史可法為什麼在揚州抵抗了很短時間就失守了?

歷史一書生


\r

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權建立之初,這些李自成手下的士兵全都嚷嚷著要去進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都分給了這些人,同時在長江上豎起了一門大炮,說誰再敢去進攻南京,就用炮轟!左良玉一直在盡最大可能控制這些部隊,不讓他們胡來。左良玉一再說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誠將領。\r

後來馬士英胡作非為,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r

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後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隨著這些主要由投降過來的士兵組成的部隊,紀律越來越差,連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將領都看不慣,左良玉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後來的左夢庚更是很難控制桀驁不馴的部隊。\r

意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r

“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r

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r

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r

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堪稱人間地獄。”\r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證,明末的人口大概在1.5億左右。關於史可法守揚州這件事兒上,你說史可法紀念館裡面寫的史可法以400名敢死隊員殺死清軍精銳鐵騎一千多人,要知道清朝當時除了蒙八旗和漢軍旗,滿洲八旗總人數也就五六萬人。最精銳的八旗鐵騎也就是最能打的那一部分也就兩三萬,多鐸率領攻打揚州的清軍是百戰精銳之中的精銳八旗鐵騎,要在揚州死一千多精銳八旗鐵騎,那將是很大的損失,也怪不得《南渡錄》裡面寫清軍把史可法打成了粉末,並在揚州進行了大屠殺。史書記載,左良玉的部隊號稱80萬,實際人數大概有十多萬人左右,大都是李自成投降過來的,江北四鎮僅僅劉澤清所部人馬就超過23萬,再加上福建鄭芝龍所部20萬人馬,還有南明的大量的地方部隊,南明軍隊的總人數應該不下100萬人。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左良玉始終以最大限度的忍耐,希望能夠維持和平,但馬士英不斷的壓迫之下,左良玉手下的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部隊,卻再也忍受不住了,於是起兵討伐馬士英。在此之前,河南的地方豪強本來效忠於南明朝廷,史書記載馬士英的妹夫駐紮在開封的河南巡撫越其傑腐敗無能,記恨抗清義士陳潛夫,於是馬士英把陳謙夫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於是河南的地方豪強在清兵攻來的時候,沒有進攻清兵,明朝軍隊在河南防線所部署的大批軍隊 很快崩潰,河南的地方武裝也沒有支援明朝軍隊,後來猛將且製造著名的嘉定三屠的劊子手李成棟也投降了清軍,這是清軍能夠從黃河順利打到錢塘江邊的重要原因。\r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r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r


e_listen141814398


雖然史可法忠節可嘉,但終究不是將才,其在揚州之戰中的表現,更是生動的詮釋了什麼叫書生誤國啊!

因為,揚州城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淪陷,史可法應該是要承擔絕大部分責任的。也正是他在大敵當前一再的軍事失誤,最終導致讓南明失去江北這個重要的戰略要衝。

當年在左良玉部東下、清軍南下的緊急情況下,作為大明督師的史可法,倘若能權衡利弊,放下自己的孤傲,有效平衡各方,那麼江北形勢斷然不會如此快速的惡化。

而戰場上,史可法的表現,更是讓人詬病。首先是大敵當前,軍令不明,朝令夕改,這可是兵家大忌。舉個例子,戰前一部明軍駐屯於高郵,史可法卻一天之內連發三令,上午令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到中午卻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最後到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

這樣做使得本就惡劣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致使明軍最終無法在清軍抵達前構築其有效的防線。

此外,揚州本來就是無險可守之地,史可法當初居然放棄整個淮河防線,選擇退守揚州本身就是錯誤的選擇,而在退守揚州後,這位史大督師又是一波接著一波的瞎指揮操作,讓明軍混亂不堪。

據史書記載,當時清軍初抵揚州城下時,總兵劉肇基就曾建議史可法應該乘敵大眾未到,立腳未穩,出城一戰。

結果,史督師卻說:“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

要說不出戰,那你就專心守城吧。結果史可法又沒妥善的部署守城力量。對部將們的眾多合理建議,他置之不理。作為一個文官,軍事的事他壓根就不在行,在戰場上本來就該多聽“專業人士”的建議,結果他卻沒有。

因此偌大的揚州城,如此多的明朝守軍,最後沒幾天功夫就被清軍攻破,這不怪史可法,怪誰?當然,從民族氣節來看,史可法還是值得後人去紀念的。我們敬重史可法的氣節和忠心,但他的才能和功績,小編就不敢苟同了!


這些歷史要讀


南明忠烈排在靠前的應數史可法,我們知道的揚州十日,是當年史可法在外無援兵,內部不夠團結的情況下堅守孤城揚州。明知不可為,偏偏要為之。這就是民族氣節,以及忠貞之道。

揚州城破,有部分官兵護送史可法突圍,走到城門邊遇到清兵,史可法為了不連累大家,就自報姓名,然後被俘。被俘後,他對清政府的恩威利誘不屑一顧,他從被俘的那一刻起就想好了自己的結局。以死報國。

我覺得南明是最不該滅亡的一個政權。我們知道的東晉和南宋,他們都是和北方政權劃江而治,誰也不能馬上吞併誰。付堅厲害吧?結果怎樣,他敗在了肥水邊上。完顏宗弼厲害吧?結果南下的時候被韓世忠困在在黃天蕩,差點被全殲了,的虧有漢奸相助,他才狼狽逃回北方,從此不敢再來南方。

而南明不管從那方面來說都比東晉和南宋強了不少。那兩個政權是在被北方民族滅國後倉皇組建的一個政府,完全是百廢待興,但是這樣的若不經風的政府在組建後就高效運轉,然後行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阻擋北方民族的南下。而在這些方面,南明比東晉和南宋不知道強了多少。明代實行兩京制,就是兩個首都,兩套行政班底,李自成摧毀了北京的那套班子,在南京還完整保留了一套班底,各部委和各官員都是現成的,不用組建,馬上就可以運轉。而且南明在江北還有四鎮,所謂四鎮就是四隻正規野戰軍,史料裡說是百萬,可能有水分,但是保守的估計,二三十萬總該有吧,再加上各地地方軍隊,百萬可能真差不多。而且南方都是富饒的地方,以前大明一大半的稅收都是來源於江南,而用在北方禦敵,而如今,南方的錢用在南方,總不會有那麼大的負擔吧。

如果南明君臣能夠奮發圖強,局勢還是很有利的,至少劃江而治是完全沒問題的。 當時的情況是,南邊是南明,華中是大順,華北是滿清。滿清當時總人口才三十萬,六萬滿清兵。而漢人當時有一億多,百萬軍隊,卻亡在了一個這麼弱小的民族手裡,的確讓人很難理解。中國大小城市至少幾千座,就算滿清一座城市派十個滿清兵,對於他那麼點人口來說也負擔不起。之所以滿清能統治中國,完全是漢奸的功勞,這點自古就是這樣。我們的民族的弊端就在這裡,沒有幾個人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回事。 當時滿清和大順打的火熱,南明這裡完全沒有壓力,幾十萬大順軍就夠滿清收拾一陣子。如果南明能利用這個當口,揮師北伐,那還是大有可為的,而且當時山東和河南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南明可以直接派兵過去接管就是了。 可是當時南明的君臣一致的天真,他們把已經處於即將滅亡的大順當成了首要敵人,卻把日漸強大的滿清誤以為是朋友。當時南明政府好處的口號就是借虜滅寇,真的是很傻很天真。當時史可法是南明軍隊的總領導,他當時也是目光短淺,他也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危險在哪。當然南明四鎮軍閥本來就不團結,內訌可以,打仗不行,所以這也不能完全怪史可法指揮不力。但是史可法也有他無可推卸的責任。他在滿清滅了大順後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可是那個最佳的戰略機會已經過去了。 史可法催促高傑揮師北進,後來高傑被他的部將許定國害死,高傑幼子繼續統領這隻軍隊,當時高傑的老婆就想讓史可法收下高傑的兒子當義子,結果史可法婉拒了人家,國家當時正是用人之際,史可法完全可以收下這個義子,籠絡這支軍隊。結果他沒有,結果這隻軍隊後來投降了滿清,他們裡面很多人成了滿清滅南明的功臣。 清軍包圍揚州的時候,史可法手下就有人勸史可法說城外有片樹林,地勢高,怕滿清在那邊藏兵架炮。所以勸史可法派人把那片樹林給燒點,結果史可法說那片樹林是當朝前重臣的墓地,不能燒。後來真的給攻城的滿清就下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 滿清圍城之初,有人勸史可法趁滿清兵疲和立足未穩,派一支軍隊出城偷襲,結果史可法依然沒有采納。史可法帶領全城兵民死守孤城,史可法在滿清到來之前用自己都師的名義調兵來防守揚州,結果他的號令完全是白紙,沒人聽從。只來了幾千軍隊,對於這麼大的一場戰役,簡直是杯水車薪。即使這樣,史可法依然決定堅守揚州,他的這股氣節也就成了幾百年來,後人一直讚頌他理由。 清兵開始攻城,阻力很大,城下堆滿了屍體,久攻不下。後來清兵調運來紅夷大炮一批,用大炮猛轟城牆,終於轟塌一個口子,清兵如潮水般湧入城內,很快就拿下揚州城。 由於揚州城抵抗過於激烈,拿下揚州城後,滿清開始對揚州屠城十日,殺了八十萬人。血流成河,死屍成山。其實頒佈屠城令的是滿清,真正實施的是漢人兵士,這是民族的悲哀。史可法由於堅持不投降,後被滿清處死,屍體也被也扔到死難的揚州百姓死屍堆裡。後來收屍的時候沒有能找到史可法的屍體,現在的史可法墓,其實是他的衣冠冢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孤立無援,戰術失敗。唉 ,大勢所趨。

南明弘光元年四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當時,有謠傳稱許定國軍要來殲滅高家軍,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十八日,清軍兵臨城下。當清軍初至時,劉肇基建議趁清軍立足未穩,率眾出擊,但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於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書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後,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願歸葬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二十一日,總兵官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投降清軍,史可法也未採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單薄。

此時多爾袞勸降,寫下《致史相國書》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降。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俘。多鐸勸降他:“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委重任,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來此,只索一死耳!”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等皆遇難。


虹繞虹臨


經營一年有餘的揚州城,只一天時間便被清軍攻破。

1、史可法無法得到各路軍閥的擁護,兵無戰心,將無鬥志。

史可法失勢之後自請督師江北,前往揚州統籌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江北四鎮軍務機宜。當時,黃得功、劉澤清、高傑爭著想要駐軍揚州。高傑率兵先到揚州邊界,一路大肆姦淫擄掠,所經之地屍橫遍野。城中開始懼怕,登上女牆守備,高傑攻打了兩個月。劉澤清也在淮上大肆掠奪。臨淮不接納劉良佐的軍隊,也遭到攻擊。朝廷命令史可法前往勸解,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都聽從命令,於是,到高傑那裡去。高傑一向懼怕史可法,聽說史可法要來,他連夜掘出近百個土坑埋葬地面上的屍骸。第二天早上來到軍營中拜見史可法,汗流浹背。可法卻坦誠地接待他,跟他的偏將講話也用溫和的語氣,高傑喜出望外,然而從這以後他也有點輕視史可法,開始用自己的優勢兵力防護左右,文檄也一定自己過目後才肯傳遞。史可法簡單地把他們的情況上報給朱由崧,又把他的兵力駐守在瓜洲,高傑對此又非常高興。等他離去後,揚州得以安定下來,史可法於是在揚州開設府署。

2、南明政權執行聯虜平寇,不知道心腹大患是清朝,而且內部黨爭不斷,無法一致對外。

明朝此時處在清朝、闖王兩方面壓力之下,史可法為首的諸臣,主要採取的策略是“聯虜平寇”。希望能夠借重滿清的力量,首先剿滅流寇李自成勢力,再謀求後續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卻不能同仇敵愾,反而仍舊黨爭不斷,文、武官員之間互相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東林黨人與馬士英、阮大鋮之間的矛盾,以及姜曰廣、高弘圖、劉宗周等人的辭官,說明了明朝廷的無法齊心向外,也因此種下弘光朝敗亡的原因。崇禎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揚言“聯闖平南”,而史可法在給多爾袞回信中只是為弘光朝廷繼統的合法進行辯解,沒有拿出對付清軍的辦法。九月,清河道總督楊方興勸說多爾袞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江南地區。而此時清廷對南明政權態度也發生轉變,多爾袞致書史可法,書信格式有如諭旨。以正統自居,否認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南明君臣無條件投降。並說清朝得天下於李闖,並且為明朝報仇,希望南明能感恩戴德,南明的殘餘勢力應該儘早投降清兵,否則即將滅亡

3、史可法志大才疏,不堪大用

史可法民族氣節與個人操守令後世敬仰,其在軍事戰略、戰術上昏聵無能、誤國誤民:幕僚曾勸他“渡河復山東,不聽;勸之西征復河南,又不聽;勸之稍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一以退保揚州為上策”。揚州之戰,近乎沒有任何有效抵抗,唯有坐困孤城,只能說實在不是力挽狂瀾之人。

4、實力懸殊

八旗>降清明軍>明軍>=農民軍>南明軍


卑微的活著


被各大規劃繞開、老齡化最嚴重、人口流入接近0的江蘇,大概率走下坡路!

[人口危機] 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1-6月,江蘇省共出生38.3萬個嬰兒,比前一年同期減少5.6萬個,減少12.8%!新出生人口持續減少,人口拐點不經意間已到來。

以下重要規劃全部繞開江蘇:

9個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11個自貿區:上海,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

5個左右的自由貿易港(自貿區升級版):上海已初步成型,另外天津、陝西、浙江、廈門正在積極申報。

6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雄安。

5個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

3個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合肥。

3個“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武漢、重慶。

10個"一帶一路"節點城市:西安、蘭州、西寧、重慶、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

東部3個經濟強省。山東省:濟南青島2座副省級城市;浙江省:杭州寧波2座副省級城市;江蘇省:僅南京1座副省級城市(2019年1月9日,濟南合併地級萊蕪市,致使江蘇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淪為全國省會首位度倒數第一。今後,它必將與江蘇貌合神離,心向安徽,導致江蘇只能依靠剩餘12個不入流的地級市參與全國頂尖城市競爭)。

當前,各大城市人口掠奪戰已經打響,在老齡化嚴重的今天,人口決定了發展。江蘇人口形勢日益嚴峻,究其原因:一是群山無峰,沒有明星城市集聚不了資源,吸引不了外省人才,留不住本省人才;二是自宮式的中考、高考制度讓深受其苦的年輕人往外跑,也讓在江蘇發展的外省人不敢落戶。

2017年,濟南市一把手在山東兩會上極其悲憤的發言:山東經濟實力雄厚,但群山無峰,缺少一個帶動力強的核心城市。未來各省間的競爭,就是城市群的競爭,或者說是核心城市的競爭。鄭州不久前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刺激。分析周邊鄭州、合肥,還有遠一點的武漢、長沙、成都、貴陽,這些近年發展迅猛的城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所在省份舉全省之力發展,才鑄就了今天的輝煌。核心城市是集聚起來的,我們不集聚,就會被別的城市集聚;機遇是搶抓出來的,我們不去搶,別的城市就會去搶。

而江蘇13個市互不認同,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內鬥省,實質是互相制肘,誰也見不得對方好,在城市發展中內耗相當嚴重。未來的城市競爭中,江蘇註定更加被動。

幾年前,江蘇GDP總量差點一舉超越廣東,直到差距拉小至600餘億。後來廣東初步轉型成功,迎來現代發展“第二春”,再次發力拉開與江蘇差距。據悉,廣東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反超江蘇六個季度,將總量差距拉開至4000餘億,2018年差距更是擴大到6000億,令大眾反過來覺得江蘇怕是變成“江輸”。

江蘇老齡辦透露:30年後,江蘇不到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實際上按照現在幾乎外來人口0流入,本省平均結婚年齡達到34歲,普遍不肯生二胎的現狀,老齡化問題只會比預測更嚴重更提前,到時很可能滿省皆是白髮人。再看“平均主義”發展模式,僅憑江蘇一省之力,且正在被各大規劃繞開的情況下,十年後,最大的可能是均衡發展成13個三線城市,隨之人口外流進一步加劇,繼續退化成13個四線城市。

年輕人,畢業後的首選城市很重要,一次的選擇很可能就是一生,一定要慎重!當前是城市格局大變動的時代,已經錯過了北上廣深,千萬不要再錯過目前有政策、有定位、有地位,未來必將在國家支持下晉升一線的新貴城市。











浙A太牛cool


史可法在揚州之所以難以抵抗清軍的原因是

一,其時,揚州已成孤城,史可法也成孤臣,揚州軍更是孤軍。而清軍勢如破竹南下,孤軍實難抵抗得了。

二,史可法實為一書生出身的文臣,沒有治軍的經驗。怎能敵得過征戰多年,乘勝南下的清軍呢。

三,史可法作為文臣統領軍隊,而手下的悍將又難以聽從指揮。尾大不調,也是失利的原因。


江都史話


南明抵抗軍主要是本來就邊緣化的南直隸官員組織的,這些官員的能力本就差一截不說,心態還特別不好,所以能偏安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議和是主要的基調,史可法的能力實在是差到一個層次了


胖寶寶吃不飽


史可法在揚州最後的抵抗是靠的都督劉兆基的兩千家兵,在清軍面前雖抵死抵抗依然是全軍覆沒。


lxh332588


史可法沒能力, 害了揚州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