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第一大将贺若弼接受的“锥舌刺血”教育,对他的成长究竟有没有用?

唐朝481


北周将领贺若敦因为得罪了宇文护而被逼自杀,在临死的时候,对22岁的贺若弼说:“平定江南是我毕生的愿望,现在是实现不了了,你应该替我实现它。另外我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招来杀身之祸,你一定要引以为戒。”

说完还觉得不够,贺若敦又找来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了血,希望用这种肉体的疼痛让贺若弼记住多说话的危害。这种方式有用吗?自然是有的,它曾经延长了贺若弼的寿命,但最终贺若弼还是死在了舌头上。

贺若弼骁勇善战又有勇有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在北周为官,武帝宇文邕虽然是一个明主,但是对于太子的教育却是很失败的,他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骄子,但是宇文赟偏偏不是这样的太子,他只在宇文邕面前伪装自己,实际上私下里却完全不是贤明做派。当时的上柱国乌丸轨就对贺若弼说太子并非帝王人选,贺若弼认同这种观点,并劝乌丸轨把这种看法告诉宇文邕,好让宇文邕早作安排。

结果等乌丸轨告诉了宇文邕,宇文邕又找贺若弼谈话的时候,贺若弼想起来自己父亲的叮嘱,然后就撒谎了,说太子完全没有过失。乌丸轨气得说贺若弼出卖自己,而贺若弼则表示自己也是为了保命。就这样,等宇文赟登基之后,乌丸轨就被处死了,而贺若弼好好的活着。

贺若弼躲过了一劫,又在杨坚篡周的时候站在杨家这一边,成功的等到了隋朝灭陈的战争。隋朝建立后,高颎举荐贺若弼做了吴州总管,开始为灭陈做准备,这正是贺若敦的梦想。到了588年,灭陈之战正式打响。

在这场战争中,贺若弼和韩擒虎的功绩不相上下,但最先擒住陈后主的是韩擒虎,班师回朝后,这两个人还在隋文帝面前争功。不过因为灭陈是大功,隋文帝并没有对他们的过失进行处罚。

贺若弼因功进为上柱国,封了宋国公的爵位(韩擒虎当时并没有封爵),各种赏赐无数,隋文帝还将陈后主的妹妹赐给贺若弼做了妾室。

之后的贺若弼节节攀升,成为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的两个兄弟也有了郡公的爵位,总之贺若家就这样成为当时的显贵,而渐渐的,贺若弼已经忘记了舌头上的疼痛,不记得父亲的叮嘱了。

他认为自己是隋朝的第一大将,而杨素只能算是猛将,韩擒虎只能算是斗将,史万岁只能算是骑将。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完全可以做宰相,但是偏偏宰相不是他,而高颎和杨素都做了宰相,这让他很是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表现在了脸上,甚至口出怨言。隋文帝自然不想看到这样的贺若弼,索性免了他的官职,这让贺若弼更怨恨了,以至于后来隋文帝直接让贺若弼下了狱。

隋文帝质问贺若弼:“朕让高颎和杨素做宰相,你却说他们是酒囊饭袋,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贺若弼就说了:“高颎是我曾经的好友,而杨素是我的舅子,我太了解他们了,所以才会说那样的话。”

隋文帝虽然想赦免贺若弼,不过他得罪的人确实太多了,以至于很多大臣都想让隋文帝将贺若弼处死。不过最终,隋文帝还是只将贺若弼贬为庶人,几年后隋文帝念着贺若弼的功绩又将爵位赐给了他,只是不再任用贺若弼担任实职。

杨广继位后,贺若弼的存在感就更低了,杨广建立了自己信任的小团体,对隋文帝时期的老臣并不怎么信任,甚至是忌惮的,但是贺若弼显然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处境,或者说他改不了多说话的毛病。

杨广按照自己的计划大兴土木,重修东都洛阳、修筑水渠、修建长城等,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无数,老臣们的议论之声此起彼伏,但是杨广并不在乎,还是坚持做自己。

这个时候高颎、宇文弼和贺若弼这些曾经的老臣对此多有意见,不免在私下里就抱怨杨广的奢侈以及朝纲的紊乱,还有就是对待启民可汗的宽厚等等。

自然这些话很快就传进了杨广的耳中,三人就都被杨广下令处死了。贺若弼最终还是走了父亲的老路。


萧晓四姑娘


许多时候,要想男孩不坑爹,真正成长为男子汉,离不开一个好父亲的指引。

隋朝第一大将贺若弼恰好有这样一位好爹。

公元565年,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贺若敦的家里(,一片肃穆,黑压压的人群皆跪于院,只见一位老管家从内室走出,来到了一名英武青年的身边,焦急地说:“老爷有要事交待于你。”


青年快速来到内室,老者绝望地对他说:“儿子,我一直想为国家平定江南,但是现在没有机会了。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我没有管住自己的嘴,惹来了杀身之祸。”“现在,张开你的嘴巴。”

青年迷惑地张开大嘴。

突然,老者拿出一把锥子,直刺青年的舌头。青年大惊失色,满口鲜血。

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今后千万别学我,慎言啊。”说完,服毒自杀。

这位老人就是刺史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权臣晋王宇文护所恨,被强迫自杀。

为什么老人要采用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

因为贺若弼勇猛刚毅,精通骑射,博览群书,年少成名,非常骄傲。

老人担心他傲娇自满,口不择言,重蹈覆辙。所以用这样一个过极教育方式,来告诫贺若弼,“沉默是金,妄言是祸”。给小贺同学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深刻记忆。

几年后,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举除掉了权臣宇文护,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一统北方。如果不是死的太早,就没有后来杨坚逼迫外孙宇文衍禅让帝位的可能,何谈建立隋朝。

一次,上柱国乌丸轨(乌丸轨,怎么听起来像是《名侦探柯南》里乌丸莲耶的爹)告诉周武帝,自己跟贺若弼讨论过,现在太子宇文赟的德行不端,建议换储君。

英明的武帝非常慎重,为了帝国的长存,准备多听大臣们的意见。

于是找到了贺若弼,询问他对太子的看法。 贺若弼 一听到这问题,老爹被逼自杀和血色教育的可怕场面立即出现在脑海里,担心祸从口出,便回答说:“皇太子的德行,正在变的越来越好,没有什么缺点啊。”


武帝听后默然不语。

事后,乌丸轨觉得贺若弼不够意思,明明也不满意太子,怎么关键的时候当两面派。

为此,乌丸轨喝问贺同学:“你丫,怎么回事?”

面对质问,贺若弼直接掉了半句《周易·系辞下》的书袋:“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妄说。”

这可是圣人的教导呀,把半文盲小乌同学直接震晕。

英明神武的武帝可没有擅杀大臣的习惯,也没有追究小乌同学的意思,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然而,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储位问题就更没有秘密。

后来太子登基,乌丸轨被清算诛杀,贺若弼则逃过一劫。

老贺同志要是地下有知,也会开怀大笑,死前的教导没有白教啊!

后来,因为灭亡南朝陈国有功,贺若弼在45岁的时候就登在了人生的巅峰,要名有名,要权有权,要钱有钱,内心的喜悦和骄傲,勿容置疑。

许多时候,人一旦成功,就很容易自我膨胀,越来越飘。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戒骄戒躁,低调做人,就必然出现亢龙有悔局面。

这不,贺若弼以平南第一人自居,甚至认为自己才是最全适合当宰相的人。

虽然这个时候宰相是高颎(左仆射,相当于左丞相),但是贺若弼认为,自己的才具比高颎强太多了,所以在朝堂之上大大冽冽,对任何人都不正眼瞧瞧。

这一来可就树敌太多,再也没有什么朝堂上的朋友了。

等到宰相换届,好不容易苏威(右仆射,相当于右丞相)下台了,满以为这次应该轮到自己了。

结果却发现是自己的小舅子杨素倒成了右仆射。

这一下感到很没面子的贺若弼,开始经常抱怨皇上不开眼。


结果很快被皇帝得知,你这不是质疑朕的用人水平吗?

一怒之下,直接把他罢官。

不到三年的时间,因为经常抱怨,贺若弼就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

这时候,他已经完全忘记了父亲对他滴血的教育,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反而怨念越来越深,成了一个讨厌的祥林嫂。

杨坚本就不是一个大度的人,看到贺若弼口无遮拦,屡次触犯自己的底线,十分生气。直接把他关进监狱。

这期间,隋文帝曾经责问他:“我提拔任命高颎和杨素为丞相,你却总是唱反调,说这两个人是酒囊饭袋。你什么意思嘛?你在质疑我的水平吗?”

贺若弼回答:“高颎是我的老朋友啦,杨素是我的小舅子,我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这样说的嘛。”

说的时候,态度极为不敬。

之前他得罪过的大臣们,纷纷落井下石,认为他犯了大不敬之罪,而且还怀恨皇帝,必须给他判处死刑。

爱才的隋文帝,考虑再三,最终鉴于他的功劳,还是免于他死刑。只是把他削职为民。

几年过后,隋文帝的气头过后,还是给他恢复了爵位,但是考虑到他的为人,却也不再重用他。

曾经有一次,突厥使者来朝,表演了非常高明的箭术。

隋文帝让贺若弼也射一箭,贺若弼引弓而发,快若流星,一箭中的。

英雄不减当年啊!此情此景,让隋文帝非常高兴,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雄姿英发的俊杰,高兴地对突厥使者说:“老贺是上天赐给我的宝贝呀。”

可见皇帝内心有多喜欢他,奈何烂泥扶不上墙,皇帝拿他也没办法!

又过了几年,等到杨广继位大宝,贺若弼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因为当年在平定江南的战役里,贺若弼不听杨广的命令,提前发起攻击,让杨广很没面子。

杨广当时就想治他的不尊军令之罪,只是后来由于隋文帝的宽容而作罢。

一朝天子一朝臣,都换了新的皇帝了,贺若弼也该低调一点了吧。

但是,这个骄傲的人不仅没有低调,反而更加牛气哄哄,一幅以老臣自居的样子。 在大业三年七月,隋炀帝杨广宴请突厥启民可汗,设置了一个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并且赐给许多的财货。

贺若弼认为这个太过于奢侈,浪费国家财富,结果被人打了小报告。

杨广可不是一个能够宽容别人的人,他认为这是毁谤朝政,加上早就看贺若弼不顺眼,直接下令诛杀贺若弼。

同时还杀掉了高颎、宇文弼等多位开国元勋。

悲哉,一代雄才却被暴君诛杀。

究竟是命运,还是性格惹的祸?

贺若弼的父亲,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尾,给儿子一个滴血的教育,希望他能够避免自己的悲剧,但是,随着贺若弼的功成名就,自我膨胀,最终没有逃脱自己性格的宿命。


一丹流青


贺若弼“锥舌刺血”这个故事,对于这位隋朝第一名将来说,满满都是泪。

贺若弼出身将门,他的父亲贺若敦也是北周一员猛将,官至金州剌史,老贺若打仗很厉害,但是有个毛病是爱发牢骚,他看到当年和自己一起进职业打江山的同事战友,封上柱国的封上柱国,拜大将军的拜大将军,自己都只是个小剌史(其实剌史也不小的官啦!),于是整天在朝堂上下叨逼个不停,搞得北周武帝神经衰弱,龙颜大怒,赐了老贺若毒酒一杯。

死前老贺若反思人生,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毁在了这张嘴上,于是谨防自己的儿子也犯这个毛病,于是用锥子在贺若弼舌头上扎了一锥,以此告诫儿子,祸从嘴出。

这就是成语“锥舌诫子”的典故。

贺若弼比他耙耙还能打仗,后来成为隋灭陈第一功臣,名列隋初四大名将之列,可是呢,他的嘴比他的耙耙还要臭,以开国功臣自居,看这个不满,和那个争功,隋文帝杨坚是难得的好脾气,对他到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太追究。

可后来浪漫诗人杨广上台,贺若弼仍不知收敛,本来就有“偏头疼”的杨广哪里受得了这个。被杨广找了个由头,砍了头。

你说贺若弼冤不冤呢?也冤也不冤,总之,贺若耙耙当年费尽苦心的那锥子,一点用也没有,臭嘴这东西,是遗传,治不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没有用,不是我说的,唐朝名臣魏征说的。魏征在写《隋书.贺若弼传》总结了,“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说的就是贺若弼因言行不当而身死,其实,魏征已经说的很客气了。

(对贺若弼有精确评价的魏征)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时期的名将,因为口出怨言,被宇文护逼令自杀。临终时,用锥子刺子贺若弼的舌头直到出血,就是要告诫他引以为戒,少言寡语。


(隋朝名将贺若弼)

贺若弼长大后,武勇著称,南征北战,最大的功劳就是攻破陈军,帮助隋朝一统。可惜陈后主被韩擒虎先抓走了,于是就和韩擒虎争功“撕逼”。这时,贺若弼早就忘了父亲的叮嘱了。

历史是何其相似,贺若弼开始自大起来,常常口出怨言,骂高颎,杨素,因此丢了官职甚至被下狱。后来隋文帝还是心软了,给他复了职。然而贺若弼依然不改他的自大,到了隋炀帝即位,就以“诽谤朝政”把他诛杀了。

贺若弼最后还是因为言语而丢了性命,所以“锥舌刺血”对他没有作用,也辜负他的父亲贺若敦的教诲。


大飞熊骑士


贺若敦因为说话太随便热闹了权臣宇文护,于是被逼自杀。临死前他用锤子刺儿子贺若弼的在舌头,要他谨言慎行。

很显然,贺若弼没有记住父亲临终的教诲,和韩擒虎对骂抢功劳,说杨素和高颎是酒囊饭袋……因为这张嘴他没少被隋文帝敲打,但他就是不长记性,最终因为私底下议论隋炀帝好大喜功而被诛杀。

老实说让一个带兵打仗的粗人管住大嘴,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这样因言获罪反倒会让人心生怜悯。但贺若弼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最大,还爱搬弄是非,这就很让人讨厌了。

一代枭雄宇文邕,可能唯一的忧愁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太子宇文赟实在不能让他满意。很多正直的大臣,和宇文邕有着同样的担忧,但因为毕竟是皇帝的家事,未必好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王轨和贺若弼私下探讨太子的问题,都觉得太子不堪重用。但贺若弼很鸡贼,他劝王轨去给宇文邕进谏,希望能够慎重考虑下太子的问题。王轨是个老实人,把自己和贺若弼的谈话内容一五一十的全部给宇文邕说了。但当宇文邕询问自己的时候,贺若弼却装傻充愣,一方面说太子并没有反啥大过错啊,另一方面则反问宇文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王轨的命运可想而知,等宇文赟熬死宇文邕继承皇位,少不了拿他开刀,而煽动王轨去“点炮”的贺若弼却一点事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