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模是否取决于地理位置?

方清云烟


首先在中国有很多城市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世界级城市,这些城市基本都是一些经济规模以及城市面积规模比较大的城市,而在中国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有很多原因,但是地理原因应该是占主要因素的,这一点从我国地图上便可看出,我国城市规模大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因为沿海有沟通世界更加方便的地理优势,虽然西部也有大城市,但是数量上明显比东部要少很多。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以我国经济龙头城市上海来看,上海扼守长江入海口,是我国长江经济带沟通世界的桥头堡,起到一个经济中转的作用,所以上海的城市发展以及规模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很大的。讲到这里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唐超玄奘高僧沿着丝绸之路去往印度取经,所经过的重要节点城市基本上都是处在重要的中转站上,商人在中转地点汇集就会增加此节点的人口规模,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城市,而上海的地理位置也是此方面的展现。

东部城市的地理优势我们不做过多阐述,我们分析一下西部,以西安为例,基本上是西部第一大城市,在汉朝唐朝时期便作为都城的所在,因为那时的中国没有对世界开放,在政策上以内部生产自足为主,所以处在中部的长安便占据地理位置的优势,处在我国中心位置的关中盆地,南部为秦岭山脉,北部为黄土高原,东部为华山,西部有太白山,在历史上易守难攻,所以西安可以发展成西部大城市,时至今日依然是西部经济中心,这肯定是源于地理位置的因素。

同理位于川蜀之地的成都也是上述的原因,成都处在成都平原,腹地广阔,是连接川东城市以及西部高原的重要节点城市,处在平原地区位置着实优越。另外九省通衢的武汉,长江、汉水的汇集之地,处在长江中游地区,可以起到承接东西的重要作用,所以汉口从历史上就是我国四大古镇之一,到了现代,汉口、武昌、汉阳合并而成的武汉,被国人称之为大武汉。

综上所述,地理位置对一个城市的规模还是至关重要的,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补充。


地理有意思


形成城市的核心首先是水资源、土地和交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 丰富的水资源 + 广阔的土地资源就可以养育更多的人口,人口是城市的核心。

  • 便捷的交通将各地区联系在一起,只有人口和货物的流通,社会才能发展,处于重要交通枢纽的区域必然形成区域中心城市。

  • 人口、物品等汇集逐步形成各种服务业,城市综合功能逐渐显现。

  • 多地区人口汇聚,也就是文化的交流汇聚,时间会融合周边各区域文化,形成区域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历史。

<strong>地形地势的影响非常大

  • 地形地势影响降雨、季风,从而影响地区植被,看看中国高原、大山对中国地区气候的影响。

  • 地形地势同样影响气温、空气,长江流域夏季多酷热,北方盆地冬季多雾霾,主要是地势。

  • 当然,高原地势无人区就不用多讲。

  • 重要城市有几个特点,从小到大看看

  • 河谷山地盆地类城市,多处于多河流交汇区域,大河流山间盆地,典型城市兰州、西安、太原等。

  • 因高山、河流阻隔,人群沿河谷分布、交通,多河流交汇的盆地自然就成为周边各河谷人群汇聚地、交流中心。

  • 大江、大河出谷冲积平原交汇地或平原河流汇聚出谷地,典型城市,岷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成都市,黄河出谷的洛阳市,多河流汇聚出谷的重庆市、武汉市。

  • 第三类,工业革命以来以铁路为主要交通工具时代,干线铁路交汇的城市,因铁路改变省会的哈尔滨市、长春市、郑州市等,

  • 上述三种,均无法摆脱地形地势对交通枢纽关塞的影响

  • 航海时代,大江、大河入海口同样没有改变水资源和河流对人口、交通的影响,沿海地区很多,为什么是大江大河入海口及港湾地区城市快速发展。

  • 本质上和前面三种类型是一致的,因为大江大河的水资源沿河谷分布人群,人口、经济等均沿河谷分布,交通必须跟着人群布置,科技发达了将公路、铁路修到无人区有意义吗?

<strong>地形地势河流山川决定了人口分布、交通干线走向,中心城市的政治、军事、交通、经济地位是地理历史形成的,短时间的政策导向并不能长久改变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 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城市群全部是港湾城市群

  • 三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上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环鄱阳湖、长株潭城市群),黄河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全部是大江大河城市群。

  • 几百年过去了,国家中心城市和清大区政治、军事中心总督府有多少变化?

  • 清总督

  •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 军事大区中心

  • 以铁路为代表大区中心,铁路监管局及铁路局驻地

  • 随着社会发展,航海时代对内陆产生冲击。

  • 首都北京重要伴生重镇由保定变为天津,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再次肯定了保定周边区域地位。

  • 两江地区,上海快速上升,但南京(江宁)在江苏、安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地位同样无法改变。

  • 沈阳、福建、广州、武汉(武昌)、成都、昆明、西安、兰州的政治、军事、交通战略地位同样没有改变。

  • 重庆地位提升,郑州市(替代了周边洛阳、开封)被重视,地理历史影响深远。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的确如此,通常来说,平原面积大,并且靠江河湖海之畔的区域,城市数量就多,人口密度较高,综合条件有利于整体发展。

当然地理条件最好的还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区都是以大江出海口为中心,同时向周为扩散。

长三角的大江出海口在上海,上海辐射半径覆盖整个江浙,此域鱼米之乡,自古富庶,加之江河湖海占尽,想不富都难。该范围内城市虽多,但早期人口规模并不大,因为富裕程度高,越来越多的商机显现,同时带来更多的工作和创业机会,所以大量外来人口迅速填充进来,将这里的城市和人口规模推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珠三角的大江出海口有多个,但基本还是以广州为中心,广州辐射半径虽大,但珠三角以外区域地势相对复杂,尤其自然资源稀少且多山之地发展缓慢,于是该区域人口更多的像珠三角流入。此区域虽没有长三角那样的内河航运,但有港澳隔海相望,与东南亚贸易更便利,也属于地理形态上佳之地。其他且不说,近港澳广深四个世界级城市在此,这个区域就必然是全球城市化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

再有就是内陆区域当中地势占优的城市,比如四川素有蜀道难于上青天之说,但是省会成都却在丛山当中拥有广阔的平原,既有地理优势,又有行政地位优势,同时背靠人口大省,城市规模当然小不了。再比如武汉,雄踞长江中游,且湖泊众多,位置正居华夏中心,水陆通达,天然的交通枢纽,如今已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

地理位置受限的典型是山西省会太原,三面环山,且间距较小,唯一南边没山,还是和晋中市相连,所以再怎么发展,规模也是十分有局限性,加之人口基数小,所以城市规模想大也大不起来。


城市发展报告


中国城市和世界城市一样,基本上都是资源型性城市,体现城市规模大小,取决于这个城市的资源量。

所以,中国的城市规模只取决于资源,而不是地理地理位置。

比如港口型城市,他依托港口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深圳、新家坡等,港口越有潜力,城市就发现的更好更快。

比如资源性城市,油城大庆、东营、濮阳等,都是因石油开采而规划出来的城市。大庆是建在荒原的石油城,东营是建在滩涂上的石油城,濮阳原来是座不起眼的小县城,因中原油田的发现,让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变成河南省有一定规模的地级市。中国80%城市因矿产资源而建的,因煤矿、因铁矿、因铜矿和因其他矿藏而新兴的城市数量是最多的。

比如有水陆运输型城市,具有代表性的长江沿岸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等。而最特别的城市就是河南省会郑州,如果没有京广线,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郑州,是东西南北的铁路大通道,才是成就了今天郑州的城市资源。

当然许多历史名城,它们都是跟据当时的条件而兴建城市,因山因水因军事而兴建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咱们的首都北京,它就是一座以军事为目的而兴建的城市,从大明王朝到大清王朝,历朝历代因天子守关而成为政治中心。


用户5984573467


中国城市的规模是否取决地理位置?

古人训: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虽是古训,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地理优势仍起很大的作用,比如沿海,靠江的城在历史上发展快一点,规模也大些。如上海,广州,天津,青岛,大连,厦门……等。长江沿线的南京,武汉……等城市首占河运的自然优势。

人和的因素北京,西安几朝建都,城市的扩张发展规模也很快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深圳,将来的雄安新区即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又占人的因素优势。已是,可或将是规模最大新兴城市。

国家新布局城市群,经济带中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他们都具备天时,地理,人和的基础和条件,将来,在这里的城市规模不可低估!


手机用户73775101476


对于这个问题,专注于地理知识与旅行资讯的——地理答啦,简单进行一下分析。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这个城市人口的多少。而一个城市人口的多少取决于这个城市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对人的吸引力。

从我国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能够使得一个城市诞生、发展、扩大规模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城市的资源禀赋,主要有地形、地缘、交通、矿产、军事、政治、商贸、工业、旅游、教育、医疗、科研、政策等。一个城市能够吸引人口来聚居,无不是拥有着其中一个或多个资源禀赋。


举几个例子:

因交通资源禀赋而兴起的城市,比如郑州、株洲、石家庄、怀化、日照、连云港、防城港等,其规模主要取决于交通优势。而大运河边的张秋、武城、临清等城市的衰落,也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原有的交通优势。

因矿产资源禀赋而兴起的城市,比如大庆、东营、伊春、东川、枣庄、阜新、鄂尔多斯,其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优势。

因特殊政治地位而兴起的城市,比如古都开封、洛阳、邺城,其规模主要取决于特殊的政治地位。

因旅游资源禀赋而兴起的城市,比如五大连池市、武夷山市、黄山市、五指山市、张家界市等,其规模主要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优势。


总的来说,一个城市拥有的资源禀赋越多、越全面,就更容易吸引人口聚居,更容易扩大规模,目前我国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超大规模的城市,无不是聚集了全国最好的政治、政策、交通、商贸、工业、教育、医疗、科研等资源。这些资源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让无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宁可蚁居、蜗居地漂着奋斗,也不愿离去。


回到题目,地理位置是决定中国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城市从诞生、到发展、到辉煌、再到衰落,是很多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因素共同造成的。有些地理位置并不好的城市,也可以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比如雄县、安新、容城。而有些地理位置很好的城市,也没有发展成很大的规模,比如保定。

以上!


地理答啦


城市规模不仅取决于地理位置,决定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多方面的原因,譬如历代执政者的态度,人口的规模,势力的分部等等。

当然地理位置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有咽喉要道或兵家必争之地之说,足矣说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这样的地理位置不是随心而定,不然怎么会有千年古都。古代要考虑各方势力分部、通讯、陆运河运等,现代更是要考虑交通通讯


一旦城市被定型为重中之重,那么就会有资源倾斜,譬如古代的驻守雄兵或现代政策倾斜。而商贾之人会嗅其商机,会在新城市中逐渐扩展自己的生意。随之更好的生活条件会吸引人口不断的增加。

政策的倾斜,地理位置的优越,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推动,城市才可以称之为有规模的城市。


执酒话浮生


中心城的范围,除了沿海的城市外,内陆经济贸易也需要向外运输,作为沿海和内陆转轴点,设置地区,在交通四面八方都能够作为转轴,连接东南西北等各路方向站点,最为合适,如果通路受阻,发展也是有限,因为内陆地区,不像沿海地区是靠海,内陆是靠地和周围其它地域,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选址很是重要,那个地方地理位子优越,就选那一个作为发展,这样可以带动周围的经济发展,因为一个地域的发展情况,会影响周围的经济带动,如果地域选址是四通八达的地区,周围的中小城镇也会随之也被带动起来,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更利于物品的运输,而沿海的大城市那几个也就够了,而内陆的大城市必须确立好,如果地方太偏僻或者地域堵塞,那么不利于长久的发展,要的就是通畅,而不是堵塞。


女婍


我认为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地理位置,尤其是像中国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即便是像成都这种位置偏僻的地方也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与它控制西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其中的三座一线城市北上广,分别位于中国的北大门,中国的中间,中国的南大门,华中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西北的老大西安,西南的老大重庆,尽管一些城市受制于地形,资源等限制,但无奈这些城市地理位置重要往往是某一片区域的核心,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远远胜过资源,地形的限制,国家不可能会抛弃一个地方,同时也会给地区设立各自的巨无霸,老大,让其有吸引更多资源的资本,纵观世界,纽约,洛杉矶这些城市不也是这样吗?


勤劳的小四


我认为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地理位置,尤其是像中国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即便是像成都这种位置偏僻的地方也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与它控制西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其中的三座一线城市北上广,分别位于中国的北大门,中国的中间,中国的南大门,华中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西北的老大西安,西南的老大成都,尽管一些城市受制于地形,资源等限制,但无奈这些城市地理位置重要往往是某一片区域的核心,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远远胜过资源,地形的限制,国家不可能会抛弃一个地方,同时也会给地区设立各自的巨无霸,老大,让其有吸引更多资源的资本,纵观世界,纽约,洛杉矶这些城市不也是这样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