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缘,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拍的京戏。可要说戏曲电影蔚成大观,成为一个大片种,还得算是解放后。

解放后,拍了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等大师的舞台艺术片,但立意是很明确的,就是趁他们尚在世,留下珍贵的声像资料,严格地说,那只能算资料片,并非独立的“电影”。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梅兰芳、俞振飞主演的资料片《游园惊梦》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四大名旦

所谓戏曲电影,就是要兼有戏曲与电影的特点。中国戏曲高度写意,环境虚拟化、动作程式化,用“手眼身法步”来表现现实;电影则讲究高度还原真实环境,用蒙太奇来写实,拍戏曲电影,难就难在找到两者之间可以相融的“点”,把握好“度”,扬长避短。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

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突破舞台限制,真假景结合、运用特技、并在社会上发生了广泛影响的是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这部电影使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唱响全国、流传港台,人人识得严凤英。严凤英朴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阵山野清新的风,吹皱一池春水,戏曲电影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演:袁雪芬、范瑞娟等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演:袁雪芬、范瑞娟等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演:袁雪芬、范瑞娟等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问世,那也是戏曲片:由越剧大腕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时风靡全国。该片被周总理带到日内瓦,替新中国作了最为出色的形象宣传。

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南昆《十五贯》被拍成电影,受到毛泽东激赏。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等地方剧种的电影也相继问世,每一部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许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戏拍成电影,被全国人民接受和喜爱,正是建国后百花齐放的艺术政策以及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结果。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野猪林》

稍显落后的倒是位居老大的京戏,除了几部资料片,缺乏风靡全国的京剧电影。这种局面持续到《群英会》、《杨门女将》、《野猪林》的出现才改观。《群英会》荟萃了马连良、叶盛兰、肖长华、袁世海等名角,阵容鼎盛,但从拍摄手法上看,还是偏于资料片。一炮打响的是由一群初出茅庐的小字辈担纲的《杨门女将》,主演杨秋玲、王晶华等,都是二十出头的小青年。这些小字辈文武兼备、扮相俊美,真是花团锦簇。

《野猪林》则是戏曲电影的精品,由当时中国京剧院的三位角儿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担纲主演,这三位正当年,尤其李少春文武全才,名动海内外,他的一折《夜奔》倾倒万千戏迷,三人互相映衬,真个珠联璧合,这样的绝配,已永不可再得。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王文娟在《红楼梦》中

戏曲电影的另一个高峰是越剧电影《红楼梦》。以三个多小时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所幸的是,该剧编剧徐进功力深厚,紧扣宝黛这条爱情主线,唱词典雅清新,颇能传神。导演将真假景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该剧的外景大都在豫园拍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称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艺术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没有谁能够超越她的角色。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汉剧《二度梅》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汉剧《二度梅》

五、六十年代拍摄了大量的戏曲电影,在数量上几乎可以与故事片相颉颃,如《女驸马》、《牛郎织女》(黄梅戏)、《花为媒》(评剧)、《窦娥冤》(楚剧)、《二度梅》(汉剧)、《生死牌》(湘剧)、《罗汉钱》(沪剧)、《追鱼》、《碧玉簪》(越剧)、《团圆之后》(莆田戏)、《搜书院》、《关汉卿》(粤剧)、《荔镜记》(潮剧)、《穆桂英挂帅》、《朝阳沟》(豫剧)等,为严凤英、新凤霞、陈伯华、丁是娥、马金凤、红线女、马师曾等戏曲大师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

这些影片,在艺术水平上虽有高下之分,但都保留了原剧精彩的唱念做打,为挖掘、抢救传统戏曲立下大功。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引得毛泽东诗兴大发,专门为其题诗一首,当然,政治斗争的弦外之音与电影本身倒没多大关系。

戏曲电影之所以能盛极一时,也与当时的受众有关。五六十年代的观众,对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较感兴趣的。

文革来了,那十年倒是戏曲片的一统天下,不过那是换了另一种形态的戏曲片,是高大全的样板戏的拍摄模式,可以存而不论。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五女拜寿》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七品芝麻官》

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复苏,禁锢已久的民众对精神食粮如饥似渴,电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戏曲片也回归正常轨道。八十年代电影的黄金时期,有五部比较受关注的戏曲片,分别是由京剧奇才关鹔鹴主演的《铁弓缘》、由原样板戏《龙江颂》的主演李炳淑担纲的《白蛇传》、苏州京剧团演出的《李慧娘》、越剧小百花剧团的《五女拜寿》和豫剧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关鹔鹴以五十高龄应工闺门旦、武旦、武生,银幕上仍风华绝代、游刃有余,这样的奇才,如今已难再得。

李炳淑本是梅派大青衣,演出的《白蛇传》是田汉的本子,照着梅先生的路子来,该片斩获了当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冠军。《五》剧则造就了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等明星。牛得草的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成了社会流行语,也预示着中国的吏治开始出问题了。

中国戏曲与电影的缘分,那可得从头说起

《铁弓缘》

如今的戏曲片早已绝迹,张元请程派巨星张火丁拍了《江姐》,院线不排、电视台不放,封死。遥想五六十年代戏曲片的盛况,真是恍如隔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式微的必然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