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時期,大小和卓為何會反叛?結局如何?

獨行客地圖帝


1758年,乾隆皇帝在位的第23年,清軍進入新疆天山南路,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維護了邊疆的穩定和統一。

新疆地區的地形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山夾兩盆”,從北往南的三大山脈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將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兩盆是我國最大的兩個盆地:塔里木盆地(53萬平方公里)和準噶爾盆地(38萬平方公里)。

1757年,清軍經過兩次征伐新疆伊犁地區,先後平定準噶爾首領達瓦齊和輝特汗阿睦爾撒納的叛亂。乾隆皇帝總算搞定了讓他們祖孫三代都頭疼的準噶爾問題,維護了祖國統一,算是大功一件,被列入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但是,乾隆皇帝還面臨新的問題,那就是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也造反了。

清代對新疆天山南路,亦稱“回部”,與天山北路的準部並稱“南迴北準”。大致範圍為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南疆地區。面積雖大,但是這裡有我國最大的沙漠,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準噶爾部勢大的時候,為了控制天山南路,大小和卓被準噶爾當作人質軟禁在伊犁。清朝平定準噶爾達瓦齊叛亂後,將大小和卓釋放,並護送大和卓返回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統領舊部。留在伊犁的小和卓野心比較大,阿睦爾撒納叛亂時,他也趁機起事,返回葉爾羌,於1757年自立為巴圖爾汗,公開反叛清朝。

1758年二月,乾隆皇帝任命兵部尚書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統兵萬餘人,從吐魯番出發,進軍天山南路征討大小和卓。大軍一路長途跋涉、風餐露宿三個月後抵達庫車(今新疆阿克蘇庫車縣)。小和卓霍集佔率3000人馬,從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出發,經阿克蘇、沙雅爾(今新疆沙雅),前來救援庫車城。

雙方在庫車城南短兵相接,一番激戰後,霍集佔大敗,率殘部約800人,逃入庫車城。霍集佔見清軍勢強,偷偷帶著幾百人逃出庫車城。清軍圍城幾個月,最後得了座空城,雖然沒有打敗仗,但這在乾隆看來,據有優勢兵力卻不知進取、貽誤戰機,無疑和敗仗沒什麼區別。

主將雅爾哈善悲劇了,被革職拿問,乾隆詔令定邊將軍兆惠率兵南下平叛。前有雅爾哈善之鑑,兆惠自然不敢怠慢,僅率數百精兵輕裝從伊犁出發,迅速抵達阿克蘇。不等各路清軍匯合完畢,先率四千人馬兵臨葉爾羌城下。叛軍據城而守,此時已經進入十月了,天氣越來越冷,若不盡快行動,局勢必將對勞師遠征的清軍越來越不利。

兆惠決定率千餘騎兵誘敵出城,結果剛準備渡河的時候,被衝出城外的一萬五千叛軍包圍。幾番突圍均未能成功,兆惠只好下令就地挖掘壕溝,搭建營寨,固守待援。

清軍主將被圍困,對叛軍來說無疑是個大好消息。大和卓自然不甘落後,親率五千兵馬從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趕到葉爾羌,加強了圍攻清軍的兵力。

兆惠的處境兇險萬分,好在也等來了從烏魯木齊趕來增援的定邊副將軍富德,以及所率5000兵馬。叛軍被成功突圍後的兆惠打敗,退回葉爾羌城中負隅頑抗。寒冬臘月,清軍連續作戰,過度疲累,不適合再戰,遂退回阿克蘇休整。

叛軍趁清軍撤退,佔據和闐(今新疆和田)。和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接青海,西接布魯特,南接衛藏。我們知道藏區按方言劃分,可以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個藏區。衛藏是以拉薩為中心向西輻射的高原大部。當年準噶爾名將策零敦多布奇襲西藏,就是從和闐南部翻越崑崙山,出其不意滅了控制青藏高原的和碩特部勢力。

如此重要的地方被叛軍所佔,對西藏也有很大威脅,清廷自然不會輕易放過。第二年六月,乾隆再次派清軍再次出征,兵分兩路討伐大小和卓。定邊將軍兆惠和定邊右副將軍富德各領一萬五千人馬,攻克和闐,而後直撲葉爾羌。

叛軍見清軍如此勢大,棄城而逃。清軍窮追不捨,三戰三捷,叛軍主力損失殆盡。大小和卓率殘部逃往巴達克山(在今阿富汗境內),被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殺。

至此,大小和卓的叛亂被平定,新疆天山南北都重歸平靜,被完全控制在清朝統治之下。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發生於清朝乾隆前期的大小和卓叛亂是一場由新疆回部霍集佔兄弟發動的旨在分裂新疆的民族分裂運動。大、小和卓兄弟之所以發動叛亂,既是由於其個人稱霸野心作祟,也是因為清朝在平定準格爾後派駐新疆各地的官員橫徵暴斂,激化了民族矛盾所致,同時新疆地區長期以來的一直存在的民族分裂勢力也助長了大小和卓兄弟的野心。

大小和卓叛亂的原因:

一、大、小和卓兄弟個人野心作祟:

清政府於乾隆二十年平定準格爾後,將被準格爾達瓦齊囚禁的大小和卓兄弟釋放,但是不久新疆地區又發生了阿睦爾撒納叛亂,被釋放的和卓兄弟趁亂乘機控制了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廣大南疆地區。妄圖趁機割據一方,擺脫清廷統治,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政權。與此同時,清政府派駐南疆地區的各級官員被大小和卓兄弟接連抓獲並殺害,和卓兄弟此舉,已經是與清政府公開撕破了臉,其分裂南疆、割據一方的野心昭然若揭。

二、清政府駐疆官員橫徵暴斂,激化矛盾:

大小和卓兄弟之所以在叛亂初期能夠迅速地佔領南疆各個主要城池,主要是因為清政府派駐於此的各級官員長期以來不得民心,這些官員普遍貪汙腐敗,對當地百姓橫徵暴斂,導致了當地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激化,以至於大小和卓兄弟在舉旗叛亂伊始得到了當地回部民眾的廣發支持。

三、中央政府長期沒有對新疆進行有效管理:

清政府雖然從康熙時期就開始著手解決新疆問題,但是由於新疆地區地域閉塞,距離清政府統治核心地區十分遙遠,並且,當地的各族居民與廣大滿、漢民族語言文化截然不同,以至於自康熙年間開始到乾隆初期的新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新疆長期以來遊離於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之外,致使其內部存在了一股民族分裂、民族獨立的勢力、大小和卓兄弟和後來道光年間的張格爾都是這股勢力的代表。

四、沙皇俄國策動支持新疆反動勢力:

沙皇俄國自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了領土東擴的過程,在擴張領土的過程中,沙皇俄國與清王朝發生了多次邊境武裝衝突,由於此時的沙皇俄國還殘存著濃厚的的落後的奴隸制度,而清政府正處於康雍乾的國力全盛時期,所以總之而言雙方打平,雖然沙皇俄國在與清政府的武裝衝突中沒佔到便宜,但是沙俄一直覬覦中國新疆地區,由於不能直接出兵佔領,所以沙皇俄國就選擇策動並支持新疆各股分裂勢力大搞分裂運動。

大小和卓叛亂的結局:

大小和卓兄弟在叛清自立後由於殘暴統治不得人心而被清軍迅速平定,和卓兄弟在兵敗後狼狽西逃的過程中被部將所殺,其首級被獻與乾隆帝,清政府也因為和卓兄弟的叛亂而調整了對新疆的統治政策,並對回部的制度進行了有限度的改革,從而緩和了矛盾,鞏固了統治。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勝利的原因:

一、大小和卓兄弟的分裂活動,打著所謂民族獨立的幌子,實際上對內卻殘殺虐待廣大維吾爾族人民,以至於喪失了民心,違背歷史的發展趨勢,維吾爾等族人民因此支持清軍的鬥爭。

二、以乾隆皇帝為首的清政府制定了正確的平叛策略,清軍每每攻陷一處,則只殺叛亂首領,不殺無辜民眾,因此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廣泛歡迎,順應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