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风雨——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

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位于六渡桥闹市区,是继武昌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后在武汉的第二座铜像,距今已有85年历史,是武汉人心中的城市地标,武汉人特别是汉口居民将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周边地区统称为“铜人像”。

85年风雨——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

位于汉口六渡桥的孙中山铜像

该铜像坐南面北,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高约5.2米。底座呈四方形,花岗岩砌成,高约1.5米,下建麻石5级,成正圆形围绕基座。基座上,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山服,右手执杖,左腿向前,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远方。铜像手里那根拐杖据说原来是没有的,1965年修缮时有人觉得孙中山的右手空着不好看,就决定仿照武昌阅马场的那尊孙中山铜像,给这尊铜像也加个拐杖。

85年风雨——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

位于武昌红楼前的孙中山铜像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在3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由宋庆龄、何香凝、孙科、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恽代英、林祖涵、宋子文、谭延闿、陈公博等12人提交提案,提出在武汉塑造孙中山铜像。

1929年,时任汉口特别市市长刘文岛负责筹建,由上海艺术家江小鹣设计,营造商李万和具体承建。铜像置放地点最初计划在中山公园内,后因中山公园地方偏远,民众不便随时瞻仰,拟改在江汉关大楼门前广场。随着汉口市政建设的发展,民族路、民权路、三民路逐步成型,三路交汇处开阔敞亮,人口稠密,成为置放铜像的理想之地,于是孙中山铜像便最终落在了这里。

85年风雨——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

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石座高十三尺六寸,下建麻石五级,所有麻石都是从湖南运来。铜像在上海铸就后,运抵武汉,但由于行政改组和遭遇1931年特大洪水以至工程停工。直到1932年10月,吴国桢再度接任汉口市长,于12月令李万和继续开工,才于1933年4月下旬全部竣工。“总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四十余年,肇造党国,勋德之隆,亘古无俦。而汉口华洋荟萃,轮轨辐辏,与武昌同为首义之地,称华中重镇。先生昔尝莅临……”这篇碑文,是1933年6月1日孙中山铜像落成时,由当时的汉口市市长吴国桢所撰,说明铜像修建缘起,歌颂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85年风雨——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

文革时期,碑文遭人以水泥覆盖,字迹已被磨毁。90年代武汉市文物办维修铜像时欲恢复碑文,在三镇遍寻,后得知地方志专家徐明庭老人的祖父于抗战初期曾笔录全文,在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该碑文终于再现,依笔录副本原文分3面刻于孙中山铜像石座之上。

85年风雨——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

汉口孙中山铜像下的碑文

1992年12月16日,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85年风雨——汉口孙中山纪念铜像

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孙中山曾多次踏上这篇片土地,并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武汉建长江大桥、过江隧道,要融三镇为一市,把武汉规划建成国际大都市。如今,这些伟大构想均已基本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