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尔朱少帅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12位“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清代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开国之卓绝功勋,有世袭罔替且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满清自建国之初便和蒙古王公联姻,满蒙联姻从此成为满清一朝世代相应的传统和国策。到晚清时代,满蒙联姻传统虽然也已衰微,但毕竟还在延续着。并且,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一度是晚清内外战场的中流砥柱、国之干城。

但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以骑兵正面进攻英法联军,致使所部马队不敌联军炮火而溃,继而冲乱步队,清军大败,退至京城西南,致使联军在圆明园、京城肆行暴虐,被清廷革去爵职,仍留钦差大臣。这是生不逢时的悲歌,骁勇的蒙古骑兵,毕竟只属于冷兵器时代,面对英法联军的火枪火炮,只能是悲剧结局。

此外,八里桥之战前夕的和谈中,僧格林沁居然扣押了英法外交使团,并导致多人在不长的囚禁期内,被折磨致死。他的粗鲁与野蛮,换来了圆明园的一把火。

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入山东清剿捻军。捻军习惯流动与游击作战,化整为零或忽然集结速度极快,非常灵活。但僧格林沁似乎是个一根筋的人,无论面对什么对手都是一套战术:骑兵包抄追击。僧格林沁一心想一鼓作气消灭捻军,甚至十几天不离马鞍,最后累得双手连马缰也拿不住,要用布带拴住肩膀才能驾驭马匹。他在和捻军对战中多次以轻骑兵包抄追击,在曾国藩看来,这是不明敌情的冒进,认为僧格林沁迟早要出事(“轻骑追击为用兵大忌,僧王险矣。”)

果然,在1865年的菏泽高楼寨之战中,僧格林沁继续轻敌冒进,结果陷入捻军伏击圈,僧格林沁大败,带着少数骑兵突围。突围过程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最终被一名叫张皮綆的16岁捻军小兵杀死在当地麦田里。随着僧格林沁的死,蒙古骑兵的最后辉煌也告终结。

僧格林沁一生辅佐了三朝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堪为鹰獒之士。身为武将,其人忠勇刚烈,冲锋陷阵,敢为人先。咸丰帝听说他在战场上勇冒矢石的事迹后,特赐其“湍多罗巴图鲁”称号,意为急流一样不可阻挡的英雄。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亲王之爵,食双倍俸禄,多次挽狂澜于危机之时,生前身后,倍极荣耀。就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分别迎娶的是清室贵胄女子为妻室。作为从科尔沁草原上走出来的忠勇之士,他最终实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慈禧太后曾说:“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47年后,清朝在风雨飘摇中终结。


毛剑杰




答:先说说“铁帽子王”是怎么回事儿。

“铁帽子王”的说法,仅见于清朝,但并不是清朝才有。

清朝以前,叫免死铁券,由皇帝赏赐给大臣,可以免死,还可以世袭。

大家看《水浒传》,里面的“小旋风”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他嘴里经常念叨自己家里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赏赐的“丹书铁券”。

这“丹书铁券”就是免死铁券。

到了清朝,拥有免死资格的,都是功劳比较大的王爷,人们就用“铁帽子王”来形容,形象又贴切。

“铁帽子王”里面的“铁”,跟现在人们常说的“铁饭碗”里的“铁”意思差不多,比喻那顶封王封爵的“王冠”有如钢铁铸就,摔不烂打不碎,代代相传。

当然,“铁帽子王”只是民间的说法,其书面专用语是“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在清初,有八位皇亲宗室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世袭罔替”,即爵位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世称“八大铁帽子王”。

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晋亲王硕塞。

清代中后期又加入了硕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这四人与“八大铁帽子王”合称“十二大铁帽子王”。

虽然清朝统治者初封时信誓旦旦地称这十二家王爷的王爵“世袭罔替”,但也并不真是“世袭罔替”。

历史上“铁帽子王”自身因罪被处理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铁帽子王”萨哈廉的儿子、郡王阿达礼曾在皇太极死后秘密向多尔衮劝进,结果被以“叛逆和扰乱国政罪”处死。

另一个“铁帽子王”豪格在入关追击李自成、下江南灭南明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最后却被多尔衮诬陷下狱,不但“铁帽子王”被削除,还惨死于牢狱之中。

多尔衮狠辣整人,其死后也被人整,被顺治追论为“逆谋”大罪,削去“铁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没所有家产,还被挖坟掘墓,焚骨扬灰。

鉴于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的种种惨烈下场,到了清朝中叶,乾隆皇帝进行了重新审定,着力于继绝昭屈,恢复了礼、睿、肃、郑,豫等全部“八大铁帽子王”王号,声称要使其后世子孙得以承继福荫。

但乾隆死后,“铁帽子王”被削之事还同样有发生。

比如说,同治年间,世袭的郑亲王端华、世袭的怡亲王载垣就因罪被赐自尽,两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王爵被削。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但不在上述“十二大铁帽子王”之内。他是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孙、道光皇帝的姐姐的养子,在打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中战功卓著,被誉为“有清三杰”,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获“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的破格待遇,称得上清朝极为特殊的一个“铁帽子王”。

对清朝而方,僧格林沁是“国之柱石”;但对太平军和捻军来说,却是一个屠夫、杀人狂。

在连镇战斗中,僧格林沁将太平军战俘全部“剖视肠腹”,还作祭文高声朗诵:“渠魁既歼,贼党悉擒。剖其心肝,慰尔忠魂。”

除了剥皮、摘心、凌迟太平军战俘,僧格林沁连降兵也肯不投放过。

咸丰五年,四川人萧风山、安徽人钟有年带领水手91人出降。僧格林沁传令,萧风山凌迟,其余一律斩首。

僧格林沁最狠毒的时刻就是处死捻军总头领张乐行那一回。

他在义门大周营前先于张乐行之前对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施以活剐极刑。

剐毙了张喜、王宛儿,又下令刽子手用铁钩将张乐行的大肠从肛门勾出并拴在马桩上,寸寸切割,还担心张乐行的痛苦程度不够,每割一刀,都浇上盐水。而当张乐行因为剧痛昏倒,刽子手必要用冷水将之浇醒才继续施刑。

整整一天下来,张乐行被被剐了一千多刀,最终只剩头颅完好。

留下头颅的目的,一则是要张乐行能亲眼看到自己全身的肌肉被一片片剐下,再一则是要留下完好的头颅示众。

张乐行所受惨刑,乃是千古罕有。

不过,僧格林沁曾在咸丰九年的大沽口保卫战中抗击英法联军,一举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创造出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打出了中国军队抵制外侮的勇气和决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民族英雄。

这个民族英雄最终在追击捻军的过程中被捻军的“画圆圈”战法所累,在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中伏,死于捻军中一个名叫张皮绠的十六岁少年之手。

张乐行大仇得报,当时捻军流行唱:“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僧格林沁死后,同治帝为之号啕:“方期天鉴忠忱,克竟全功,长承恩眷,乃猝遇贼伏,力战阵亡。览其死事情形,不禁为之陨涕。”

两宫太后亲临府上赐奠,“予谥曰忠,配飨太庙,绘图紫光阁。”


覃仕勇说史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世袭罔替、永不降袭,就算是某人犯事也是把他削职另立子弟袭王爵。

【僧王】

僧格林沁最初只是多罗郡王,因为军功晋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简称博王,世袭罔替。

嗣子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11-1865)是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的嗣子,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第十一任扎萨克旗主。

科尔沁左翼后旗属于哲里木盟,又叫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始祖栋果尔是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堂兄弟,哲哲的叔父明安之子。栋果尔初封镇国公,死后追封多罗贝勒,其子彰吉伦袭贝勒,之后晋封多罗郡王,领扎萨克,世袭罔替。

【僧王剧照】

索特纳木多布斋就是后旗第七代第九任多罗郡王,尚仁宗第三女庄敬公主,两口子没有儿子,在索王死后,公主想选择一位族内侄子做嗣子,在僧格林沁的大伯布和特木尔的运作下,僧格林沁被公主选为嗣子,一举从穷苦的家庭登天。

当时僧格林沁已经十四岁了,因为是旗主的疏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只是一个四等台吉,无权无势,需要自己去放羊,被人称放羊的台吉,一直过着穷困的生活,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僧格林沁就跟着大伯去做了喇嘛。

因为布和特木尔经常出入公主府,得知公主的喜好,僧格林沁很顺利的被公主选择为嗣子,也给他的家庭带了了荣华富贵。

僧格林沁因为他成了道光帝的外甥,很被道光帝宠爱,离开了草原进入北京,入宫学文习武,之后出入宫禁,步步高升,最受恩宠。

僧王的为人

僧格林沁的军功都是靠镇压起义的佃农、太平军、捻军而得来的,从阶级立场上说,他的确是义军的对立面。

对于朝廷来说,僧王是满蒙贵族难得能拿出手的亲王,咸丰帝曾亲赐他太祖宝刀,从道光到慈禧同治都对僧王器重有加,从这里说他又是大清的忠心之臣。

他为人质朴,好节俭,善待士兵,作战勇敢,总是身先士卒,在带兵之初能做到军纪严明,对于起义军手段残酷,迎战英法联军也毫不胆怯,站在他的立场,镇压起义军也是他的职责,对国家尽忠,力挽狂澜,的确忠勇可嘉。在义军立场,他残忍的对待义军的行为也需要谴责。


作为北方人的僧格林沁,带着他的兵,离家远征,损耗严重,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补给,因此,僧格林沁还是被环境逼迫退让,从严禁扰民到四处扰民,僧王已经无法【不忍】约束他的士兵,而他对百姓的态度也有所转变,认为他的兵扰民是因为离家时间长,作为民众应该体谅一下,因此,才有民谣“不怕蚂蚱吃,不怕黄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的流传,可见僧格林沁已经大失民心。失去了民心,自然失去了当地人的支持和补给,为他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

而正是他的部队损耗太多,朝廷不得不依靠僧王看不起的湘军淮军来支援他,但是僧王并不信任湘军淮军,进而产生隔阂,汉人将领自然不愿意去为他出力,这也是僧格林沁最后得不到援助的原因。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兵败,被小捻军张皮绠杀死,作为满蒙贵族最后的将星陨落,以后满清政府不得不完全依靠汉人军队,也为袁项城日后埋下伏笔。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