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江西江新造船廠(簡稱江新廠),軍工代碼9318,位於美麗的長江南岸,鄱陽湖入長江口的湖口縣七里衝山坳,隸屬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直屬的一箇中型船舶建造廠,現已被清華同方收購,改名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


時代背景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全國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軍人和上千萬人次的民工建設者,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口號的號召下,在全國13個省、自治區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基礎設施,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現在的人不知道“三線”為何物。“三線”是一個地理概念,是相對於東南沿海及東北、新疆等“一線”地區而言。三線建設的範圍包括西南三省、西北四省等偏僻地區。三線廠立足於倘若戰爭爆發後,不易被發現、被破壞並能堅持自衛抵抗。遵循“分散,隱蔽,靠山”的指導原則。三線建設的地區不少是過去的革命老區,這些地區,大部分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和歷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革命老區根據地。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建廠過程

江新造船廠,在這種大環境中應運而生。由中共中央華東局國防工辦批准,上海求新造船廠負責建設。1966年7月7日,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才在南昌接見籌建班子成員11人。7月14日,籌建小組到達湖口開工籌建。代號為國營9318廠。1969底建成,開工建造出第一艘鋼質快艇。開始初名江西內河小艇廠,不久又改名為永新修造廠,1971年10月經江西省國防工辦批准與其前身永新修造廠和江波機械廠合為江新機械廠。1973年12月,首艘“R704”鋼製雙管魚雷快艇在南海艦隊順利交付海軍某部使用。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第一次黨代會召開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江波和永新廠合併成立大會老照片


江新廠主要生產汽車擺渡船、氣墊船、航標船、噴水船、交通艇、貨輪等,開發了紡織機生產線、壓力熔器生產線、閘門生產線。以後逐步向高端魚雷艇、豪華遊艇等研發生產。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掃雷艇


1979年9月,經中央第六機械部批准,為部屬企業。1980年7月經六機部批准,由江新機械廠改為江新造船廠。軍工代號仍為9318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輝煌年代

江新廠最輝煌的時期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幾十個車間、科室。有教育、勞動、生活3個服務公司。像當年所有的大中型國企一樣,有自己的醫院、學校、幼兒園、電影院、糧站、菜市場、車隊、球場、煤氣站、食堂、澡堂等配套服務設施駐地設有派出所、銀行、郵局等。還有湖口第一家電視接收系統。廠裡有軍代表室。兩道門崗值班。擁有各種專業技術人員、工程師、工人1500餘人。按照客戶需要,提供的圖紙,可專業生產各種軍用、民用船舶。種類達數十個品種。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公司建立業務關係。產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江新廠學校江首屆教師節全體合影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現在的湖口縣第三中學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原來的江新廠子弟學校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方斌攝 (六七十年代江新廠員工宿舍)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方斌攝 (縣工商銀行和郵政局駐該廠的工作點,也叫七里衝工行營業部和郵政所)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方斌攝 (建於六七十年代的江新廠職工自建老房子)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方斌攝 (江新廠車隊所在地,一直都在這裡)


江新廠當年生產的單水翼雙管魚雷快艇、玻璃鋼快速工作艇,其航速、水翼性能、各項指標達到頂尖要求,系全國第一,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參加太平洋運載火箭實驗成功,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及賀信。“4209”(玻璃鋼家庭豪華遊艇,代表我國第一條出口的大型遊艇,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灣供中外遊客乘坐遊覽觀光)是新中國第一艘自己設計製造的現代遊艇,該船共製造了4艘,其中3艘由香港公司出口國外,一艘被國家機關事務所購買,停泊在北戴河,用於中央領導人游泳休息。其生產的“271”8米45人全封閉式耐火型玻璃鋼救生艇在國內首次製造,自扶正實驗填補國內空白;80客位內河側壁式全玻璃鋼氣墊船,速度快、強度高、造價低,乘坐舒適,是當時我國建造的最大的一艘玻璃鋼氣墊船。當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丈夫菲列普親王乘坐該廠生產的“茶花”號玻璃鋼氣墊船遊覽鄱陽湖 ,飽覽江湖兩色和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某新型掃雷艇,設備先進,裝備齊全,居全國之首。美、英、法等十餘個國家國防部長、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和高級將領訪華時參觀了該艇,給予了高度評價;上游二號火箭助推器是國內生產第一套,獲得江西省科學技術大會和國防系統科學大會的獎勵。1994年建造4艘新型巡邏艇交付海軍駐港部隊使用,至今在維多利亞港灣服役……這些榮譽,至今是老職工們的驕傲。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貢獻和榮譽

江新廠建廠以來,為振興和發展我國的造船工業,為援外和海軍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多次評為九江地區、江西省和第六機械工業部的先進單位。

江新造船廠建廠20週年的日子裡,國防科工委陳丹淮副部長、中船總公司徐志堅、潘曾錫副總經理,海軍科技委副主任、原海軍副司令員王萬林,海軍科技委副主任、原海軍副參謀長林真,中紀委委員、原北京市市長焦若愚,中共中央委員、海軍政委魏金山先後來廠參觀指導,併為廠慶題了詞。這在迄今為止,在湖口企業中,獲此殊榮還是僅此一家。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回憶那些可愛的人

江新廠給上個世紀的湖口老城人留下難忘的回憶。江新廠人待人厚道、熱情,腦袋聰明、活絡,動手能力非常強,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很多東西買不到,他們可以照著葫蘆畫瓢做出來。他們用糯米、麵粉、核桃、紅棗做出的蒸糕饋贈給當地人,當地人讚不絕口。他們週日休息去老街東門菜市場買菜,成群結隊,說著上海話。買完菜他們要拿出彈簧秤鉤一鉤。那個時候彈簧秤也是個稀罕物。弄得小商小販再也不敢短斤少兩。讓湖口當地人開了眼界。工作之餘他們喜歡種菜園、垂釣,在那個年代還喜歡打獵。八十年代,湖口本地人時常有人去江新廠澡堂蹭澡,回來聊天感慨說,昨天多麼多麼舒服,去江新廠泡澡了,引得周圍聽的人羨慕不已。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在市場化經濟的浪潮下,如同全國其他不少國營企業一樣,江新廠陷入困境,連年虧損,步履維艱,最終資不抵債。企業職工分流、下崗、返回原籍。好在大家都有一技之長,紛紛外出打工謀生。活躍在沿海造船企業中,有的成為中堅骨幹力量。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新老照片對比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方斌攝(9318廠警衛室)


江新廠被改制,煥發新的活力

2006年元月,清華同方公司整體收購江新造船廠,改製為現在的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改制後的公司輕裝上陣,實施科技進步和人才發展戰略,推進差異化經營策略,尋求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船舶產品突破,堅守軍工情結,體現責任擔當情懷。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一躍成為江西船舶工業製造的領航者和龍頭企業。2007年承接訂單28.3億元。2011年3月首艘1.7萬噸多用途船“克利帕·拿索”號離廠交付給丹麥船東。2012年以來承建10艘不同系列公務執法精品船。2014年首次與中海油服(COSL)成功簽訂“海洋石油751”“海洋石油770、771”高端海工船建造合同,訂單達4億元……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方斌攝 (江新廠大壩、壩上的涼亭、湖)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今天的江新社區。群山環保,空氣新鮮,一片祥和。徘徊這裡,紅磚宿舍樓、紅色基瓦,小商店。無不透出上個世紀的氣息。在這裡總能看到耄耋老者在大壩的長廊裡三五成群在聊天。在他們回憶的時光不僅僅是感慨、是怨言,更多的是自豪。同他們交流,仍然能找到當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那股熱情,那股為國防事業獻身的精神。在生活一區,更是保留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清磚瓦房,一排排,長長的,一家一戶獨門小院,簡樸整潔,牆面上佈滿了清藤。走入這裡,猶如回到從前。陪同我們走訪的王小明告訴說,六十年代最早一批工人就曾住在這裡。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在一處老廠房的牆壁上,標語歷歷在目“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讓人彷彿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


85歲老江新人,回憶廠史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在走訪中,我們有幸見到了今年85歲高齡的董才元老人。他18歲高中畢業後去了海軍青島某學院學習。接著在海軍某艦艇服役。在服役期間,其所在艦隊部隊曾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老人手中至今保存一張珍藏了60多年的老照片。泛黃老照片上,周恩來總理站在艦艇甲板上與眾多的海軍戰士揮手致意的場景。老人退伍後進入上海滬東造船廠工作。1971年,因為根正、苗紅、技術好被選拔支援三線建設,從上海來到湖口工作,隨同一起來的有90多位一樣,帶著青春、夢想的年輕人。這一來就是50餘年,再也沒有離開湖口。把滿腔熱血,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三線企業建設。老人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獨立好強的老人不願意隨兒子們去外地生活。孩子們常年在外,兩個老人看起來有些孤獨。在湖口近50年,完全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方式。好在兩個老人身體硬朗,完全可以自理。平時在廠區散散步,同樣的老人拉拉家常,閒時種點菜園。

老人的生活代表了大多數老人的縮影。他們見證了江新廠的從建廠初期到鼎盛紅火時期直到最後破產重組。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江新廠留下的精神遺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幾代軍工人,在這山坳裡辛勤耕耘、播種希望,留下幾代人的足跡。當年為了祖國建設的需要,他們從繁華的都市來到這偏僻的山坳,紮根這裡,揮灑青春,工作一輩子。回味一生,彌足珍貴,我們不僅僅是懷舊,我們只是提醒記得,剩下的交給時間。三線建設不僅留給我們物質上的財富,還有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和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一樣,都是我們的精神遺產。

今天的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在這片幾代軍工人揮灑汗水的地方,再次揚帆起航,繼續輝煌。

鄱陽湖畔  有一家造魚雷艇的三線廠

(鳴謝江新廠陳慶華 方斌 王小明 沙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