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院大夫的职称都特别高?

骄然


并不是医院所有医生的职称都高,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向大家介绍过了医生的成长之路:医学生-见习医学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住院总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

不同级别的医生,担负的责任不同。同时,一个医院的正常运转,也需要不同级别的医生。

医院和医生的正常工作流程是这样的。一个主任医生或者副主任医生(高级职称),带领一名主治医生(中级职称),再加上一名住院医生(初级职称),组成一个医疗小组。
主任医生或者副主任医生总负责制定病人的治疗计划,主刀患者的手术,并且会出门诊坐诊,收治病人。

门诊工作是非常难的,医生要在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的时间内判断病人的病情,制定出治疗策略。考虑一个病人是简单的疾病,在门诊开药吃就行,还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需要收住院治疗,非常考验医生的水品,因此坐门诊的医生都是需要有大量临床经验的老医生。因此,坐门诊的医生基本上都是主人、副主任医生和有多年经验的主治医生。

住院医生这个名字已经很形象了,可以理解为只能在住院部待着的医生。当门诊的主任、副主任收一个病人住院之后。住院医生就要去病房询问病人的详细情况,书写成病历,向主治医生和主任、副主任医生汇报,然后执行他们的命令。年轻的住院医生在上级医生的监管下,在收集病历、执行上级医生的命令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所以,你在门诊,都是看到那些上了年纪的高级医生,但是你到住院部一看,全是年轻医生。当病人住院之后,每天基本上也就只能在上午查房的时候看到高级医生了,其他时候,都是在和初级医生打交道。


人体探索者


在中国医院里面,医生的职称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有的还有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有知名专家和特需专家之分。那么从副高及副高以上,副教授及副教授以上的都是高职称的专家,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但是有高职称很多的,大多数是三甲医院以上的医院,而在一些中小规模的医院里面,仍然是以主治医师为最主要的人群,副高及副高以上的专家还是比较少的,更别提什么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了。

一般医院对出门诊的医生要求都是主治及主治以上的医生才可以出门诊,目的是因为这些医生经过几年的住院医师的历练,掌握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全面,这样出门诊的话,在短时间内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诊断,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用药的方案,毕竟住院医师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打磨和知识的提高。

有人呼吁对中国医疗的职称进行改革,其实只需要升职到主治医师就可以了。但是因为中国从根子上的医疗培养体系似乎就有问题,所以在长时间来看我们国家这种医疗体制改革,职称改革还将长期存在,有副高及正高,有多种职称并存。

但是可以很肯定的说,副高及副高以上,副教授及副教授以上的都是专家,但是找专家看病还需要从各个纬度来打听这个专家的擅长,他的临床水平怎么样?最关键的还是外科医生更加的需要打听一下,并不是高职称专家,他的临床水平就好,他的手术随便做的就好,但是绝大多数的还是可以的。

希望这些大专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年轻的医生成长。


皮肤科徐宏俊医生



首先明确医生职称的分类

医师职称包括初级职称(住院医师)、中级职称(主治医师)、副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正高级职称(主任医师)。


再说一下医生的职称晋升:

本科生参加工作5年后可晋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2年后可晋主治医师;本科生在晋完主治医师5年后方可晋副主任医师(副高),而硕士研究生在晋完主治医师3年后就可以晋副主任医师;在晋升副主任医师5年后方可晋升主任医师。


通俗的讲一位医学生,必须来正规医院实习一年。一年后有资格考试执业医师,通过全国考试后获得执业医师证书。才有资格申报医师资格,也就是中级职称(再获得医师资格后五年,但也必须通过全国中级职称英语和国家计算机考试,医院才可以聘您为本院主治医师)

注意:最新的职称制度(天津),要求还必须通过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合格证件后,才能聘任主治医生。


在获得主治医师资格后,五年后(本科指的是),发表多篇国家或省级论文(正规医院都要求: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并通过了高级职称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考试之后,可以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也就是高级职称。再通过严格的市里专家评审通过后,可以获得副或正主任医师职称。


现在说说大医院职称高的问题,首先大医院一般都为当地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有着完备的教学体质,相对这里的医生学历较高(首先应聘医院时就要求学历比基层医院高,三甲医院的硕士,博士的学历要求都很正常),相对来说升主治,正负高的时间年数要求就比本科生(基层医院学历不高确实)要短。再者三甲医院的医师们相对基层医院,获得国家及省级的课题的几率高,部分本院大主任都年资丰富,论文居多,可以带您写好论文,署名作者下容易发表。而且大医院是参加学术会议多(部分学科年会都于本院举办),认识的专家较多(部分专家评委都是本院),相对评审时也好说话(本院主任评审您答辩,怎能不让你过关)


儿科孙方舟医生


首先说明你平时去的都是大医院。三甲医院一般来说出门诊看病的医生至少是主治医师,多数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的职称,住院医师,实习医生是不会在门诊看病的,所以如果不住院,在三甲医院里面很难接触到低职称的医生。如果在住院的病人,那么平时和你接触最多的,你随时最容易找到的,一般都是低职称的医生,并不是没有。

另外一方面,现在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招聘的基本上都是博士,甚至完成博士后工作的,目前的职称评审规定,博士后的医生,完成博士后工作就有资格申请副主任医师。所以大医院的医生很多工作几年后就是副主任医师,而有资格和是否能评上又是两回事,目前的职称评价很奇特,主要的硬件指标没法考验你看病如何,手术技术如何,所以主要考虑做的科研如何,发表文章如何,而发表文章和做科研又必然分担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所以一些专注于临床,不太花时间搞科研或者写论文的医生,反而有时候不一定就能顺利评上主任医师,教授。但是作为老百姓一般不了解一个医院每个科的医生到底水平如何,也只能看,哦,这个是主任医师,哦,那个也是主任医师,有差别吗?看不出来。

当然,如果在县级医院,那就很容易接触到职称相对低的医生,在县医院或者区医院可以看到很多科室的主任也只有主治医师的职称,或者一个区医院上百个医师里面,主任医师的数量都是个位数。如果在小地方的镇医院,会有很多助理医师,这在三甲医院自然是看不到。三甲医院一个科室可能这个主任那个主任好多个主任,其实只是职称,代表他们是主任医师,但是科室的主任只有一个。如果去区县医院,可能你喊的主任,职称却只有主治医师。


泌尿肿瘤外科鲜医生


国内医院这些医生职称毫无意义。为计么这样说?告诉你职称是如何产生的?你就明白它有沒有意义了。职称是如何产生的呢?不问年代产生不同职称。建国后医生职称只有‘‘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两级,改革开放后改为四级,即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八十年代规定大专毕业生不准昇升主任医师,到九十年代,不但大专毕业可以升主任医师,甚至中专毕业的护土也可以升主任医师,到二十一世纪初又在主任医师上增加了许多你看不懂的职称。到现在为止,就竟有多少级职称?连我们医生自已都说不清楚。何况业外人了。总之,看你生在哪个年代?你就能获得哪些职称。在高等医学院校中,中专毕业干了多年的护土都升了主任医师!给你提个醒,你看病掛专家号小心掛到老护士专家呀!


传承卫保健康


医院大夫的职称都特别高?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大部分病人都是在门诊看病,看到的医生不是专家就是教授,进而产生医院大夫职称都特别高的印象。实际上,出门诊对医生是有资质要求的,一般要求必须主治医师以上才能出,因此在门诊很少看到小大夫们。

医院是一个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地方,职称不同,负责的工作不同。医院的医生按照资历大小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本科实习生-研究生-规培进修学员-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里也是适用的(偷笑),医生的成长也是按照这个节奏来的。

很多朋友有疑问,那些小大夫和不出门诊的大大夫们都去哪里了?大家要知道,医院除了门诊,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住院部,这里更需要医生来治疗那些住院的相对病情更重的病人。同时这里也利于医学生更系统的学习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大家,感谢关注!


Dr赵


医院里医生的进阶之路通常是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生,在教学医院还可以有副教授、教授,教授里面有些是硕导、有些是博导,甚至还有一二三级教授,还有些所谓的国务院津贴专家、长江、珠江、泰山学者等各种代表学术成就的身份,名目繁多。

想进入大型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基本都需要硕士博士学历,然后在工作中还需要屡次晋升,你的待遇才能有提高,这也逼着医生不断去追求职称上的提升,“老主治”经常比较尴尬的事情。

其实对于普通百姓,到医院是看病的,不是去看教授职称高低的。

例如在广州一家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里面教授一大堆,但你如果心肌梗死要做支架植入手术,在这家医院做的最好的是一个主治医师。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医院里,医术的高低,与职称高低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正比关系。很多医生职称不高,临床水准很高,因为在医院评定职称时,最主要的考量是你发了多少文章、申请到多少课题,而这些文章课题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小白鼠,而课题的申报需要医生投入很多精力,自然临床能力就有所懈怠。经常看到有些大医院的大教授大主任拿不下来手术,需要下面的人上去补台的。

作为患者,别迷信医生的职称高低,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


答主:自媒体 急诊夜鹰


急诊夜鹰


看到大家的回答涨知识了 浅见有五 其一 大夫的学历很高 近年越来越高 县级二甲医院可引进医学博士生 其二医疗机构科技含量高 数理化 电子仪 计算机 文学 哲学 法学 伦理等涉列广泛 其三卫健主管部门准入标准高 资质是基本条件 没有专业技术职称 跑关系 走后门 做大夫 是行不通的 其四医疗行为要求高 入医门 行医道 人命关天 责任重大 时间就是生命 而且实践性很强 不得有误 务必准确规范 快捷高效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确保医疗安全 和谐医患关系 况且道行很深 潜力巨大 尚有许多未知数 需要长期继续教育 考核培训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其五医院知识分子聚集 专业技术人员敬业爱岗品质 积极进取 攀比竞争意识强烈 专业进修 学术论文 课题研究 职称晋升 便成为一生追求的必经之路 不辞辛劳 也从不歇停 方可到达光辉的巅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可爱可敬!


说医悟道


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分为初、中、高级职称。

高级师(副高级主任医师、高级主任医师)

职称都是需要通过国家卫生考试,再由卫生部门颁发证书。都是从最初级考试开始,按学历,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不同学历考试年限不一样。比如本科,毕业一年可以考初级师,取得初级师后在卫生医疗岗位工作五年才能接着考中级。不能跳级考试。

总而言之,医生的职称代表着他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水平、执业资格等。而且医院属于医疗机构,由卫计委管理,必须招聘合法取得执业证书、卫生部门颁发的医护人员。所以医院的大夫都是有职称的。



积极上进的猫咪


医生的职称由低到高有

基本上每个医院的医生都是越往高级的职称人数越少,您可能挂的是专家门诊,所以看到的都是高级职称的医生。如果是在住院部的话,多数一线医生都是住院医师或者主治医师。

(心健康百年----通俗的语言,专业的科普,助您心健康,欢迎您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