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二孃碎碎念:最近,二孃看了一本《孩子是個哲學家》。書很淺顯,作者來頭很大,內容值得深思。我將分幾個部分滿滿拆解。

《奇葩說》第五季中有個問題:

「爸爸每週陪伴孩子不超過12小時,該不該取消爸爸資格?」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選手顏如晶在節目中一語中的:“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地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選手可以振振有詞。然而,中年老母親老父親不得不說:知易行難呀。職場上節奏那麼快,那些職場小鮮肉思維活絡又無牽無掛,加起班來分分鐘秒殺我們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老父親、老母親。無怪乎有人感嘆說:“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起你。”

有這樣一個爸爸,他是業內有名的專家,平時工作繁忙,但卻從未忽視對孩子的陪伴。他用高質量的陪伴,見證了孩子的成長,收穫了滿滿的愛,還得到了不一般的人生體悟。

這位爸爸叫皮耶羅·費魯奇。他是意大利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從事心理治療行業30餘年,被譽為“當代歐洲精神心理學的引導者之一”,著有《我們可以成為什麼:精神綜合療法的視野與技術》、《不可避免的恩賜》、《仁慈的力量》等多部心理學著作。他同時還是兩個兒子的父親,寫了一本書,叫做《孩子是個哲學家》。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皮耶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艾米利奧,是一個精力旺盛而又善於思考的孩子。小兒子叫喬納森,喜歡追蹤樹影、傾聽鳥叫,也會調皮搗蛋把父親弄得焦頭爛額。在這本《孩子是個哲學家》中,皮耶羅·費魯奇詳細記錄了自己和兩個兒子一起的點點滴滴。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記錄了他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的所思所想。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他慢慢領悟到了陪伴、尊重和關心的真諦。

01 “陪伴”的真諦:陪著不等於陪伴,更重要的是質量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現如今,不少年輕的父母是“手機黨”。他們所謂的“陪伴”,要麼是塞給孩子手機,讓孩子自己玩電子遊戲;要麼是“號稱”陪孩子活動,卻並沒有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而是低著頭自顧自地看手機。其實,這都不是真正意義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皮耶羅就有這樣的育兒體驗。有一次,他和艾米利奧一起玩跳繩的遊戲。艾米利奧跳一分鐘、兩分鐘時,皮耶羅還可以興趣盎然的在邊上觀看。然而,時間一長,皮耶羅就有點心不在焉。艾米利奧提醒他:“每一跳都是新的。”他期待爸爸和他一起觀察,這一跳含有翻跟斗,那一跳帶著歡樂,就像哲學家常說的“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每一跳都和其他的跳不一樣。 而皮耶魯顯然沒有關注到兒子的感受。

皮耶羅還發現:有一段時間,只要他一接起電話,艾米利奧就非常生氣,會故意大吵大鬧。原來,孩子覺得爸爸只有晚上才回家,希望能夠和爸爸一起共處而不被打擾。

皮耶魯的反思可以用一個詞形容——

“隱性失陪”現象

什麼是“隱性失陪”現象?

你以為你在陪娃散步,可孩子明明渴望與你溝通,你卻只是忙著邊散步邊用手機聽付費課程;你以為你在陪娃玩耍,可孩子明明希望你與他互動,你卻心不在焉對他“渴望”的目光熟視無睹。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渴望我們全身心的投入,盡力和孩子在同一個“頻道”上同頻共振。所以,“高質量的陪伴”佔用的不僅僅是父母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愛和心思。那些抱著手機卻不將目光灑落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他們的陪伴顯然談不上高質量。

02 “尊重”的真諦: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的選擇很重要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皮耶羅和妻子維維安生第一個孩子之前,他們曾經專門去參觀了天才莫扎特和達文西的出生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賦秉異。艾米利奧出生了以後,皮耶羅熟讀育兒書籍,根據書中介紹給艾米利奧做兒童體操,希望通過體操刺激孩子大腦發育。可是,他發現每次給孩子做體操的過程中,艾米利奧並不開心。漸漸地,他領悟到孩子並不喜歡做體操,只是因為孩子太小了,不懂也不會反抗父母。由此,皮耶羅領會到: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庸,更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生活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忽略了孩子的愛好和選擇。真正的明智的父母,從來都會尊重孩子的意願。

比如,梁啟超曾經給自己的女兒梁思莊選擇了生物專業,但思莊去加拿大求學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梁啟超給思莊寫信說,讓她大可不必拘泥於父親所選的專業。最終,梁思莊成了我國赫赫有名的圖書館學家。梁啟超家族成為近代史上最有成就的家族,一門三院士,9個子女個個成才,與梁啟超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

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他也有思想、有主見、有選擇權。

真正的愛孩子,就要學會尊重。

03 “關心”的真諦:孩子不僅僅需要的是關心,還需要關心到真相

說起關心,有的父母會不屑一顧:我很關心我的孩子呀,一日三餐、吃穿用度都非常精心。的確,現如今物質生活好了,我們可能對孩子的照顧會非常周全。但在體察孩子方面,我們做的可能遠遠不夠。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皮耶羅就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他給兒子艾米利奧洗頭髮,可是艾米利奧怎麼也不肯。直到皮耶羅突然想到:會不會是孩子怕水進到眼睛裡?最終,全家做好了防禦措施,開開心心的給艾米利奧洗了頭。皮耶羅得出了一個結論:關心要關心到事實的真相。

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語言能力有限,並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又或者羞於甚至不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父母就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蛛絲馬跡,找對“關心”孩子的正確姿勢。

比如,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在他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就曾經提到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女孩南希的故事。她看到幼兒園裡小朋友的畫,就問“誰畫了這麼醜的畫?”。媽媽指責南希不禮貌。老師卻說:“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她看到破碎的玩具,就問:“誰弄壞了這個玩具?”她的媽媽說:“你管誰弄壞的呀?”老師卻回答她說:“玩具就是用來玩的,有的時候自然就會壞。”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希媽媽對於南希沒有關心到“事實真相”上。南希的兩個提問,實際上都表明了自己對幼兒園生活的擔心。關心女兒的媽媽,如果發現了這樣的情況,可以預先帶她瞭解幼兒園的環境,提前和她閱讀一些關於幼兒園的繪本,緩解女兒的焦慮情緒。當南希提出問題後,媽媽也能直接的看到事情的本質,準確的給予女兒回覆。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皮耶魯說:[為人父母是最美的一門藝術。]

要學會這門“最美的藝術”,不妨按照美國華盛頓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所說的:“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最需要的幫助,是有“同理心”的陪伴、尊重和關心。

而唯有這種幫助,才是忙碌父母最需要的開啟和諧親子關係的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