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我家有一面墙,墙上全是孩子上幼儿园,参加兴趣班得到的奥特曼贴纸。不光有贴纸,上课还能得到各种小印章,可以换玩具。贴纸和印章鼓励的方法对小朋友上课很起作用,特别是对兴趣一般的课程,为了全勤奖,为了换玩具,孩子也会坚持去上课。

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孩子上课确实动力十足,满心期待换礼物。但久而久之,当礼物展柜里没有孩子心仪的礼物了,孩子不喜欢贴纸了,对课程的新鲜劲也过了,上课的动力就渐渐减弱了。有的孩子继续坚持学习,有的孩子就中途退出了。

退出的原因很多,孩子不喜欢上,时间不合适,家长认为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没时间接送等。坚持的原因大概分两种:家长坚持,孩子喜欢,有的两个原因都有,有的只占其中一个。

为什么有人能坚持下去,有人早早就退出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上有趣的现象——德西效应。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01德西效应—关于奖励的副作用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之为“德西实验”,也因此提出了“德西效应”。

  • 德西实验

爱德华·德西随机抽取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题。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全部的学生答题都没有奖励;

第二个阶段,分两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1道难题后,就能得到1美元的奖励,无奖励组的学生仍然像原来那样解题,没有奖励;

第三个阶段,在每个学生自由休息时间,观察学生是否在解题,以此作为判断孩子对解题是否有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学生在休息时间解题的少于无奖励组的学生。这说明,无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依然保持了较大的兴趣,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更快。

由此,德西总结出被称为德西效应的结论: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德西效应的产生,跟人动机的来源有关。

  • 动机来源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顾名思义,内部动机就是人发自内心的想做某件事情的动机。比如,因为喜欢,因为热爱,才决定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兴趣。

外部动机,是由于外部外部因素,比如,贴纸奖励,玩具奖励,或直接用金钱作为奖励,这些都是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都会对人从事某种活动产生动力,但内部动机的作用力会较大,持续时间会久,所以才会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说法。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 内外部动机的转化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可以转换的,有个有趣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老人在安静的乡下休养,但很不幸,附近有一群调皮的孩子每天下午都在他房间外踢足球,让老人无法安心午睡。老人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这群孩子依然每天来吵吵闹闹。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聚在一起,跟他们说,“因为你们踢足球,让我每天都很充实,所以,我决定每天给你们每人1美元作为奖励。”孩子们很开心,踢球还能赚到钱。他们依旧每天开心的去踢球,然后等着拿老人给他们的奖励。持续了几天之后,老人突然宣布,不再继续给他们奖励了。于是,孩子们很生气,“不给钱还想让我们踢球,不可能的事儿”,气呼呼的抱着球离开了。老人终于可以安心午睡了。

这个故事,就是老人利用了“德西效应”,把孩子们踢球的内在动力转换成了外部动机,一旦外部动力不存在了,孩子们踢球的动力也就不存在了。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02 德西效应的负面表现

不恰当的奖励,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就像故事里的老人,利用德西效应,让孩子们放弃了踢足球。这也侧面反映出,德西效应会让孩子兴趣持续的时间变短,有外部激励,就去做,没有了激励,就不再继续了,哪怕是做自己曾经喜欢的事情。

  • 缺乏专注力

德西效应,会让孩子在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不专注,因为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奖励上。因为他上课的动力就是奖励,孩子上课关注的,并不是老师在讲什么,我应该学什么,而是今天上完课,我就能有几个贴纸了,能换什么玩具了。

  • 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

外部奖励很难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因为外部奖励的可衡量性,孩子会在不同的活动间比较。比如上围棋课,奖励一个贴纸,上游泳课却能得到一个小变形金刚。孩子就会用得到的奖励来衡量活动本身,认为游泳课好过围棋课,影响基本的判断方式。

过于强调外部奖励,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做家务,是为了赚取零花钱,孩子的行为,都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他就很容易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而忽略了做作业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有个朋友,孩子8岁,朋友给家里的每个家务都定了价,比如扫地1块,擦地2块,扔垃圾1块,洗碗2块……孩子每天通过做家务,能赚十几块钱的零花钱。朋友觉得自己的方法特别好,孩子热衷于做家务,能赚到零花钱,同时又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直到有一天,朋友和孩子去超市采购,朋友拎着两大包东西往家走,想让孩子帮忙拿一些,孩子站在那,双手空闲着,看着狼狈的妈妈问,“拎东西多少钱?”朋友说,她当时看着孩子的行为恐怖极了,她彷佛看到了几十年后自己老去,孩子站在她的床前,问她给端一杯水多少钱的样子。

03 奖励的正确打开方式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奖励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奖励,也不是绝对禁止的事情,在奖励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确,奖励孩子的初衷是什么。

  • 奖励的初衷

为什么要奖励孩子?是要肯定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

尊老爱幼也好,读书写字也好,做家务劳动也好,都是值得鼓励的行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做事情都需要动机,或者是内部动机,或者是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外部动机是大人可以控制的。如果想一直让孩子保持动力,那就必须是孩子有相应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不能一直发生作用的。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所以,外部奖励能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孩子还没有形成内部动机,或内部动机不够强烈的时候。通过外部奖励让孩子先行动起来,逐渐引导他形成内部动机。

比如,孩子学钢琴,学画画,没接触的时候谈不上多大的热爱,让他开始学习的,可能是小贴纸,小印章,小玩具。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会逐渐体会到音乐的魅力,画画的乐趣,他的内部动机会越来越强烈。最终能支撑孩子坚持学习的,只能是他想学,喜欢学,家长的鞭策只能让他坐在教室里,至于心在不在,只有他自己知道。

  • 奖励要适度,不滥用奖励

要牢记德西效应,当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奖励要适度,不能滥用奖励。

孩子该做的事情,不用奖励的方式,特别是物质奖励。比如,吃饭,穿衣,做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是他应该做到的,即使他没有足够的内部动力,家长通过引导,适当施加压力,也要让孩子完成,这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有足够内在动力的事情不用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喜欢玩乐高,喜欢跆拳道,喜欢轮滑,没必要用奖励让孩子坚持,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投入精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动力了,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反而影响孩子的内在动机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 奖励的方式—轻物质,重引导

在孩子刚接触新事物,还没有足够内在动力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运用外部激励的方式,让孩子先接触,了解,之后才可能进入感兴趣和热爱的阶段。这时候,贴纸啊印章啊,玩具啊就派上用场了。但这只是奖励的最初级阶段。

进了门,能不能继续,就要看能不能把外部奖励引发的动机转换成内在动机。可能有的孩子会很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则相当慢热,始终看不出多热爱。这时候家长的引导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很多父母绞尽脑汁寻求激励孩子的方法,各种复杂的积分制、考核指标。其实,没必要这么复杂,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最好的引导方式

(1)肯定孩子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说,“被他人关注、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孩子的付出。不只对孩子,对大人也是如此,人天生就有寻求外界肯定和认可的需求。认可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还在用贴纸奖励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奖励也会变成坑娃的利器

(2)榜样的力量

看到过一个不会游泳的爸爸,在旁边理论指导孩子潜水,孩子有些害怕,爸爸一直在说,不用害怕,直接把脑袋潜下去就行。孩子崇拜的看着爸爸说,你试试。爸爸连连后退说,我可不敢。

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的,不能只是理论指导,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比学赶帮超,不但在学校适用,在家庭同样适用。

很多妈妈,在陪娃的过程中,已经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识得五线谱,会自然拼读,动滑轮定滑轮张口就来,能滑冰,会游泳,英文歌自然不在话下,下得了围棋,做得了手工,还有N多新技能陆续解锁中。爱学习的父母,才会有爱学习的孩子。

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不是给他金山银山的财富,也不是让他学各种技能参加各种兴趣班上最好的学校,而是让他有一对乐观向上,用于探索,积极面对生活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财富的传承需要时间的积累,但给孩子好的父母,只需要我们自己改变和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