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有清雅淡泊的品质,不作媚世之态。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他们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

“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的文人墨客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从而成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花鸟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梅花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梅花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梅花

探波傲雪

剪雪裁冰

一身傲骨

是为高洁志士;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之花,坚强、高洁、谦虚的品格为世人所敬重,历代中引来无数爱梅、赞梅的文人志士。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诠释了梅花自强不息的傲雪的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说明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之美。

国画中画梅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圈梅、墨梅、红梅、粉梅、白梅、赭梅、黄梅、等,其中圈花最难,用笔讲究似方非方,大小相衬,前后左右攒聚;画枝要求劲挺有力,腕力与臂力足够,要表现出梅花傲雪凌霜之神韵。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兰花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兰花

空谷幽放

孤芳自赏

香雅怡情

是为世上贤达;

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

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竹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竹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竹


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

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菊花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菊花

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花中“四君子”

国画里的菊花


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

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

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