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没发明出来之前,爱因斯坦是如何知道原子核里面有着巨大神秘的力量的?

万绿丛中一瓢虫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误导,核能的是科学家不断用粒子轰击原子并结合爱因斯坦方程式发现的,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先进国家喜欢造粒子对撞机的原因之一,我们来看一下核裂变的发现过程。

1919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干燥的氮气,击中氮原子核,使氮转化为氧,并释放出一个质子,证明了原子核内部有质子,并猜想‘中子’的存在。

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中子发现后,由于中子不带电荷,很容易接近原子核并被吸收,科学家便开始用中子作为“炮弹”来轰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

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进行了中子撞击铀的实验,首次实现了中子诱发的铀裂变。

梅特纳用数学方法假设铀裂变的产物就是由铀原子核的分裂而产生的。但当她把产物元素的原子量相加起来时,发现并不等于铀的原子量,而是小于铀的原子量。

说明在核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质量亏损。梅特纳认为,这个质量亏损的数值正相当于反应所放出的能。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她推算出了每个铀原子核裂变时会放出的能量。

她的侄子弗瑞士设计实验来证实这种设想,他也用中子“炮弹”轰击铀,当中子击中铀核时,观察到异常巨大的能量几乎把测量仪表的指针逼到刻度盘以外。弗瑞士与梅特纳于1939年2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核裂变现象被发现。

而后科学家又发现中子轰击铀不仅产生能量,还产生中子,这就为链式核裂变提供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制造原子弹的基础。

由以上脉络的梳理可知,爱因斯坦开始并不知核能这种现象,只是为核裂变现象提供了理论证明依据。



昆仑还东国


爱因斯坦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启迪了人类的认知,其中就包括质能方程:E=mc^2。

这个伟大的方程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来的,其伟大意义在于让人类认识了质量和能源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是通过光速这个能量因子来实现质能等价交换。

在此之前,人类只知道物质不灭、质量守恒,爱因斯坦这个方程是从质量守恒推导至能量守恒,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

大家不要以为爱因斯坦是坐在那里异想天开就得到了这个方程,而且这个方程这么简单。其实爱因斯坦聪明的脑袋里装着巨大的理论构架,通过复杂的推导方式,才得出这个最终的精华结论。这个复杂的推导过程要写一本书,要列出无数的公式,所以就不搬运了。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使人类洞悉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奥妙,也就是说任何物质只要全部释放其能量,就能得到巨大惊天的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以计算出每一千克的质量可以转化为9×10^16焦耳的能量,相当于2100万吨的TNT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

爱因斯坦质能转换规律具有宇宙普适性,也就是说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物质,你只要有办法逼出其全部的能量,就能得到上述的能量释放。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给制造原子弹的颗行星提供了理论依据,原子弹的发明则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理论验证。而原子弹在这个理论出台后40年才发明出来。

其实原子弹属于核裂变,在重物质核裂变中,会发生质量亏损,这些亏损的质量就转化成了能量。核裂变质量亏损0.13%,也就是说参与核裂变1000克质量只有1.3克质量转化成了能量;而核聚变质量亏损为0.7%,氢弹是核聚变,因此能量转化率核裂变的5倍多,1000克参与核聚变的质量有7克质量转化成为能量。

众所周知,这个能量爆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最恐怖的爆发。

别看这0.13%和0.7%的质能转换率,相比人类几千年对能源的使用可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

要知道人类燃烧煤所得到的质能转换率才仅仅为0.0000028%,也就是说1000克参与燃烧的煤质量只有0.000028克的质量转化为能量。

现在人类掌握的核聚变还只能做氢弹,是一种一次性爆发的不可控能源。要使这种巨大能量持续不断释放,成为可控核聚变,以造福人类,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人类还在寻找新的更高效率的能源,迄今发现能够实现完美质能转换的能源就是反物质

反物质与正物质碰到一起就会发生湮灭,与此同时会爆发出全部能量。

也即是说1克反物质与1克正物质相撞会产生2克质量的全部能量,一点残留都没有。这个能量有多大呢?就是180000000000000J,相当于约43000吨TNT黄色炸药的能量,约3颗多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

反物质的质能转换率是核聚变的约300倍。

但是,人类世界到处都是充满着正物质,虽然也会产生反物质,但非常微量,且很难保存。因为所有的反物质一遇到正物质就会湮灭,这些反物质只能约束在极低温度的磁力陷阱里。全世界科学家们经过很多年的努力,花费了无数财力和能源,在大型粒子加速器里制造出了一些反物质,都是原子级极其微量的,全世界所有反物质加起来也烧不开一杯开水。

所以人类要开发更高质能转换效率的能源路程还很漫长。

这些科学研究都是在爱因斯坦质能转换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迄今为止没有一例能够突破这个框架的反证例子,由此可以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非常完美。

爱因斯坦的理论只是让人类进一步了解了这个世界物质的内在规律,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重大突破。

在所有的具体科学研究和发明发现中,还需要很多其他的科学理论来支撑,还有很多在基础科学理论上的技术发现和发明,才能够使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

因此人类的发展是基础科学和实用技术的结合中前行的,爱因斯坦的理论只是人类前行道路一个阶段的重要基石。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时空通讯


  1. 1905年,是爱因斯坦科研生涯的巅峰时期之一,那年发表的论文中有一个推导过程非常复杂的方程,这个方程本身并不复杂:E=MC²,这个方程将质量和能量联系了起来。


  2.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铝板时,第一次发现放出了中子,得到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从此科学家就用阿尔法粒子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开始了轮流轰击,从一种元素氢开始。

图释:约里奥居里夫妇
  1. 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235时,发现了与之前实验完全不同的现象,轰击后铀就像发生了连锁反应,又会出现新的中子使更多的铀原子被轰击并且放出了能量。当时哈恩不确定发生的这种现象,于是写信给了他的一位犹太女同事迈特纳(迈特纳当时已被希特勒驱逐到了希腊),迈特纳想来想去认为实验结果是对的,给这种现象取了一个名字叫——核裂变。

    图释:原子弹之母,奥地利核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

  2. 同年,哈恩将发现中子轰击铀裂变的现象发表在《自然》科学上时,恰好美国那时在举办理论为例研讨会,当时美国的大物理学费米(其实原本是意大利科学家)波尔(非那个乒乓球运动员)等人马上组织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3. 那时有的科学家意识到这种反应放出巨大能量的威力,在德国军队中任职的物理学家舒曼将此时汇报了希特勒,德国已经着手开始了研究这种新型武器的计划。

图释:奥本海默

以上就是从爱因斯坦发表质能方程到着手研究原子弹的全过程,最终美国在奥本海默的带领下最先研制出原子弹,奥本海默因此也被称为美国原子能之父。


核先生科普


原子弹没发明出来之前,爱因斯坦是如何知道原子核里面有着巨大神秘的力量的?

看上去确实有点像一个因果关系的话题,但事实上质能方程和原子核里有巨大的能量并不是各位想像的那种关系,而是爱因斯坦在洛伦兹变换以及两个基本假设:光速不变和惯性参考系中的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前提下推导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公式,阐述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提出的,当时距离1939年9月份著名的科学家玻尔和惠勒二人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还有整整34年时间!那么早在1905年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浓缩的精华质能方程 E=mc^2是如何得来的呢?

上图为质能方程的推导过程,前面都是速度与质量以及能量之间的关系(Ek=Fds,熟悉不?动能定理而已),过程并不复杂,但涉及积分可能很多朋友就看得云里雾里,或者直接跳到最后部分即可:

个中真正的含义是能量等于物体运动中的能量减去静止时的能量,但这个有一个前提,质量是会随着速度增加而增加的,因此洛仑兹变换中的质增效应公式必须要理解一二!

质增效应曲线,在物体接近光速时候,质量将趋向于无穷大,因此洛仑兹变换是质能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

这是高速运动中的动质量,理解了这点之后,E=MC^2自然推导出来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与什么原子核、裂变屁关系都没有!但1939年玻尔和惠勒阐述的核裂变反应过程也遵循了这个公式,从这一点上你是不是得膜拜下爱老头?当然你还得崇拜下洛仑兹老爷子!

大神云集的一张照片,各位是否有话要说?

U235捕获一个中子后裂变的过程,当然上图比较理想化,因为还有一个临界质量才能让中子在飞出U235块前碰撞到下一个原子核而产生链式反应!U235的热中子能量约207MeV,根据质能转换公式U235原子质量彻底转换能量后为931.5MeV,裂变的损失约占207/931.5/235≈0.0946%,另有中微子的能量难以利用,大约有12MeV,因此一般都是200MeV作为核裂变的能量计算值!

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原子弹也是爱因斯坦领导制造,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只不过爱因斯坦牵头向罗斯福写了封建议研究核裂变武器的信而已!因为纳粹德国已经开始研究了,假如美国再不深入此领域的话,一旦被德国率先掌握对世界将绝对是一场灾难!当然结果大家也知道了,并且也有很多谣言说明爱因斯坦后悔研究核武器等,其实和他还真只有半毛钱关系,所以他无论做与不做,原子弹这些原子核内的能量武器都会成功,E=MC^2也只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或者实践领先理论的一事两面而已!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成就年,其中狭义相对论中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质能方程,E=mc^2。他根据普遍成立的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起来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后来,通过核反应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完美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是通过思考能量守恒定律起步的,例如,对于一杯热水来讲,也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温度越高,内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越剧烈,当然这杯热水的能量是和它的质量是有关系的。爱因斯坦,在1905年假设物体的质量m和他所含的能量E具有正比关系,其比例系数就是光速c的平方,这就是质能关系方程E=mc^2,当然这只是忽略掉了洛伦兹因子的简略写法。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发布之后,因此一些人们对原子内部能量的渴望,小小的原子核有可能蕴藏这可怕的能量。但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控制核能还是一种梦想,对质能方程的攻击也是质疑相对论的主要策略。然而随着铀裂变和链式反应的发现,原子能不再是理论上的能量,而是可以实际指导制造炸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格局。

有人曾问爱因斯坦为何不能阻止原子武器的应用,爱因斯坦回答:“朋友,这很简单,政 治 远比物理深奥”


量子实验室


质能方程提出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现原子核裂变的现象,因此原子弹的出现和爱因斯坦的关联并不大,或者说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够从理论上解释原子弹巨大威力的由来,但原子弹的制造和爱因斯坦并没有关系。

原子核裂变是在1938年,由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以及斯特拉斯曼在通过中子撞击铀原子核实验中,发现铀原子核竟然能分裂成两个其它元素原子核,这也是人类首次确认原子核可以分裂。

而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的时候,时间还是1905年,他在一篇名为《物体的惯性是否取决于它的能量含量?》的论文中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其能量含量的量度。简单来说就是质量越大的物体,它所蕴含的能量越多。数学形式就是:E=mc^2

下图是质能方程推导的一种方式

很显然,1905年的爱因斯坦是不可能知道原子核能进行分裂这一现象的。因此爱因斯坦知道具备质量的物体,都含有很多能量,但却不知道如何最大限度的释放这些能量。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答:质能方程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来的,那时候人类还不不知道核聚变与核裂变,也不知道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能量。


在质能方程发现以前,科学家对太阳能量来源一直存疑,化学能是我们常用到的能源,以燃值最高的氢气来说:

2H2+O2=2H2O,ΔH=-286KJ/mol;

假如太阳所有物质,都是氢气和氧气按照方程比例混合,那么以目前太阳的发光强度,太阳的所有燃料只够维持2.5万年的时间,这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人类发现了原子的聚变与裂变现象,并伴随着质量亏损,如果以相对论质能方程来看,将释放巨大能量;以氕核聚变为氦-4来看,如果太阳最初全是氕核,那么太阳质量的氕核,足够太阳燃烧300亿年的时间。

核聚变是澳洲科学家马克·欧力峰,在1932年发现的;核裂变是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在1938年发现的,此后人类打开了原子能的大门。


爱因斯坦是通过他的狭义相对论,推导出质能方程,在爱因斯坦最初的论文中,质能方程描述为:

m=E/c^2;

虽然和现在的E=mc^2形式,只是一个变换的关系,但是意义上有微小区别,质能方程描述了质量和能量是统一的。在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实际上在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也蕴藏着能量。


一个质子与电子结合为氢原子,质子和电子由于库仑力相互吸引,在两者相距无穷远时,总势能为零,随着质子和电子相互靠近,势能减小为负值,电子动能增大。

当质子完全捕获自由电子后,自由电子成为核外电子,并释放光子,此时整个氢原子的质量会略有减小;也就是说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小于质子和自由电子质量之和的,而损失的质量,被激发光子带走了,这就是质能方程的意义之一。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质能方程E=mc^2,由此可以知道即便质量很小的物质也包含了巨大的能量,因为毕竟后面乘以了一个光速的平方,而且这个光速c的数值是以米每秒为单位的,可见能量会有多么的大。

而爱因斯坦又是如何推导出这样的一个方程的,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同年提出了质能方程,根据洛伦兹变换结合动量动能定理就可以推导出质能方程。

而核裂变的发现是什么时期的事情呢?

是1939年德国的两位科学家斯特拉、哈恩共同发表的核裂变现象论文,同年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科学家也对此现象进行了验证,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刻,人们似乎意识到这样的理论可以制造出来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器。

1939年9月份,著名的科学家玻尔以及惠勒二人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并给出核裂变最好的元素就是铀235.

后来一些该领域的物理学家赶赴美国参与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直至原子弹研制成功。爱因斯坦当年推导出质能方程时并不是说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是说任何一块物质只要转化为能量都是巨大的,不论是桌子还是板凳腿,还是茶壶还是我身前的电脑,即便是我自己,只要全部转化为能量都是巨大的,不要说全部了,哪怕是百分之零点几都是一股强悍的能量。


科幻船坞


首先想说明一下爱因斯坦跟原子弹的出现关系并不大,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公式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那么大,即使没有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原子弹以后可以被制造出来,只是“为什么原子弹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将变成一个迷。

所以这个问题是有逻辑上的错误的,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是从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推导而出的。(洛伦兹变换)
也就是说质能方程的出现是数学上的推导过程,并非是因为发现原子弹具有巨大威力而提出的理论。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我们可以发现质量和能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核裂变、核聚变或者湮灭损失的质量将以能量的形式释放而出。

但是二战时期原子弹的出现爱因斯坦也可能起到了推动作用,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的信表明美国要在德国之前制造出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以结束二战。这多少推动了后来的曼哈顿计划。



科学黑洞


简而言之,爱因斯坦提出的伟大方程式E=mc^2,也就是著名的质能方程式,对于原子弹的制造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只是核裂变理论假设被提出来之后,质能方程式是可以用到解释这一现象上面来。



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还得知道质能方程式是怎么来的,质能方程式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紧密相连,事实上爱因斯坦在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前,就意识到了很多与常识不符合的地方,在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洛伦兹变换的前提下,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假设:一、任意一个光源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的速度都是各向同性而且速度都为c;二、所有惯性参考系中的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

随后爱因斯坦在洛伦兹变换的以及两个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推导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公式,而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公式,爱因斯坦进一步推导出来了质能方程式。所以可见的是,质能方程式完全是纯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在原子弹被发明之前,爱因斯坦也不知道他的这个公式竟然蕴藏着这么大的秘密,并且这个公式日后还成为了制造原子弹的理论依据。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故事,那就是爱因斯坦在听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造成了几十万人伤亡之后,内心悲痛万分,还说自己的理论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重核裂变首先是由德国科学家哈恩以及斯特拉斯曼共同发现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中子、重氢的相继发现,使得放射性化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38年,当哈恩他们用慢中子轰击铀核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出乎意料的情况,那就是反应不仅强烈、释放出了很大的能量,而且铀核还分裂成为了一些原子序数小很多的原子,哈恩想:“难道这就是核裂变?”

在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中子可以打开原子核,不知道中子在打开原子核的过程中,不仅不需要中子的速度很快,而且打开原子核,不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更不知道的是打开之后的原子核,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那么为什么打开重核原子核之后会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呢?一开始很多的科学家还持怀疑态度,但是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重核原子核在裂变的过程中,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一样的,生成物质的总质量总是小于反应物质的总质量。

这个时候,科学家想到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因为似乎只有这个公式才可以解释为什么重核原子在裂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原因就在于裂变的过程中发生了质量亏损,而亏损的质量,则按照质能方程式的理论,以能量的形式释放了出去。可以说,如果没有质能方程式在关键时刻给了科学家理论指导,科学家根本就不会知道释放的巨大能量是从何而来的,而知道了这个能量是由重核裂变质量亏损带来的之后,科学家仿佛一夜之间就打开了原子核内部的秘密,原子弹也就随之诞生了。


在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式的时候,他是不知道原子核是可以被打开的,而且他推导这个方程式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形象说明物体在运动速度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质量也有所不同,随之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也就不同,物体在绝对静止的时候质量为m,那么它所具有的能量就是mc^2,如果某刻物体的质量因为速度接近光速的原因达到了m'的话,那么它所具有的能量就是m'c^2,而原子弹的指导依据,是ΔE=Δmc^2。一个是为了描述物体具有的能量,一个是描述的是物体的质量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两者是有不同之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