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抗倭援朝战争里,同是抗倭名将的麻贵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杨元?

风影清似水


杨元之死,不能全怪麻贵,但麻贵无疑起了很大作用。本来可以网开一面的麻贵为何要置杨元于死地?这需要从南原之战的前后说起。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十三日,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率领的日军左翼军团在先后攻破朝军驻守的南海、光州等地后,抵达了南原城外。小西行长前面已经有过详细介绍,这里不再多说,再说一下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是丰臣秀吉手下五大老之一,自幼就是当时还叫羽柴秀吉的丰臣秀吉的养子。

宇喜多秀家并非无名小辈,拥有着显赫的出身,他是战国大名宇喜多直家之子,父亲宇喜多直家被称为“中国三大谋将”之一,曾取代原宗主浦上氏自立为王。

宇喜多秀家在丰臣秀吉南征北战之时就成为他手下大将,在九州征伐中担任先锋并立下大功,由此被封为57万4千石的亲藩大名,其领地为备前国、美作国、播磨国西部和备中国东部,已经是重量级大名。

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中,深受秀吉信任的宇喜多秀家被任命为入朝日军总司令,在碧蹄馆围困李如松所部明军,差点成功。

到了第二次明日朝鲜战争之时,宇喜多秀家还是被任命为总大将,在他到达南原城下之时,手下统帅着加藤清正的第一军团、小西行长的第二军团、岛津义弘的第五军团和他自己直属和配属的一些其他部队,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56000多人,而这时,他的年龄才仅仅只有24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驻守南原城的明朝联军。城内明军是名将杨元率领的辽东骑兵3000人,朝鲜军队有全罗兵使李福男手下的1000多人,还有一些杂七杂八帮助防守的民兵和义军,总兵力不超过5000人,日军人数,是明军的十几倍有余。

杨元是抗倭名将,在之前的碧蹄馆之战中,就是由他率领自己手下1000名骑兵火速驰援被包围在碧蹄馆的李如松,从日军背后杀入,打开缺口,李如松、祖承训、查大受等部明军才得以全身而退,如果李如松一旦有何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在碧蹄馆杨元居功至伟。

了解日军战斗力和作战方式的杨元丝毫不敢怠慢,一抵达南原城,立马加强防御,训练士兵,挖掘护城河,在城头立起了三门大炮。不过他能做的,也就仅止于此了,因为手里的兵力实在太少,而南原城又是建立在平原,无险可据,一旦被围攻,难以坚守。明军苦于调动需要时间,所以第一批入朝的只有3万多人,还不如16万日军的一个零头,而分配给杨元的部队则更是少之又少,只有3000人,队友朝鲜又帮不了什么忙,不当带路党已经不错。

这样的战争态势下,不懂军事的人都看得出,南原是守不住的,无奈军令如山,硬着头皮也要守。8月12日,日军兵临城下,开始攻城,仗着人多,宇喜多秀家自己带领藤堂高虎、太田一吉攻南门,小西行长、宗义智、胁坂安治、竹中重利攻西门,加藤嘉明、岛津义弘攻北门,蜂须贺家政、毛利吉成、生驹一正攻东门,日军黑压压把不大的南原城围了几圈。

四门同时接敌,城内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更加分散,杨元手下的本就是骑兵,策马杀敌是其所长,守城战却不算好手,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即使在这样的劣势下,明朝联军还是坚守了三天之久,应该说,已经不错了。

杨元并不是只知道一味死守,他派人像全州守将陈愚衷求救,全州虽然与南原相距不远,无奈陈愚衷手下的兵力同杨元一样,也只有骑兵三千人,这种情况下,陈愚衷确实也是有心无力,如果出兵,除了被日军围点打援送人头,对南原之围基本无法产生任何实质性帮助。

到了第四天,守军伤亡惨重,已实在无法坚持,护城河已被日军填平,不断有日军攻上城头,眼见城陷在即。杨元有两个选择,一是与城池共存亡,也就是战死殉国。二是突围而走,保存实力东山再起。

杨元选择了第二条路。

突围前,杨元派人向城内的朝鲜守将李福男打招呼,想叫他一起突围,李福男拒绝了杨元的提议。无奈,杨元只得自己杀出南门,突围而走,南原城内剩余的守将,明将毛承先、朝鲜将李福男等英勇战死,南原失陷。

由于联军的坚守,日军付出了重大伤亡才攻下南原,为了报复,日军随即屠城,这种人神共愤的暴行,在几百年后还会上演。

南原陷落的后果是严重的,引起了连锁反应,全州守将陈愚衷保存实力,弃城而走,日军随后长驱直入,全州、黄石山城、公州等地先后沦陷,日军直逼汉城,提督麻贵被迫召集分散在各地的守军在汉城集中以进行防御,打乱了明军的战略部署。

再说回杨元,突围而走的杨元回到大营,随即被逮捕,这也正常,毕竟丢城丧师,主将要负责。不过按照一般流程,除非有特别恶劣的行为,否则战争中失利的主将通常会被起复,允许戴罪立功,比如在第一次朝鲜之役中轻敌冒进,在平壤被日军击败,损兵折将的祖承训,同样被允许戴罪立功,并在之后有出彩表现。就算不行,也就是押解回京下狱,等战事结束后再论罪。

杨元没有想到一点,此时的明军主将,已经不是李如松,换成了麻贵。

杨元同祖承训一样,是李如松嫡系,忠心耿耿,屡立战功,被称为名将。所谓上面有人好办事,祖承训失败后,论罪当斩,不过有老领导李如松担着,表个态也就算了,临阵斩自己心腹,成何体统,这种事,李如松无论如何是不会做的。

问题是,麻贵不是李如松,他跟杨元没啥交情。

杨元在他手下,只是一员普通将领,身为军官,守土有责,弃城丧师,按律当斩,军法,不是开玩笑的。

“按军法,败军则诛”。

杨元被押解都辽阳,斩首示众。

被称为“不世出之名将”的杨元,就这样憋屈的死了,不是死于敌军之手,而是死于自己人刀下。

平心而论,杨元的选择在政治方向上有一些错误,而在现实面前,小院认为可以接受。毕竟杨元是在十几倍的敌人面前坚守了三日,在外无援军,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才突围而走,如果他困守城池,无非也就是和毛承先、李福男一样战死殉国,这样的死,除了保全了名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保得一条命,还可以上阵杀敌报仇,这样的选择,也不能说错。

比如第一次战争中驻守平壤的小西行长,被李如松杀得几乎不成编制,15000多人的军团只剩下4000多人,重镇平壤丢失,小西行长最后也是突围而走,按这个逻辑,他早就应该被斩首。

战争发展到了今天,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持抵抗后撤退,早就被报以宽容的对待,具体例子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可惜,当时是明朝。

我实在是怀疑麻贵跟杨元有什么私仇,非做掉他不可。

不管麻贵是为了立威还是本身就对杨元有意见,杨元就这样死了,死得非常可惜。

当然,麻贵一个人决定不了杨元的生死,上面还有杨镐,还有万历,不过麻贵的意见显然是做出最后判决的重要凭据。

关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小院有专门的详细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