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懂得这些财务规划知识,人生或许大不一样

文字 | 小丫

来源 | 小丫投资笔记(XiaoyaNotes)

最近在看金融理财教材,虽然教材很枯燥,但足够的基础、详尽和体系化,对夯实专业基础很有帮助。

今天分享的内容,算是我的读书心得吧。


01

为什么个人或家庭应该做好理财规划?


关注了很多理财号,看了很多投资类文章,但还是没有赚到钱......

你是不是也这样?

小丫想问大家:

你学习理财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赚钱啊!

对,但也不对。

小丫按自己的逻辑推导了一下: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一生的需求可分为5层:

35岁前懂得这些财务规划知识,人生或许大不一样


有人认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太过绝对。

比如有的人,纯粹是为了“赚钱”而工作,钱越多越好;而有的人,只为了“理想兴趣”而工作,这部分人为了追求“自我实现”,不太看重金钱回报的多寡,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甚至可以忍受一世清贫。

但无论你想“自我实现”还是想“好好赚钱”,我们首要解决的都是第一、二层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呢?

有钱吃饭、穿衣、看病、保障安全等等。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保证自己赚的钱能够满足这些项目的支出,即能达到“收支平衡”

35岁前懂得这些财务规划知识,人生或许大不一样


回顾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收支却不总是能保持平衡的。


35岁前懂得这些财务规划知识,人生或许大不一样


人生收支曲线图

(1)成年前,我们的赚钱能力微乎其微,几乎没有收入,但我们的开支却很大:要吃饭穿衣,还要受教育,这个阶段我们的支出>收入。

(2)成年至养老前,我们的收入能力急速增长,又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下滑,相应的支出也会随着家庭的建立、稳定而呈现类似的形态。这个阶段,多数人的收入>支出,才能保证家庭、生活的基本运转。

(3)逐步进入养老阶段,我们的收入逐步回落到极低的水平甚至为0,但养老开支又上来了,这个阶段,我们又面临支出>收入。

所以,再回到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个人或家庭应该做好理财规划?

为了解决我们的收支在总量和时间上的严重不匹配问题。

更详细的说:

在我们的个人奋斗期,我们要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个【收入>支出期】,为自己的“养老期”和子女的“教育期”做更多准备。

02

理财规划对个人和家庭更深层的价值是什么?


解决收支平衡的问题,只是理财规划的基本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们图的不过就是温饱。

温饱解决了以后呢?物质和精神上都希望可以更富足。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收支平衡,解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温饱之外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更好的:比如享受高雅的艺术、子女有更优质的教育、自己有更好的退休生活,甚至希望有富余的财富传承给下一代。

为了拥有这些更好的,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 平衡收支
  • 投资增值
  • 风险管理
  • 退休保障
  • 财产传承


如果从人生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安排这些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情组合成一个体系,按人生不同阶段进行规划:

  • 个人/家庭财务分析
  • 职业规划
  • 投资规划
  • 风险规划
  • 子女教育规划
  • 养老规划
  • 税务筹划
  • 遗产规划


这些规划的所有目标,其实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实现财务安全,过更舒适的生活。

35岁前懂得这些财务规划知识,人生或许大不一样


03

35岁,下坡还是继续上坡?

35岁前懂得这些财务规划知识,人生或许大不一样


人生规划图

20岁到28岁—单身期

我们人生的奋斗上升期,集中在20岁-40岁之间。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的加剧,甚至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人生节奏被拨快了,35岁以后职业生涯就将进入下坡阶段——也就是我们的职场竞争力变差,工作收入会越来越低。

因而,有些事我们越早规划越好——

比如职业发展(如果你没有创业计划的话)。你在职场上应当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某个领域拥有专业水准的资深人员或专家。甚至把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再延长5-10年,不必面对尴尬的35岁现象。

很多起点类似的同龄人,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拉开差距的——因为这是财务人生的关键基础期,把职业基础打好了,迎面而来的家庭成长期(开支显著增加),经济压力才不会过重。

这个阶段的关键目标:稳定提升收入(存款)、提高职场竞争力。

28岁到35岁—家庭与事业上升期

很多人陆陆续续构建家庭,接踵而来的是购房购车、赡养父母的问题,开支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个人的事业也逐步进入上升期,收入稳定增长,财富方面会有一定积累。

但仅靠一份工作来保证收入,还是无法平衡风险。一旦发生意外或者失业,工作收入中断就有可能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除了直接配置保险为家庭提供风险保障外,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优化财务结构”

“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将会失去挣钱的机会。”

工作以外我们需要适当增加其他收入渠道,确保自己不会因为失业或意外而失去收入,甚至不工作一样能拥有稳定的现金流。

这个阶段的关键目标:有效消费、资产增值(投资+开源)、风险保障。

36岁到45岁—家庭与事业稳定期

到了36岁(或许更早),多数人的家庭和事业已经进入稳定期,财富有一定积累,需要面对的是父母医疗及子女教育问题,有些人甚至在40岁以后开始做自己的养老规划。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子女教育、风险保障、资产增值。

46岁到55岁—退休前期

这阶段,子女基本已经开始独立,经济压力开始减少。因为支出减少,相应资产积累速度会加快,这时候可以巩固个人和家庭资产,为自己的养老做规划。如果资产富足,还可以做一定的税务筹划。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资产保值(增值)、养老保障。

56岁以后——退休期

这个阶段就好好安享晚年吧。资产富足,再做一份遗产规划,让子孙后代也能传承分享自己的财富。


04

理财规划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节奏大不相同,有快有慢,因而上述年龄周期的划分未必符合你的节奏。

而且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经济基础和创收能力也大有不同。有些经济基础好的人在20岁开始就接触投资理财了;有些成家更早的人可能25岁就开始为子女教育做准备;甚至有一些年轻时获得巨大财富回报的人,40岁之前就开始计划“养老”,享受美好人生;当然也会有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直到40岁以后才成家立业,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比如小丫,一直幻想自己在40以后,就能更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受经济影响,进入“半退休”状态。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越早认知每个阶段要做哪些事情最好。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非天赋卓越的能人,也非运气绝佳的锦鲤,更非出身富足家庭的富二代,更多需要依靠自身的规划和努力。

这也是小丫今天分享这篇读书心得的初衷:

想获得一个更优质的人生,普通人应该尽早规划,努力实践。

小丫当然希望大家在适当的年龄知道自己目前这个阶段应当做什么,未来某个阶段有想实现的目标,并为此做足够的准备。

还有,多珍视时间、健康和爱。

当你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了充分的准备,剩下的就是期待结果自然发生。

理财规划的终极意义,就是理好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