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六国合纵攻打秦国为何铩羽而归?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揭秘:六国合纵攻打秦国为何铩羽而归?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苏秦画像

揭秘:六国合纵攻打秦国为何铩羽而归?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元前318年,经过苏秦的游说,楚赵燕齐等几国联合,共同伐秦。因为楚国最为强大,楚怀王被推为纵长。屈原等眼光长远的政治家,一致支持合纵之策,因为楚国最大的威胁毫无疑问来自秦国。虽然实力与楚国相当,但秦国扩张的欲望,是六国中最为强烈的。对于楚国而言,团结六国,共同抗秦,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揭秘:六国合纵攻打秦国为何铩羽而归?

然而,楚怀王对于合纵的意志并不坚定,秦楚两国曾经有着数百年的友好关系,心地善良的楚怀王不愿意主动率兵攻击昔日的盟友,楚国将领一再请兵,但怀王始终踌躇不决。反反复复的犹豫之后,楚怀王最总决定派出很少的军队,象征性地应付一下这场反秦的联盟战争。其他各国在面对秦国威胁的时候,想的不是合纵抗秦的大算盘,而都打各自的小算盘,想的不是如何遏制秦国扩张,而是如何利用局势削弱他国而保存自己,甚至不惜让潜在的同盟国付出沉重的代价。相互之间的国家利益的矛盾,压倒了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反秦联盟战争草率收场,楚怀王的国际威望大受损失。经此一战,秦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楚国和秦国的联合将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

揭秘:六国合纵攻打秦国为何铩羽而归?

反秦联盟战争草率收场,楚怀王的国际威望大受损失。经此一战,秦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楚国和秦国的联合将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