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個車“零首付購車”?當心讓你分分鐘傾家蕩產!

前言

自汽車新零售開始成為行業熱點,“零首付”購車的廣告鋪天蓋地而來,更是讓不少消費者心動不已,但是零首付購車真的像字面解釋的這麼簡單嗎?最近有不少地方法院都發布了關於“零首付購車”的合同糾紛案例,所謂“零首付”購車實際上有很多灰色地帶,甚至有可能讓人陷入信用危機。

1、一般購買自用汽車首付比例為20%以上,“零首付”是違反現行規定的。

2、2所謂“零首付”購車實際上有很多灰色地帶,甚至可能會買車不成,還欠一身債。

3、分期付款雖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年輕人的財務壓力,但控制不好的話,能讓人的慾望膨脹,產生不良效果。

零首付”違反現行規定,為什麼還有人“拼死吃河豚”?

“賣車全免費,買車0首付”、“0到1成首付買新車”、“1成首付彈個車”……近期,在大街小巷不難看到以上這些以“超低首付”作為營銷亮點的購車貸款廣告。汽車貸款真的可以有那麼低的首付嗎?

2018年1月1日新修訂施行的《汽車貸款管理辦法》規定:自用傳統動力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80%,商用傳統動力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70%;自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85%,商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75%;二手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70%。

隨後央行和銀監會又出臺《關於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規定,經銀監會批准經營個人汽車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辦理新能源汽車和二手車貸款的首付款比例,可分別在15%和30%最低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自願、審慎和風險可控原則自主決定。

從上述規定可知,一般購買自用汽車首付比例為20%以上,所以汽車經銷商擅自採用零首付購車方式的,可能會導致銀行解除貸款合同,不予發放貸款,並可能面臨購車者通過訴訟追究其賠償責任的問題。

彈個車“零首付購車”?當心讓你分分鐘傾家蕩產!

既然違反法律,為什麼還會有人想要“零首付購車”?

一般來講,考慮“零首付購車”的人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錢不多甚至是沒錢,但還是想買好車,對自己未來的收入有預期,只不過想提前幾年消費一下;

第二種,想通過各種方法低息貸款出來投資的人。

不過,說是“零首付購車”也並不是一分錢都不用出。“零首付”顧名思義是不用交車款的首付,但是隱形費用還是有的,比如說購置稅、保險、上牌費用等,這些都是要車主在買車的時候出。

近年來,由於輕信某些“黑中介”,想要實現零首付購車,結果買車不成,還欠一身款的案例時有發生。

彈個車“零首付購車”?當心讓你分分鐘傾家蕩產!

套路一:零首付買車“錢車兩失”

最近,近日濟南市歷城檢察院審理了一起“零首付購車”騙局

據《齊魯晚報》報道,2016年,家住萊蕪的徐某、周某、汪某三人想一起創業,苦於沒錢時,溫某出現了。溫某是三人的朋友,正從事貸款中介業務,她極力向三人推薦了一個可以快速來錢的好辦法——“零首付購車”貸款。

具體的流程是:首先,由溫某所在的貸款中介給三人分別墊付汽車首付款,貸款中介給他們還車貸;第二步,貸款中介把新車開走,將車輛二次抵押辦理商業貸款;最後,三人拿到抵押款。

結果,車輛到手後,貸款中介以二次抵押的名義將新車開走,然後就再也聯繫不上了。徐某等三人沒有等到抵押款,反而等到了車貸公司的催款電話。


這其實就是很多“零首付購車”

騙局的經典套路:犯罪分子以“零首付購車”引誘急需融資或購車的客戶,騙他們用車輛抵押貸款,再將抵押車輛交給同夥處理。等車主發現被騙,不但車難以找回,還因騙局背上貸款。還有甚者,會將車輛三次抵押給一些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利用車主信息辦理信用卡套現。在很多“零首付購車”的騙局裡,車主最後非但車沒到手,反而揹負了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債務。

套路二:增加購車風險與成本

並非所有的零首付購車都會導致“人車兩失”的可怕後果,許多經銷商或中介機構通過墊資的方式來幫助消費者購車,通常遊走在法律法規的灰色地帶,同時也會通過增加手續費、服務費等各種手段來增加購車的實際成本。

許多表面看似能夠實現“零首付”的手段,實際上不僅不合法,而且也會大大增加消費者的支出。如,通過抬高車價的方式售賣原本應該打折的庫存車,或是將低端車型的售價改成高端車型的。如假設一輛裸車價為13萬元,30%首付款為3.9萬元,而經銷商若將價格提升到18.6萬元,則扣除30%首付後,貸款金額正好為13萬元,相當於車輛的真實價格,則可以變相實現“零首付”。

問題在於,這種辦法看似有利於購車者,實則會令購車成本大增。根據現行法規,最低首付比例的計算基數為車輛的成交價格,且不包含各類附加稅、費及保費等。因此,抬高了汽車的原價,相當於也將同時提高消費者需要支付的車輛購置稅、保費等各類附加費用。如在上述例子中,原裸車價為13萬元的車輛,10%的購置稅約為1萬元(扣除增值稅再乘以10%,即:13÷1.17×10%),而裸車價為18.6萬元的車輛的購置稅約為1.6萬元,白白增加了6000元。

套路三:名為購車實為租賃

還有一類“零首付購車”在實際操作流程上是合法的,但只是在營銷話術上偷換了概念,將“先租後買”偷換成了“零首付買車”。

在一些互聯網購車平臺上,能夠找到不少明確寫有“首付0”的車輛。如全款售價為9萬多元的一款福克斯車型,除首付為0,還寫有月供為2689元,期數為12期。不過,仔細一看,這並非表示買車的首付為0%,12期月供每期為2689元,而是指“先開一年”的每月租金為2689元,否則總共才支付3萬多元,就能買下9萬多元的車,顯然並不合理。在第一年用車期間,車輛及車牌所有權均歸平臺所有,第二年後消費者可選擇是否付清“尾款”,並將車輛過戶到自己名下。

此外,消費者如果選擇這一購車方案,還需繳納2900元的提車服務費,以及12680元的保證金,其中,保證金會在“尾款”付清後返還。

這類本質上為車輛租賃的服務,卻在營銷話術上使用“零首付購車”、“月供”、“尾款”等汽車貸款的相關概念,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概念上的混淆,而融資租賃又與汽車貸款在產品屬性、成本計算上有較大不同。

彈個車“零首付購車”?當心讓你分分鐘傾家蕩產!

除了可能坑騙消費者,“零首付”還會引發什麼風險?

其實,如果“零首付購車”太多,也可能對金融系統造成風險。這一點,美國人就有前車之鑑。

2016年,彭博社通過查閱法庭文件、監管資料,對業內人士專訪發現,汽車次貸近年來的繁榮已經出現了過熱跡象。彭博社稱,這個市場只有1.2萬億美元,比點燃全球金融危機的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要小得多,因此重蹈2007年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風險已經在潛伏。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銀行在那時已經嗅到了風險並收緊了汽車貸款。

而在中國,業內有分析認為,出現“零首付”的最根本原因是徵信體系尚不十分完善,而互聯網金融平臺整體風控較弱。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數據,截至2015年9月末,央行徵信系統已收錄8.7億自然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3.7億人。央行徵信系統並不能全方位覆蓋,企業降低風險須尋求多維度徵信體系,但有些大數據的應用還處完善階段,騙貸就是利用了此漏洞。

所以,有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徵信市場仍需要進一步完善,行業多頭借貸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解決,相信未來實現國家級層面的徵信數據共享之後,整個行業將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彈個車“零首付購車”?當心讓你分分鐘傾家蕩產!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降低風險最主要的就是“有多少錢辦多大事”。分期付款雖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年輕人的財務壓力,但控制不好的話,能讓人的慾望膨脹,產生不良效果。並且近年來消費主義盛行,在很多社交平臺上,提前消費被描繪成為正義的、必要的、有追求的。

很多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莫泊桑寫的一篇小說《項鍊》。因為弄丟了一條為滿足虛榮心而借來的鑽石項鍊,女主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勞作。高利貸滾成的數目令她不得不一面回收借據,一面另外立幾張新的借據展緩日期。日復一日,沒有片刻的喘息,亦恥於將這一切告知親友。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用最貴的口紅、買最新的手機甚至還需要一輛豪車,生活卻走向欠債-還款-欠債的泥潭,每日忙於拆東牆補西牆。真有這個必要嗎?承認自己買不起沒那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