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科技有限,這麼精美的青銅器是怎麼被鑄造出來的

在古代造青銅器,通常分為採冶與鑄造兩大過程。

古代人的科技有限,這麼精美的青銅器是怎麼被鑄造出來的


首先是採冶。

就是分別用銅礦石和錫礦石,加上木炭,冶煉出來的是紅銅和錫。《管子》中說:“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說明我國古代天然銅礦非常豐富,對當時人來說,基本屬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近現代以來,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古代的銅礦遺址。如著名的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普遍認為它的開採時間早於春秋。而且是就地冶煉,在礦井附近有十餘座冶銅路,按照模擬數字,一路就日產粗銅300公斤以上,而且銅綠山古銅礦還被世界吉尼斯授予“持續生產時間最長的古銅礦”。持續時間最長,日產量巨大,這裡為人們供應了多少青銅器啊。

其次是合金鑄造。

這個複雜了,分為合金、制範、澆鑄三個工序。

古代人的科技有限,這麼精美的青銅器是怎麼被鑄造出來的


第一是合金,就是根據經驗或要求按多少比例把銅與錫摻在一起,在爐中加熱熔化,得到按比例混合的青銅熔液。

比例也不是隨便估的,《考工記》中說,如果是鐘鼎,銅錫比是六比一;做斧子,是五比一;四比一適合做戈戟;三比一適合做刀劍之類長刃的;箭簇是五比二;二比一就是取火的銅鏡。而實際出土的,無論是安陽婦好墓的銅器還是江陵的勾踐劍,化驗出的銅錫比例都與現代鑄造業的認知基本吻合,說明當時的工藝是非常科學的。

古代人的科技有限,這麼精美的青銅器是怎麼被鑄造出來的


第二步是制範,就是做模具。青銅器一般用的陶範,泥土燒的,稱為範鑄法。具體說就是先制模,是用泥土製作模型,花紋和銘文之類的都刻好。泥模陰乾後,再用火烤堅硬。然後翻制外範。材料是帶有細沙及植物莖稈的碎片和泥一起和好,印在前面的模具上。半乾時分幾塊取下,陰乾烘硬,就是外範。有了外範還要有內範,材料和外範一樣,工藝也差不多,製作青銅器的內側。內外都好了,將內外範拼成器型,用繩子捆好,外面再用厚實的泥漿層層包裹,且在頂部留下澆鑄的孔洞和排氣口,剩下的就是往裡澆鑄了。

第三澆鑄。這個不用解釋了吧。金屬熔液灌進去,冷卻。然後把內外範拆了,基本就是青銅器了。當然,打磨也是重要的,而且如果是工具或武器,還需要錘鍛,主要是增加硬度。

在商代還有分鑄法,也是兩種辦法。一種是先鑄造一部分,然後再和其他部分合起來,主要是制範時要預留位置。另一種是焊接法,焊接的材料一般是錫鉛的合金。

古代人的科技有限,這麼精美的青銅器是怎麼被鑄造出來的


另外還有失蠟法。就是在內範中塗上蟲蠟,然後在蠟上雕花,再灌泥漿。忙完再加熱時,蠟化了,留下花紋的空洞,澆築時花紋就有了。這個適合做花紋細緻繁雜的器物。失蠟法是青銅器時期的高級工藝,我國是掌握得比較早的國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