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方以智:明代著名科学家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10年3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他是中国第一个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类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出空间和时间彼此依存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关于炼焦和用焦的记载比欧洲早了一个多世纪。

方中通:清初数学家

方中通(1634~1698),字位伯(白),晚号陪翁,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方以智的次子。他“五岁就傅,九岁入都”。但因李自成攻破北京和清兵入关,“旋遭丧乱,困顿流离”,并曾一度改换姓名,14岁才回到桐城故乡。以后在方以智隐居五岭,并屡遭清兵搜捕而到处藏匿期间,方中通差不多随父一起东奔西走。方以智去世后,他经人介绍,随佟伟夫到广东恩平教书十数年,直到垂老。因受家学影响,方中通从小喜爱数学,天文学。先从汤圣弘(六合人、精天文历法)学习郭守敬《授时历》,后经薛风祚介绍在南京认识西欧传教士穆尼阁(1611~1656,波兰人,首先将对数传入中国者),并向他学习西方数学知识。他的《数度衍》堪称数学大全,是中国论及“对数”的第一人。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左光斗:明代水利专家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明朝官员,也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至死。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除政治外,左光斗还十分关心经济,尤其在明末农业衰落的背景下,他尤其注重农业水利兴修,他本人也精于治水。自幼生于江淮水乡的左光斗在北方一针见血地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水利不修,当朝廷任命他负责屯田事务,他便提出了著名的因天时、地利、人情和疏浚沟渠、开设塘陂、修筑堤坝、鼓励军民屯垦的“三因十四议”,并迅速付诸实施,并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北人始知其稻”。从而大大促进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马懋功:清代天文学家

马懋功,字长卿,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副榜贡生,授浙江杭州通判,升江西道监军佥事,湖西道兵备参议。顺治三年(1646),清兵围赣州,督师出战,遇截焚船投水死。精天文象数之学。著有《天文占验》、《介石斋稿》等。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方观承:植棉专家

方观承(1698年~1768年),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桐城(今城区凤仪里)人。方观承并非正途入仕,而于雍正九年(1731年)被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选为谋士,后经举荐,任内阁中书。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起,方观承担任直隶总督长达二十年之久。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八月,方观承去世,年七十一,谥恪敏。方观承认为植棉“功同菽粟”,可“衣被同乎天下”,其棉籽可榨油,油渣可肥田,棉秸亦可为燃料。乾隆三十年,方观承将自己多年研究所得,绘成棉花图16幅,每图配有文字说明,详细地介绍了棉花播种、管理、采摘,以及轧花、纺纱、织布等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乾隆帝阅此图说,备感兴趣,遂于每图说之上赋诗一首,赞许观承绘撰图说之功。

姚莹:地理学家

姚莹,清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曾祖姚鼐,为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次年为进士。此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以知州分发四川。咸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姚莹的《康輶纪行》系考察西藏后而著。他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孙发端:公路建设专家

孙发端,字效父,桐城人,生于1895年2月,卒于1977年9月18日。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交通部第七区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公路局副局长,交通部公路设计院副院长等职。他毕生从事公路修建事业,曾测量安徽省最早的、工程艰巨的歙县至昱岭关段公路,测量并参加修建浙江省鄞县至奉化、杭州至昌化、杭州至长兴、黄岩至乐清、永康至缙云等公路。对西北地区的公路建设和全国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深有研究并做出了杰出成绩。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孙德和:冶金学家

孙德和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德国阿享工科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钢铁三厂厂长、总工程师,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上海钢铁公司副经理,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是中国钢中氢气行为规律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氧气转炉炼钢和炉外精炼等技术工业化的开拓者之一。他集冶金学与工程学为一体,为中国冶金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朱子清:化学家

朱子清别名镜心,1900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书香世家。1921年他考入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大学时期,在恽代英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激发了朱子清的爱国热情。1925年,他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斗。1926年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不久,在东南大学的“易校长学潮”中,他与国民党反动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被辞退。朱子清毕生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在有机化学,尤其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面造诣精深。他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取得了累累硕果。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慈云桂:计算机专家

慈云桂(1917-1990),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安徽桐城(今枞阳县麒麟镇)人,194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电系。后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电子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等职。在我国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历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吴杭生:低温物理学家

吴杭生,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2003年12月4日吴先生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7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桐城人。长期从事低温超导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合著有《超导临界温度理论》。研究领域:超导电性理论。项目:承担攀登计划,从事超导理论研究。主要成果:1金属薄膜超导电性理论;2超导临界温度理论研究;3高温超导体的理论研究,磁场中La2CuO4磁相变的研究。获奖情况:超导临界温度理论获全国自然科学奖、全国科学大会奖。论文和综述计75篇,专著《超导电性》。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陆大道:经济地理学家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生于安徽桐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0-1982年在原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1993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吴奇:分子物理化学家

吴奇,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3月17日生于安徽芜湖,籍贯安徽桐城。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物理名誉教授及理工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化学和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宁津生:测绘学专家

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10月生,安徽桐城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和第二版《测绘学科》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宁津生教授共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四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50余篇。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徐南平:膜领域首席科学家

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4月生,安徽桐城人,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徐南平主要从事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我国膜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国防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计委产业化专项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研究项目40余项。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吴曼青:雷达探测技术专家

吴曼青,中国工程院院士,男,安徽桐城人,1965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家组组长。主要致力于我国雷达探测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新体制、新概念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积极探索者。他率先提出了“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新概念,完成的试验系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地进行了对实际目标的探测,填补了国内全数字化相控阵技术的空白。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程和平:细胞生物学家

程和平,1962年12月出生,安徽桐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1987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同时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1987-1989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0-1995留学美国马里兰大学(Baltimore)医学院生理系,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NIH老年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钙信号研究室主任,资深研究员(SeniorInvestigator,tenured)。1998在北京大学组建细胞钙信号研究室,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获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现全职担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钙信号研究室主任。2007年,程和平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获得科技部973项目“心脏的重大基础和疾病机理研究”。近年来程和平的研究兴趣拓展到ROS信号转导领域。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吴立新:海洋与气候专家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桐城人,1966年生。198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力学系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力学系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美国Rutgers大学航天和机械工程系作博士后研究,1995-2005在美国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从事海洋与气候研究,2005年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任国际CLIVAR大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PICES太平洋气候变化与变率工作组成员,国际CLIVARNPOCE国际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疏松桂:自动控制学家

1911年6月12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北乡(今属枞阳县钱桥乡)。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48年至1949年为美国田纳西大学研究生兼助教。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六十年代对核武器的自动引爆系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指导并参加设计、研制了地面核试验自动引爆控制系统、核航弹自动引爆控制系统和核导弹头自动引爆控制系统等装置。著有《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综合》等。他是中国自动电力拖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与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工业、国防方面的控制系统及其可靠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创造性的科技成果,指导了国防和生产实践,为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琚诒光:航空与能源领域专家

琚诒光,1964年生,安徽省桐城市白果人。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航空系罗伯特·帕特森教授,可持续发展能源专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工程科学讲座教授。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4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席,中华全国学联常务副主席,日本东北大学机械航空系副教授,清华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包括极限燃烧,新型航空燃料,超音速助燃技术,微尺度燃烧,多尺度反应流动的模拟,和纳米功能材料。主持过科研基金30多项。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段路明:量子光学和信息专家

段路明,博士、教授。1972年8月出生于安徽桐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学士(1994年)、硕士(1996年)和博士(1998年)学位,师从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教授。于1998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在奥地利Innsbruk大学理论物理所做博士后,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2004年获得著名的美国斯隆研究奖,成为我国本土培养的博士中第一个获得该奖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该实验室在中国科大)。

李定:等离子体物理学专家

1957年2月生,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专业本科和硕士,1985-1988年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生。1997年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系主任、校长助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理事会副理事长。2003年7月起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章立生:计算机系统专家

章立生,1962年6月生,安徽桐城人,硕士生导师,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微型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7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先后参加和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预研、863计划和973子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彭寿:浮法玻璃技术专家

彭寿,男,1960年8月出生,1982年7 月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无机材料工程专业,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带头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现任国际玻璃协会副主席、中国凯盛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和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大连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程堂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

程堂明,1972年12月出生,安徽桐城人,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2005年6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8月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工作,历任三组副组长、六组副组长、组长、十一室副主任。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总师,国家某重点型号技术副总负责人,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吕昭平:新金属材料专家

吕昭平,1970年生,安徽桐城人,博士,长江学者,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建龙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和非晶合金分会理事。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王东明:符号计算和自动推理领域专家

王东明,201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师从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祖籍安徽桐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讲席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主要在计算机数学交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符号计算和自动推理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主要在符号计算、自动推理、知识管理、微分方程、计算几何和生物网络等领域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科技文献中被称为“王方法”、“王简单系统”、“王—胡方法”、“王定理”等。

当代科技界的桐城精英

曹新国:桐城人,1940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1年入党,空军某试训基地二区原副总工程师。工作四十年来,参与完成了千余发导弹发射试验任务和总部、空军多次组织的大型战法研练任务,解决了100多个复杂技术难题、完成了1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为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尽快形成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毛万标,桐城人,1969年生,1987年毕业于桐城中学。现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毛万标对火箭的原理结构非常清楚,达到了“一口清、问不倒;一判准、难不住”的程度,被称为火箭电路系统的“活图纸”。又因长期为火箭“体检”,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火箭医生”。

陈宗海:桐城人。现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过程复杂对象的建模、仿真、控制与优化,智能系统集成。

叶中付:桐城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刘万东:桐城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物理系主任。

陈晓剑:桐城人。现为中国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方复全:桐城人。拓扑学专家、长江学者。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谢柏松: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魏名山:桐城人。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都世民:桐城人。现为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廿三所高级工程师。主任设计师。

汪诗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草原学会常务理事,《草原与草坪》杂志编委。

章定生:桐城人。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孢粉学会理事,为最年轻、也是西北唯一一名常务理事。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密源植物志——《甘肃密源植物志》。首次提出了花粉的脱壁理论。

钱觉时:桐城人。现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潘承璜:桐城人。原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

疏效平:桐城人,美国纽约州壬色列理工学院电机博士。现任美国圣荷西华人天主教神同祷会长。

李学农:桐城人。清华大学教授、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CERNET华北地区网网络中心主任。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黄学杰:桐城人。1966年7月生,1993年毕业于荷兰Delft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德国Kiel大学做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副主任,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承担国家“973”《致密能源的的基础研究》项目,是该项目的专家,主要从事纳米合金/碳复合材料的研究;承担“863”新材料领域“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项目和“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车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项目,研究纳米孔储锂机制;新型材料设计、离子电子空间分布可控材料及新型固体燃料电池研究工作。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程国胜:桐城人。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5月至2001年3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从事纳米结构阵列体系研究。2001年3月至2004年2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化学系, 博士后,从事纳米线电子器件制作工艺和纳电子学表征研究。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美国耶鲁大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器件,纳电子学和纳米结构集成技术研究。2006年8月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资格评审,2007年6月正式回国工作。归国前夕,在加州大学纳米系统联合研究院(CNSI)任高级研究员,从事纳米技术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应用研究。2008年8月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国际知名杂志 Nano Letters、Adv. Mat.、APL特约审稿人。现为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导。

张幸红:男,汉族,1972年生于桐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863项目、973子项目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章小浒:桐中80届毕业生。合肥通用院工程部主任。在大型原油储罐技术、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用钢板等方面的国产化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50余篇,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崔大祥:桐中84届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纳米生物医学方向负责人,是Nano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杂志的主编,纳米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方长青:男,汉族,1978年1月生,安徽桐城人,200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7月参加工作;西安理工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工学学士,西安理工大学包装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2011年12月被聘为教授,2014年12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11月任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原印刷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

吴明星:桐中80届毕业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方面的临床科研工作。擅长于白内障的各种手术治疗。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并为教育部211重点学科基金主要完成人之一。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慈龙骏:桐城人。荒漠化防治工程专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疆创建了以“窄林带、小网格”为核心,灌草带、防沙林带与护田林网三位一体的防护林体系。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创建的沙地土地利用分类与荒漠化评价系统,通过建立“三圈”模式,完善了防治荒漠化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她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40余年,参加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多项治沙工作的重大考察、科研和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1960 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黄双武:1967年生, 桐城人,1984年毕业于桐城中学,1996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获博士学位,随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材料和技术,现担任苏州科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CTO。黄博士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专利数72个,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专题会议。2015年入选江苏省“创新类省双创人才”,2016年经中组部评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名单。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吴福禄:桐城人,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MBA特聘教授;中国首款486主板的开发者;原深圳“则灵”主板创始人;现深圳信步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是内地第一个开发电脑主机板并坚持至今的人。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笪良龙:男,1967年出生,安徽桐城人。毕业于桐城二中,大关镇缸窑村牛山队人,1985年投笔从戎。当兵第二年即以全军第一名(全军统考状元)的成绩考入海军潜艇学院通科部门长班。现为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我军海洋水声环境工程专家,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他在海洋水声环境领域的某重大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雷升祥:1965年3月1日出生。安徽桐城人。1988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铁路工程专业,工学硕士,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2005年任中国铁建中铁十八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铁十三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中铁二十局集团董事长。先后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并荣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魏文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主任,1965年4月生于安徽桐城,1985年12月入党,研究生文化。魏文斌医术精湛,是全国知名的眼底病治疗专家。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赵建军,安徽桐城人,本科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1992届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TP-Link Technologies Co. Ltd)创始人,现任该公司董事长。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李决龙,海防工程专家,安徽桐城人,1959年4月出生,天津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海军某海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少将军衔,解放军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建设协会副秘书长,全军战备工程稽查员,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海军战场建设技术领军人物。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何桐锋: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曾就职于总政门诊部口腔科。现兼任北京华景口腔亚运村门诊部主任、医疗总监,北京枫景口腔门诊主任医师。国际种植牙专科医师学会会员,北京市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世界牙科论坛《美容与种植》杂志编委。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琚宜太,1971年生于安徽桐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总工兼地勘院副院长,二局副局长兼地勘院院长;第十九次南极科考队陨石猎人队队长。2006年至今任总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兼任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许四发,1963年11月出生,汉族,桐城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交通部水运工程建设技术与标准专家库专家,国家一级建造师,一级项目经理,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2014年度“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程玉胜,男,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海军大校,水声专家,现任海军潜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取得25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取得国防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2部,两次荣立二等功,先后被评为海军优秀党员标兵、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程备久,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生物学家,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安徽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农林院校理科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为我国生物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安徽省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叶凯,2002年从桐城中学,进入中国科大计算机系学习,其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10月15日,叶凯创办的玩蟹科技被掌趣科技以17.39亿元收购,当年玩蟹科技被收购也成为游戏行业的最大并购案,轰动一时。


看桐城 | 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上的桐城精英


因信息资料来源有限,请知情者留言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