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如何預防邪教的侵蝕


偏遠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如何預防邪教的侵蝕

邪教在偏遠農村地區快速傳播、屢禁不止,除了邪教本身詭秘的因素外,還有鮮明的時代背景和經濟、文化、歷史根源。偏遠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加入邪教,終歸是發展不足所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親情缺失、心靈空虛,老無所依、病無所醫等等,無不映射著這個時代的發展困境。弱勢群體渴望得到關懷、慰藉、溫暖,有歸屬感,可是發展的困境限制了這一切的得到,邪教正是抓住了弱勢群體的這一特點,乘虛而入,大肆傳播。

 一、原因分析

一是偏遠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弱勢群體普遍貧困,老弱病殘、空窠老人、留守兒童這部分人群發展環境更差,收入水平更低,一旦有天災人禍,有的人又會重新淪為貧困,邪教組織正是利用這種客觀條件,給予貧困弱勢群體經濟上的小恩小惠,思想上的許願承諾,使他們上當受騙。

二是偏遠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宗教與邪教缺乏正確認知。近年來,各種宗教活動盛行,魚龍混雜。在我市農村,一直存在著多神教的民間宗教傳統。邪教組織正是打著“民間宗教”的招牌,並冒用宗教的名義,在宣傳上使用世俗化手法,用老百姓的語言去宣傳教義,抓住了弱勢群體的所需所想。致使大量群眾難辨是非、被裹挾其中。

三是精神空虛,信仰缺失,邪教成為精神寄託。物質的貧困與精神的空虛常常相伴而生。偏遠農村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形成發展上的“孤島”,老人、兒童嚴重缺失親情關懷與精神慰藉,迫切希望尋找一種精神寄託,滿足心理需求。邪教組織善於抓住這些弱勢群體的心理需求,做“群眾工作”,進村入戶“講經佈道”,佔據弱勢群體心靈,為他們打造精神家園。

四是偏遠農村地區醫療條件落後,弱勢群體就醫難,為邪教提供了乘虛而入的機會。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溫飽問題剛剛解決,根本沒有能力承受鉅額醫療費用,特別是在遇到一些慢性病或久治不愈的疾病時,聽到邪教鼓吹“有病治病,無病保平安”的宣傳時,正契合了這部分人的心理。

五是基層基礎薄弱,社會各項治理措施不到位,客觀上為邪教傳播提供了土壤。偏遠農村地區基層治理缺乏有效手段,防範抵禦邪教能力薄弱。一些村級領導班子軟弱渙散,村社幹部對邪教滲透存在著“不會管、不敢管、不願管、管不了”等問題。

二、防治措施探析

反對邪教、剷除邪教,非一日之功可就,需要久久為功、綜合施策。

一要大力發展偏遠農村經濟,提高弱勢群體收入。政府要切實加大投入,改善其生存和生產生活條件,引導弱勢群體增強發展信心和致富本領。只有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強有力地抵禦邪教的侵蝕。

二要提升弱勢群體素質,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弱勢群體的共同點是缺知識、缺能力、缺技術、缺勞力。提升他們自我發展能力,關鍵在於分類施策,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自身素質。對缺乏自身發展能力的其他弱勢群體,要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發揮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讓弱勢群體感受到政府是自己的主心骨,而非邪教組織。

三要加大資金投入,為偏遠農村地區發展注入外源動力。偏遠農村地區自身很難發展起來,貧困不解決,邪教傳播就有土壤。在文化教育上加大投入,提高弱勢群體文化知識水平,打破偏遠地區文化“沙漠”侷限。加大交通資金投入,打通因道路不暢造成的環境閉塞,才能打通信息閉塞和心靈的封閉。

四要完善社會保障網,構築反對邪教的堅強後盾。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制度。加大偏遠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投入,改善醫療衛生基礎條件,提高對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水平。讓弱勢群體病有所醫,防止邪教借“治病”之機傳播。

五要提高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建構堅強反邪教堡壘。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將能力強、在群眾中有威信、熱心為群眾辦事的人選拔到村級領導班子中,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上,讓群眾有事願意同他們交流,有困難願意尋求他們的幫助,從而防止邪教組織的拉攏侵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