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綜合實力強悍,精明的外國人為何不與德國同流合汙?

話說,自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後,德國人憑藉著超強的“黑科技”以及“閃電戰術”,橫掃了大半部分的歐洲,其勢頭無人能敵。在二戰初期的德國,無論是在綜合國力,軍事科技,還是教育醫療,國民素質方面,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國力之強,不言而喻。

自從阿道夫·希特勒上臺之後,執行新政,僅僅三年(1935年),使得德國失業人口從700萬(1933年)下降到0(幾乎為0),更使德國擺脫了經濟危機,國內經濟好轉。德國依託先進的科技更使重工業發展飛速(輕工業的發展則較為緩慢,這裡小編先不談),市場之繁華,可見一斑。短短几年的發展,用“膨脹”一詞來形容當時的德國,一點也不為過。大家都知道:“凡事有利,必有弊”,很快,在德國國內就出現了很多“矛盾”,為了徹底解決這些“矛盾”,唯獨只有發動戰爭,對外擴張。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小編所說的“矛盾”,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行百度一下相關文獻,這裡就不做詳細解釋了,請見諒!)。

德國不僅在經濟方面發展的非常迅速,而且還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與人才方面的引進,無論是學術型人才還是技術型人才,他們都“來者不拒”(這就是“以人為本”?)。有專業的人才保證,使得德國軍工業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數一數二。大家都知道的有“虎式坦克系列”,STG44,“MG42”通用機槍(這把槍厲害,網友們稱之為神器:“希特勒的電鋸,元首的撕布機”),kar98k毛瑟步槍(喜歡玩“吃雞”的朋友都喜歡)。至於屬於“黑科技”範疇的“別隆採圓盤”,“納粹鍾”等什麼的,小編水平有限,就不能給大家細談了,感興趣的朋友自行百度下吧。此外,在德軍中,軍官士兵的素質都很高,尤其是國防軍,基本都受過教育(軍官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在世界軍隊範疇內,絕對屬於正規軍中的正規軍。

“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的6月22日,納粹德國單方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軍出動:190個師團,坦克裝甲等3700多單位,戰機4900餘架,火炮47000餘門以及各種先進的戰艦190餘艘,兵力共計投入550與萬人,總共劃分了3個集團軍,分別從南北線,中線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不宣而戰,發動突襲,至此,蘇德戰爭宣告全面爆發。由於德國先下手為強,蘇聯人並未及時作出準備,被打的很慘,國土更是被侵佔了一大半。在1941年的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隨後,美國對日宣戰,德國也不得不對美國宣戰。在當時,美國地處“世外桃源”——北美洲,本土並沒有任何戰亂,大家都知道“美國人”是什麼樣的“人”,當時的德國那樣“剽悍”,為何美國人不與德國人“同流合汙”,一起征服世界呢?(沒準還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下面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首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雖然說美國在經濟方面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強一些,但是,在戰前與二戰初期,美國的武裝力量相較於德,英,蘇等國還是差一些,尤其是美國國民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厭戰情緒高漲。自打1939年德國挑起戰事,在主要的戰場上,是英,蘇兩國同德國交戰,而美國人,則只是給予一些軍事上戰略援助(主要是一些物資)。美國人很聰明,充分利用這段“安定時期”,迅速發展自身實力。以至於在二戰後期,可以將德國打敗。假設:在當時,美國人若是加入了軸心國陣營,與德國人“同流合汙”,小編認為,如果是這樣的話,德國人在美國人的“協助”下,可能會很快的取得二戰的勝利,但是,在勝利之後的不久,德國必定會在休整之後一舉將美國拿下,那時的美國必將孤立無援,不僅什麼好處都得不到,而且還可能會被滅。美國人肯定明白這個道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美國人想要的是,世界被打的“七零八落”,就自己完好無損,別人打得越慘越好,到最後,整個世界就我最強。所以,美國絕對不會幫助德國。

其次,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各國的經濟都有一些發展,比較突出的則像德國,美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會視那些實力與己相同或者強於自己的國家為“假想敵”,德美兩國也都想成為世界的霸主。在美國看來,雖然德美兩國沒什麼“衝突”,也不接壤,但是美國人知道德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因為德國的綜合實力遠超過英,蘇兩國,對自己是有威脅的。因此,美國人在德國對蘇聯發起進攻的時候,故意沉默,就是希望蘇德兩國同時被削弱,等待時機一成熟,自己親上陣,一舉拿下,坐收漁翁之利。美國不希望蘇聯失敗,更不希望德國勝利,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則是,兩敗俱傷。倘若在二戰伊始,美國支持德國,德國必然會勝利,那麼,在德國恢復“元氣”後,倒黴的就該是美國了。所以,美國絕對不會選擇與德國“同流合汙”。

最後,再來分析一下,在二戰前期,英國為了準備戰爭,從美國那裡購買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後來,由於戰爭的高度消耗,英國人兜裡的鈔票不多了,就向美國人要錢(戰爭貸款)。這就使得英國人欠了美國人很多錢,美國人那麼“精明”,絕對不允許英國戰敗,否則,自己的錢,可就真的打了水漂。綜上所述,就能夠看出,美國不會與德國“同流合汙”。同時,美國人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完全考慮自己的利益。

本文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論集》,《二戰風雲》,《二戰全史》,《焦土》,《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