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評價2018年?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你怎麼評價2018年?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你怎麼評價2018年?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比爾·蓋茨和梅琳達·蓋茨在最新的公開信給出的答案是:意料之外。每年年初,蓋茨夫婦都會寫一封年度公開信,記錄他們對於過去和未來的看法。這一次,他們的主題是意料之外——“意料之外”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它警醒我們世事未必如願,也能激勵我們行動刻不容緩。有些意外敦促我們改變現狀,有些意外則表明我們期待的改變已經在發生。

你怎麼評價2018年?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而對於創業者來說,“燃點是否已過,草根創業時代是否迎來終結”——成為了一個最近被討論的話題。對於創始人來說,對於任何想要追求卓越的人來說,“意料之外”是前進道路上始終需要直面並給出答案的一個問題。

一個月前,記錄當下中國創業者的紀錄電影《燃點》上映。在電影拍攝製作的兩年間裡,這14位創業者中的所有人也經歷了許多事情——“改變世界”或者“改變命運”或許是這件事情的起點,但其映射的“創業速度”和“意料之外”則令圍觀者乃至創業者本人驚歎。甚至影片上映前後的幾多變化,也是整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基於此,我們在剛開工的這個時點邀請了《燃點》的導演關琇,來聊聊“意料之外”以及這個時代與每一個個體間的關係。以下,Enjoy:


蓋茨夫婦剛剛發佈了他們今年的年度公開信,雖然標題是“意外”,但內容充滿了對世界必然越來越好的確信。您作為資深的媒體人,可能每天都在接觸令人意外的事。我想先問一個大問題,您認為這個世界是在變得越來越好嗎?

關琇

:我看了蓋茨年信的視頻,很欣賞蓋茨夫婦每年都用這種方式分享自己的收穫與思考。當然,我也認為世界是在變得更好。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的那一年,我13歲,13歲馬上就是初中生了,已經完全有自己的記憶。所以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親歷者,我們看著中國怎麼一步一步地去開放,一步一步放開價格,實現市場繁榮——我們就是這麼一天天走過來的。

我們小時候過年(買肉買油)都需要憑票。過年會有更多的供應,那時候的春節大家回憶起來還是很美好的,可以吃到很多平日吃不到的東西。漸漸的,商品越來越豐富,什麼都能買到。我在東北長大,後來過年的時候可以買到新鮮的蒜苗,以前是沒有的。

這種東西不是震驚,它是一個慢慢的過程,一個逐漸認可的過程,你會慢慢習慣這個過程。在做電視節目創意星空的時候因為工作需要,2009年到2014年每一年的聖誕節,我都會去美國紐約。在美國的搭檔帶我們出去逛街,所有事情他都通過手機來做,找餐廳、買東西、買吃的……一切操作他都通過手機實現。我當時很驚訝:你這一部手機能解決這麼多問題。

到今天的中國,我也什麼都通過手機完成,美國現在在移動支付和O2O都沒有中國這麼方便。這一切的變化就發生在短短五六年的時間內,最Surprise的是我覺得日子一天天過去,你習慣了今天的方便,已經無法去想象以前沒有的時候是怎麼過的,這個速度太快了。

這種方便在以前你無法想象的,真的是改變了我和所有人的生活。以外賣為例,飯館古已有之,但是它現在以這種方式跟我發生關係,極大地方便了我的生活。這些東西你想起來都是很Surprise的。移動支付同樣如此,現在很多60多歲70多歲的人都學會了,因為門檻非常低。

所以我最驚訝的是,這一切根本上的改變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

您在過去十幾年裡一直都在持續關注創業者這個群體,透過這些創業者的視角觀察和記錄了過去二三十年間中國的變化。這裡面最讓您感到意外的是什麼?

關琇:從最早,中國開始市場經濟的實驗,大量個體戶在創造活力。沒有口號,不用喊情懷,不用喊影響。無論開個麵館還是弄個煎餅攤子,他都可以養活自己,養活幾個人,而不是成為社會的負擔。這個路上有很多人做飯館也失敗了,創業也失敗了,各種失敗。

改革開放那個過程其實現在看來,很正常的事,但當年是需要付出巨大的風險和勇氣的。當年的個體戶以及各路人馬奔向市場經濟,商品經濟,到今年中國變成這個樣子。就是

一代一代人前仆後繼的40年,包括《燃點》拍的這些人,這是數量極為龐大的人群。他們當中發財的人是少數的,真正有大成的人也是更少數的,可是所這些人,都是讓中國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英雄。

從《東方之子》、《對話》到擔任《贏在中國》的總導演開始,您一直在接觸創業者這個群體。可以說您見證並用影像記錄了在中國不同時期出現的創業者。您在他們身上看到哪些相同和不同?

關琇:我經歷了改革開放,1994年之後我到了東方時空成為媒體人,算起來差不多是25年。三代創業者,我覺得我一直在用眼睛看著。

第一代是拓荒者,在“沒有路的路上”走路,比如柳傳志,張瑞敏,任正非等等。這些人都是從體制內出發,前面沒有路,所以當年叫下海。下海是很嚇人的一個描述,因為不知道海里會有什麼。這些人的可貴之處就是在沒有路的情況下,趟出了一條路。沒有人知道路往哪裡走,一切都是實踐在前,政策在後,研究更後,風險是極大的,所以這些人我覺得特別偉大。

有人在開路的過程中“犧牲”了,告訴你那個地方不能走,基本都是用自己的血肉開出一條路,不管成了敗了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因為他們這代拓荒者給了後代一些鼓舞和指引,然後更多人在往前走。國家的環境,國家對商品經濟,或者市場經濟的認識,也是越來越好。在過去的四十年中,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對這個方向是毫不猶豫的,儘管我們經濟遇到各種各樣的起起伏伏,一會過冷一會過熱,通脹通縮,都有過,但是其實向前走是從來沒含糊過的。

第二代是學習者。在互聯網興起的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的這個時間,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新經濟已經開始了,互聯網開始影響生活了,也開始影響所謂的經濟本身。第二代人其實是學習,向先進的商業模式學習。

那個時候第一撥留學生大規模回國,發現國內有機會。以前我們同齡人那個時代大多數是不回來的,外面的物質生活足以吸引他不回來。第二代的英雄是丁磊、張朝陽、王志東,互聯網站時代,基本上人家有什麼,我們就copy to China。第二代的人,我覺得就是要向世界學習,把人家的先進技術和模式copy到中國。

第三代,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對網絡和這個時代的理解更深。因為中國到這個環境下,其實資本也更成熟也更豐富,新經濟的本質是需要大量資本聚集的。年輕人們敢想敢幹,在投資和創業上,雙方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整個創業過程會更快,更殘酷。

第三代這撥人我覺得,除了學習別人,更多的是面對中國巨大的(意外)市場和需求“為所欲為”,它能創造出不可思議的驚喜。共享經濟在中國其掀起最大的一個浪花可能是共享單車,單車是工業時代的產品,不是一個現代的東西。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很多人都是在自行車上長大的,共享單車以很本土化的形式出現,確實有價值,服務了很多人。所有的共享單車在更大的視角里看,這真的是中國年輕人才能想出來的東西,無所不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還有傅盛和皇包車孟雷他們所謂的出海。中國幾代企業家都有一個夢,就是要國際化,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像以前海爾去國外辦廠,那時候你的實力沒有到那,怎麼可能從一個低成本的區域去流向高成本的區域呢?所以那個時候的出海不是真正的出海。真正的出海就是,我作為一個生意人,我作為企業家,那塊有機會我就去了,我用我自己的打法。這也是我選擇拍傅盛拍唐巖拍孟雷他們的原因。這一代是在商業模式上拓寬了很多的思路,從眼界上從時代上很不可思議,很驚喜。

市場紅海了我就獨闢蹊徑,走出去或是從一個很小的口去切進去,非常了不起。在我看來,這些人已經沒有疆界,思維上沒有禁忌了,同時爆發出很大的創造力。

這些人有野心、有格局、有創造力,然後他們通過探索促進了中國的新經濟的活力和強大。從未來看,新經濟的發展和強大,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會給中國的應用技術底層帶來進步,有更好的支撐。

所有人,有成的、有大成的,也有沒成的,這些大大小小走向創業路的人,內心真的是有一股勁,他那股勁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很多:有的人就想證明自己,因為他老被人們瞧不起;有的人來自農村,貧窮的,想要發財改變命運;也有些人來自城市,有精英情結,想改變世界。

三代創業者,最本質的東西其實沒變,就是心裡的動力,這個動力的原因有各種各樣,但是最後都化成一個“不得不”。我一定要去做,哪怕前面是個火坑,我也得做,這股心裡的勁兒促進了最後的這個行動力。創業的本質一直是不變的,創業的過程其實是有共性的,比如說艱難、比如說執著,什麼事情想要做到卓越都不容易。

你怎麼評價2018年?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燃點》導演關琇近照

您當初為什麼想要拍攝《燃點》這樣一部紀錄電影?

關琇:有人問我這片子拍給誰的,我說拍給創業者的,這一點我很堅定。我自己對紀錄片的現狀還是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中國還沒有一個紀錄片商業模式,這是很窄的一個通道,紀錄片的商業渠道和觀眾看紀錄片的習慣都沒有養成。到1月9號,我們做了首映,請了300位CEO看片,大家當時的反響還是挺好的。

片子本身也引起了特別熱烈的討論。一個我想是片子比較真實,第二個是在這個時點上可能也引發了很多共鳴。我很認真地看了很多觀眾對片子的評論,前半程大家討論片子,片子喜歡不喜歡,哪好哪不好,基本上處在影評階段;後半程大家都是在說自己,被《燃點》觸發他自己對創業的感受。

《燃點》這部片子有人說燃也有人說不燃,對這一切您是怎麼看的?

關琇:《燃點》這個名字,從定下來時,很多人都說要改名,感覺不夠商業,有點老氣……我是堅持不改的。做好這個世間的任何一件事,當好一個學者,當好一個老師,當一個職場上好的員工,其實都是要面對困難的。要做到卓越,其實都是不容易的。創業更是如此,其中的艱難困苦只能是自己跟自己說,這也是我覺得為什麼那麼多人看《燃點》會哭。不是說我感動了他,而是他自己被照射的感動,因為他艱難。所以艱難這個事情需要有內心的強大的動力。

強大的動力就是,今天晚上我就不想幹了,我想跳樓,不想活了,但明天太陽昇起的時候,我迎著朝陽又出發了。

《燃點》開機序言裡邊說,我們要記錄的強烈人格,這個強烈人格的共同特點就是這個東西,就是燃——所以是時候重新定義《燃點》了。《燃點》絕不是打雞血,不是高歌猛進,不是抗火炮,不是敲鐘上市,大家一路光明,呼嘯著就突然勝利了。《燃點》是最不文藝的紀錄片,我未來要做的東西也可能不會文藝,跟時代發生關係的那些最狂潮,我要紀錄那樣的東西。這是一盤很真實的菜,端到觀眾面前。

所以我也很理解那些看了覺得不燃的,因為這個片子也有很多喪的東西。其實燃就是堅持,要燃燒自己,你如果不能自己溫暖自己,你就僵了,被困難凍死了,所以我覺得燃是一個心裡的火焰,你心裡最根本的動力,那個叫燃,所以,我喜歡用“燃點”來命名創業紀錄片。

我相信有無數人,創業者,大大小小的,包括最頂尖的,他們一定有“這個事我過不去了”的時刻,無數人都有那種要停止的時刻,想要放棄、逃跑。馬雲說"今天很難,明天更難,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見不到後天的太陽。"勝利就取決於你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這個時候就需要你內心真正的動力,當明天早上太陽昇起的時候,你是不是又滿血復活走了,那個就是你。

所以我覺得創業者要自我激勵,要自我點燃,沒有任何人能幫你,最親的人也幫不了你,你爹你媽,你的老婆孩子,你的兄弟,你的創業夥伴,其實在最難的時刻,都不是你的真正動力。他們可能(可以跟你)相互理解,也能抱團取暖,但真正的這個動力是在你內心,那個動力就叫燃。

其實《燃點》還是有點雞血的,片尾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就是我們堅持燃,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植物,到了肥沃的土地,它會更肆意生長,燒不死的鳳凰才是鳳凰;另外一層其實是說這個時代,中國變成中國今天這個樣子,每個人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唐巖說“如果不是這個時代,我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其實這是我們能遇到的最好的時代”,那個時候我起雞皮疙瘩。

我是央視出來的,但不代表我想生硬地歌頌時代,這是發自內心的話,因為我親眼見到了中國怎麼變成今天,所以個人的命運和時代之間,是有關聯的。時代給了這些人舞臺,所以我們也要感謝這個時代,當然也希望中國繼續向前。剩下的就是他們所有內心的動力。

《燃點》它確實有一些很大的不足,比如老羅、戴威的故事性不完整,沒有像安傳東那樣起承轉合,這是因為前期沒有拍到。整個片子的根本邏輯,就是回答了為什麼要創業。開篇的時候老羅說,你為什麼要創業,其實通篇都在說我們這幫人為什麼要幹這個事。

然後裡邊有一些我們對創業的思考。有的人說為什麼要創業?不是人人都應該創業,人人必須創業。我不是一個創業的鼓吹者,我不是說大家都要去創業,創業真的不是人生的必須選擇,但是總有那麼一幫人,他根本就是有病,就是不安分,他要去幹,而這些人不計成敗的努力真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可能很多我自己做不到,但我佩服他們,所以我願意給他們鼓掌。

《燃點》裡邊也有很多的其他東西,比如家庭的和焦慮,還有一大段說“你可以不創業,在別的領域做好也挺好”。這些也基本代表了我對於創業外延的一個思考,意思就是說,創業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你選擇了這條路,你堅持下去我佩服你,你堅持不下去我也佩服你,這很正常。各種選擇、各種人生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您說您讀了蓋茨夫婦的年度公開信,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其中哪些內容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琇:一個是女童教育和女性平等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廁所。

為什麼會對這兩點感觸最深?您覺得年信裡的哪些內容給您帶來了啟發?

關琇:我覺得女性在智力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全球範圍內女性問題還是個問題。讓女性能夠得到機會均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女童的教育。如果女性從小就不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一切都談不上。

我出生在城市中一個比較好的家庭,是一個特別重視婦女的少數民族家庭,所以我是今天這個樣子。我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缺席任何教育的機會,所以我覺得蓋茨基金會關注這個非常好。如果關注女性問題,“女童從小接受教育的機會”就是根本問題。

Aha視頻做過一期被賣掉的莆田女嬰的故事,要麼人們不願意生女孩,要麼生下來最後就被賣了。那些問題極其複雜,解決起來可能也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創新的辦法,大家一起努力吧。

另外年信裡也提到我們人為地將一些事劃分為“女性問題”,卻又沒有投入足夠資源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同意不應做這種人為劃分,創業這個領域在我的眼裡,沒有女性創業者和男性創業者之分,就只有創業者,無論你是男的女的,你在商場中搏殺的時候,都是一個樣。

說到廁所,這個在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中,廁所就是恐怖分子。今天你去到很多玩的地方或者農村,很多廁所也極其恐怖。廁所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蓋茨他們在開發的技術不僅想解決衛生的問題,也在試圖通過轉化產出清潔的水和肥料。我個人很認可蓋茨將慈善作為新戰場,用一種新的方式去推動社會的進步。他用商業思維運營慈善,以“投資回報率”的方式分析慈善成果,這點挺有意思的。在我做《燃點》的時候,有人跟我分先過一句話:不要只埋頭做事,也要抬頭看路。所以最後我也想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個視頻,看看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麼,有些人正在努力推動些什麼:

https://v.qq.com/x/page/d0837sj0meh.html


「 今日互動 」

那麼對你而言

你怎麼評價2018年?

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為什麼?

題圖來自pexels.com,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

也許你還想看 :

經緯2018年終盤點:May the force and capital be with you,願我們同在

看完燃點,他們哭了

“不要浪費任何一個經濟退潮的機會”

17歲追隨張勇做服務員,海底撈上市後身價30億:人這一生,框架重於勤奮

哪有一步登天的成功,只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你怎麼評價2018年?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