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聽門”背後,是數據安全的剛需丨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和朋友聚會聊天時,說到了健身的話題,隨後翻閱該資訊類APP時,發現被推送了不少相關內容;

或者剛說了想吃什麼,手機裡就蹦出了相關推薦;

又或剛說了要買什麼,相關APP就出現了相關廣告;

……

有這樣體驗的人,心中一定會冒起一個“細思恐極”的念頭:我被軟件竊聽了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偷听门”背后,是数据安全的刚需丨睡前聊一会儿

近日,有不少網友反映APP在“偷聽”說話,進而實行相關推薦;有記者耗時3個多月,親測“餓了麼”“美團外賣”後發現,談話提及某種食物後,出現相關推薦的概率超過70%。無獨有偶,早前不少APP均遭遇相似投訴,而放眼國外,Facebook與Instagram也陷入“竊聽”用戶的質疑中。可以說,“APP偷聽門”已經引發全球用戶關於個人隱私保護的深深憂慮。

不過,儘管“偷聽門”的推測很多,但大都還未證實,業內專家也觀點不一。有的說技術上完全可以實現;有的解釋說,利用麥克風權限“偷聽”用戶會產生倍增的數據,處理很貴,得不償失;有的分析說是巧合,可能是APP利用其他渠道獲取的大數據測算所得;有的甚至將“偷聽門”的爆發解釋為“孕婦效應”,即當人懷孕了就更容易發現孕婦,也就是說伴隨關注度上升,一些偶然因素會讓人覺得是個普遍現象。莫衷一是的解釋,呼喚監管部門給出權威說法。換句話說,權威的聲音慢一拍、行動遲一步,用戶數據安全感就少一分。

與此同時,上述APP接連“喊冤”,均保證只會合法合規地獲取和使用用戶信息。即便如此,許多用戶的擔心還是無法打消,因為互聯網公司濫用大數據的“前科”並不少。實際上,這種不信任的源頭,來自APP獲取用戶信息權限的模式。當用戶註冊某個APP時,就會彈出要求用戶授權各類信息權限的條款,包括通訊錄、麥克風、話筒、地理位置等。這種情形下,用戶要麼接受“霸王條款”,要麼被“隱形套路”,否則無法使用APP。

沒有選擇權——個人信息第一道關口的失守,是用戶缺失數據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偷听门”背后,是数据安全的刚需丨睡前聊一会儿

今天,數據價值堪比石油,引得商家“爭搶”甚至“竊取”,是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已經被“算法”包圍。企業利用“算法”挖掘分析用戶數據,可以精準判斷用戶的消費需求,從而精準“推銷”產品、謀劃產業佈局。但是,對用戶而言,樂也算法,憂也算法。樂的是算法帶來服務個性化,憂的是算法提供的服務“太精準”。一旦數據洩露或者被濫用,騷擾電話、網絡詐騙等也可以從過去的“誤打誤撞靠運氣”變得“精準定製有底氣”。保留免受騷擾的權利、自主選擇的權利,正是用戶重視數據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捍衛數據安全,就是在守護美好未來。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把關,不僅要養成安全使用APP的習慣,而且還要在發現隱私被侵犯時勇於拿起法律武器。企業亦如是,如果不是“視力檢測不合格”,便一定能看得清,一旦安全事故的“灰犀牛”來臨,商家將喪失更多用戶;也一定能夠看得遠,因為只要數據安全受到威脅,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商業前景就會受到挑戰,放棄竊取、濫用數據的眼前利益,共同守護數據安全才是明智之選。

以制度構建立體防禦體系,形成個人、企業與相關部門共同發力的監管網絡,方能阻斷竊取隱私的“不法之手”。

“偷听门”背后,是数据安全的刚需丨睡前聊一会儿

有人說,安全感就是“我怕黑,而你是光”。今年兩會便投射這樣一束光,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透露,“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立法規劃”。這意味著我們將告別個人信息保護分散立法狀態。未來,有了專門法律做“靠山”、各方合力當“堡壘”,企業非法收集、濫用數據的“灰色空間”將越來越小,用戶的數據安全感也將越來越實。

這正是:算法推薦商家贊,生活陷入包圍圈。隔屏有耳真恐怖,網上衝浪盼安全。

(文|姜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