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潮”過後,人都去哪兒了?

編者按:“金三銀四”歷來被視為最佳招聘季。然而,每年春節過後的三四月,不僅是各行各業的招聘旺季,也是員工頻繁流出的峰值時刻。近期,“萬名公務員網上求職欲跳槽”“近30位上市銀行高管出走”等消息更是引起廣泛關注。在新經濟崛起的時代,洶湧澎湃的“離職潮”背後,究竟暗藏著哪些玄機?


“離職潮”過後,人都去哪兒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儘管對於就業市場,春季的“離職潮”是正常的人才流動。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科學技術的不斷升級,諸多行業開始步入加速發展和轉型的時代,新的經濟形態隨之不斷湧現,已經顯現在離職人員流動中。可以說,在這洶湧澎湃的“離職潮”背後,其實暗藏新經濟崛起和變化的玄機。


拿完年終獎就離職是定律?

為了避免員工辭職,一些企業已經把年終獎的發放時間從春節前改到了三月甚至四月,但是依然無法避免春季辭職大潮的到來。

“每年這個時候,我最怕聽到的兩個字就是——辭職。”李書蕊是北京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人力資源主管,她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他們公司新員工一般要四五月上崗。去年累計共36位全職教師離職,已經讓排課幾近達到飽和。但由於寒假之前同行競爭達到白熱化,他們的教師年後又集體辭職了一批。“今年的‘辭舊迎新’來得早了一些,現在簡直是‘青黃不接’了。”她望著幾張空辦公桌嘆息了一聲。

據前程無憂進行的跳槽意願調研顯示,由於薪酬待遇、晉升意願和發展前景等原因,近3個月有近七成白領“有過跳槽意願”,其中有三成已經“採取了求職行動”。而年底雙薪、年底分紅年終獎等福利的發放,使得此時離職的機會成本比較低,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月和3月的集中離職。加之很多企業會在年終下達來年目標及新的薪酬、績效方案,進行組織結構、崗位等調整,如果令部分員工不滿,也會使部分員工選擇離開。

互聯網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佈《2019年度人才資本趨勢報告》指出,2018年有跳槽經歷的人才總量較2017年增加了32.3%,行業洗牌、升級以及薪資差異性,助推著人才遷徙大潮。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企業短期內出現小規模人員流失的現象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就業市場的人員本身就具有內在的流動週期性,而且就業與人員流向呈現的地域化和行業化特徵開始日漸明顯。這種變化往往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重新達到新的穩定。”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100箇中心城市的監測統計顯示,2018年求人倍率(即招聘崗位的數量和求職人數比)始終保持在1以上。2018年第四季度的求人倍率為1.27,這意味著市場用工需求比較旺盛,平均一個求職者對應1.27個就業崗位。而2019年,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一些新興行業的新增缺口進一步擴大,人才需求將進一步分化,同時部分地區、部分行業、部分群體的就業壓力比較大。

“人才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崗位之間的流動未來將會成為常態,而新興和傳統行業之間對於人才的競爭則更為激烈。”曾湘泉表示,人才的健康流動有利於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大環境。新經濟下的新產業,會帶來新模式,這些都要求人力資源的模式、崗位設置因勢而變。“用人單位要真正樹立重視人才的觀念,更有效地識別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



就業流向折射新經濟發展


“離職潮”過後,人都去哪兒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人們的就業方式也在隨之產生變化。新產業不斷誕生的同時,催生出新的職業,也淘汰一些舊職業。職業結構的變遷,映射著社會經濟的新發展,也反映出人們就業觀念的改變。社會的發展進步,正是得益於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們貢獻各自的力量,不斷為之注入新動力。

專家表示,在經濟增速減緩的背景下,中國的就業市場並沒有產生較大波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新經濟形態的不斷湧現。特別是快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陣地。人才開始從基礎服務、傳統工業、製造業等崗位不斷流向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為決定性力量的高科技產業。而擁有未來型技能、管理培訓一體化技能的人才也將越來越搶手。

根據BOSS直聘數據,2019年春節後,首周人才需求最旺盛的前三個細分領域分別為電子商務、在線教育和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則成為高端人才需求最大的領域之一。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隨著5G時代大幕的逐步拉開,5G通信類相關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上漲,光傳輸工程師和無線射頻工程師需求同比增幅均超過了80%。

“從趨勢上看,我們的就業市場上由於人口基數帶來的固有總量矛盾,加之產業結構升級不可避免地對傳統行業造成了衝擊,導致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一方面受到國外‘逆全球化’等不穩定因素的衝擊,另一方面相關企業轉型升級進程緩慢,從而面臨用人難、就業形勢差的緊張局面。”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但是我們在新興產業吸納就業上也有一些優勢,特別是快速發展的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依然在不斷上升。這些都為促進我國就業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新動能。化解過剩產能、深化企業結構改革等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髮展,還將給就業帶來新的機遇。”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張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