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和吳國的分界為什麼不是長江?對此你怎麼看?

北緯36度95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一般都是沿秦嶺淮河對峙,如南宋與金朝。不過也有沿長江對峙的情況,比如隋朝與南陳,國境線就是在長江。但是凡是也有例外,三國時期的曹魏和東吳的國境線就是既不在長江,也不在淮河,而是在長江和淮河的中間地帶。

其實曹魏和東吳最早的分界線是在長江,但是後來東吳多次北渡長江偷襲,甚至幾度還派兵到江北劫掠人口。曹魏由於不掌握制江權,便主動向北迴撤,在長江北岸劃出了一條東西長約千餘里,南北寬約百餘里的無人區。採取堅壁清野的辦法阻止東吳北上搶劫人口。

最終,東吳和曹魏的分界線也就劃到了長江以北約百里的區域。

赤壁之戰前後,曹操的勢力範圍曾經一度達到了兩廣地區(桂陽郡),但是由於周瑜在赤壁大敗曹操,於是曹操的勢力範圍又被迫回縮到了長江一線。

隨後,孫劉聯軍乘曹操敗退,迅速沿長江一線對曹操展開反擊:

孫權率東吳的主力北渡長江攻合肥,但是由於孫權沒有成功拿下合肥,沒有在江北找到前沿支撐據點,所以江東地區與曹操的分界線,也就固定在了長江一線。

周瑜劉備沿長江向西攻南郡和荊南四郡,打贏了。在成功拿下江陵城後,將曹軍驅趕到了襄陽,所以荊州與曹操的分界線也就定在了江陵與襄陽之間的區間內。

沒過多久,周瑜病死。孫權考慮東吳暫時沒有大將能鎮守南郡,再加上劉備娶了自己妹妹為妻子,跟孫劉兩家結成了姻親關係。於是孫權便將南郡以及周圍的武陵郡等地都借給劉備,形成了孫權和劉備共同沿長江防禦曹操的軍事格局。



後來,荊州方面沒有什麼大戰,維持了孫權借南郡給劉備之前的軍事分界線。而江東方面則爆發了多次大戰,曹操和孫權來回拉鋸戰。曹操打江東時,孫權就退回江東,沿長江與曹操對峙;曹操的主力去打其它軍閥的時候,孫權就渡江北上搶地盤,在江北建立前沿基地。但是一般都長久不了,等曹操捲土重來時,這些江北基地又會被曹操重新再奪回去。

孫權在多次謀求合肥失利後,呂蒙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呂蒙認為:現在東吳和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我們跟曹魏死磕合肥不明智。不如現在乘劉備沒有防備,偷襲荊州,削弱劉備對東吳的威脅,並且還能加強東吳自身的實力,縮小與曹操的差距。

孫權採納了呂蒙的建議,成功的偷襲了荊州西南四郡。這一步棋,可謂是譭譽參半。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之處。

說它成功,是因為孫權在拿下荊州後,確實削弱了劉備,縮小了自己與曹操的差距;說它失敗,是因為劉備被削弱後,同樣也不再對曹魏構成威脅了。從這之後,孫權要獨自沿長江與曹操對峙,獨自承受曹魏對他的軍事壓力了。

也就是說,孫權的收入確實增加了,但是開支也相應增加了。



面對異常嚴峻的防禦壓力,孫權改變了東吳的戰略:由攻城略地改為劫掠人口財貨,而謀求土地已不再是東吳的第一訴求了。為了落實這種非常猥瑣的策略,孫權實施了兩套非常噁心方案。

一是屯田,把國內能當兵的全拉去當兵,把當兵的能屯田的都拉去沿邊境屯田,整個東吳的勞動力,基本都在幹這件事情。孫權完全就是拿人當牲口對待;

二是反覆騷擾江北。由於曹魏不掌握長江的制江權,孫權的人販子大軍幾乎就是如入無人之境,把長江以北百里範圍內的人口牲畜搶的連人煙都見不著了;

面對孫權的這種海盜搶劫式戰術,曹魏方面被搞得非常頭疼。

青龍元年(公元 233年)時,魏國揚州都督滿寵實在是受不了東吳的騷擾了,便主動上疏曹叡,請求把合肥舊城燒掉,另在舊城西邊三十里修了合肥新城。(因為合肥新城離長江水系比較遠)

那個讓孫權傷心、張遼揚威的合肥城,就此灰飛煙滅了。而東吳與曹魏的分界線,也就正式從長江一線,變成了長江以北約百餘里的淮南地區。(沒有到淮河)



然後,曹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孫權也開始實行搶劫計劃!難道就你孫權能搶是麼?我們大魏國也會搶劫!

據史料記載,曹魏北撤後,孫權派人在江北搞屯田。但是每當孫權在江北想在長江北岸展開大生產活動時,魏軍的起兵就會以老鷹捉小雞的方式閃擊江北,把孫權佈置在江北搞屯田的老百姓也劫掠一番。

後來,這種相互劫掠變成了常態。曹魏在魏吳邊境搞屯田,孫權會跑去劫掠;等孫權也搞屯田時,曹魏也會跑去劫掠。這搶來搶去的,雙方也就不怎麼打仗了,只剩下這種非常猥瑣的相互劫掠。曹魏和東吳這兩國國家,儼然變成了兩大人販子集團。

三年春,權遣兵數千家佃於江北。至八月,寵以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衛兵去城遠者數百里,可掩擊也。遣長吏督三軍循江東下,摧破諸屯,焚燒穀物而還。——《三國志·滿田傳》



再後來,東吳和曹魏互相比爛,各自在國境線搞無人區。按《孫韶傳》的記載,曹魏和東吳在徐、泗、江、淮的地面上,搞了一條長達幾百裡的無人區。雙方都在比狠,就看誰狠的更徹底。

這種比狠,看誰更猥瑣的戰略,一直持續到了西晉滅吳,中間沒有隔斷過。對淮南和襄陽地區,孫權是既無力,也無勇氣去嘗試佔據。因為佔了也守不住。所以孫權一輩子都沒有見過淮河長啥樣;而曹魏方面由於水軍不行,始終過不了長江,每次都是望長江而興嘆,也懶得再伐東吳,只是偶爾起大軍伐吳,通常也持續不了太久。

最終,魏吳雙方的國境線也就穩定在了長江北岸約百里的地區。孫權不過淮河,曹魏也不到長江,就這麼對峙了五十年。


總結:曹魏和東吳的國界線,以雙方的實力變化而變化。當曹魏攻吳時,國界線就是在長江一線;當曹魏兵力收縮時,國界線就在長江以北(東吳水軍夠不著的地方),淮河以南的地區。而這種奇怪的國界線,主要是因為曹魏沒有能與東吳匹敵的水軍,水戰方面沒有什麼優勢。而東吳的鼠輩也成不了大器,沒有吞併曹魏的野心。總是搞點偷雞摸狗的小動作,沿著長江水系搶點人口錢財就撤軍回去。

因此,魏吳的國境線也就不在長江,也不在淮河,而是長江、淮河中間的淮南地區。


Mer86


宋朝的時候,有人一句話總結了宋朝的防禦戰略:

“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

一個江南政權,想要守住自己的政權,如果在長江一線拉鋸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敵人一旦突破長江就會直搗南京,南京淪陷,南方政權基本也就沒啥抵抗的必要了。所以一般江南政權抵抗北方入侵,一定要在江北作戰。

具體的說,就是淮河流域。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東吳的合肥大戰,還是後世東晉的淝水之戰,太平天國的安慶之戰,成功守住南京的戰爭,都是在安徽地界打的,不會在長江流域打。

對於東吳政權而言,現實要求他們必須向江北擴張,因此東吳雖然心裡明知道自己陸軍不行,卻還是屢次向強悍的曹魏合肥兵團發起進攻。無奈東吳陸軍確實太次,孫權本人數次帶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每次都被張遼打回來。要知道,夷陵之戰吳蜀加一起都不到十萬人,孫權發動這種規模的兵團都啃不下合肥,可見東吳陸戰是真的不行。

但是東吳並沒有放棄擴張的步伐,他們大規模進攻不能勝利,就在江北進行劫掠,將淮河一帶洗劫個遍。而且東吳的劫掠跟土匪打劫不一樣,土匪只打劫錢,東吳不僅劫錢,還劫人,抓了不少江淮一帶的百姓回國。

在搶人這件事兒上,整個東吳集團就是一個大型人販子集團。

東吳由於地盤廣大,人口稀缺,所以對人口和勞動力過於渴望。在東吳歷史上,經常有某年某月某將領帶人去山越(浙江福建一帶)抓野人的記錄。他們不僅抓山越,連兩廣一帶的野人都不放過,還派人去交州抓人。

就這麼抓來抓去,曹魏把百姓撤出一部分,東吳抓走一部分。從長江到淮河一帶的數百里沃土,在兩個軍閥集團的爭奪下,居然變成了一大片無人區!

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東線,西線也一樣。曹操在漢中之戰戰敗前,搬空了漢中所有的百姓。不僅如此,他還撤走了雍涼一帶的百姓,給蜀漢集團留下了數百里的白地。

這樣的無人區,對於古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後勤制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沒有人,導致蜀漢北伐不能因糧於敵,只能從成都平原運糧出秦嶺,巨大的後勤壓力讓蜀漢每次北伐都為糧食所困。


而東線的江淮無人區,也是戰爭的產物。幾百裡的沃土,兩家誰都不敢在這裡種地屯田,誰只要屯田,對方就會迅速的來搶劫拔釘子,所以寧可拋荒。

不過,東吳過不去,曹魏也進不來。雖然東吳陸戰不行,但曹魏水軍也的確不行,長江上想跟東吳交手,是妥妥的沒戲。

曹魏水軍不行,士氣、訓練只佔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曹魏沒有大船。

《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那種曹操巨舟彌江的盛況,在赤壁之戰後就再也沒出現過。因為曹魏沒有掌握任何一個長江的船塢,只能用一些小船跟東吳去拼,結果自然是悲劇。

所以,當後來西晉掌握了益州,大船能開進長江以後,東吳一下就不行了。所謂“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當西晉的水軍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時,東吳在江北怎麼經營都沒有用了。


小約翰


自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全國實行郡縣制,及至整個漢王朝,天下一直都是郡縣制,漢末天下分十二州,孫吳的大本營是揚州地界,揚州下轄長江中下游及江淮兩地之間,幾百年的際行事實,使得江淮兩地民眾向心力傾於孫吳的揚州,而曹魏方面也沒有想改變當時的地界行政劃分,故而一直沒有佔領長江北岸,與孫吳劃江而峙。

諸如南宋末年與蒙古對峙的前沿在襄陽城,也不是以長江劃江而峙的,如今行政地圖不也是好多省份被長江貫穿其中麼。所以當時曹魏與孫吳不是劃江而峙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統治全國的制度,根深蒂固的深入人心。





楚襄伊文


中國自古以來,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就不是長江,而是淮河。當然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但一般在南北對峙的穩定時期,一般的分界線都淮河周圍。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南北之間更容易出現分裂,主要是南北兩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北方多旱地,而南方多水田,基本生產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南北方的生活底層邏輯和統治邏輯有根本的不同,在大一統王朝時期,中原政權能夠以強力的手腕統治四方,但到了政權衰落之後,就極容易陷入南北分裂的境地。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所以南方政權要想割據,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和緩衝地帶。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南方政權都城大多在南京,這裡是六朝古都,長期作為整個南方的政治中心,可以集中南方的各種資源來抵抗北方的侵入。由於在長江南岸,所以如果南北的分界在長江,那南方政權就一定會岌岌可危,所以無論如何,南方政權都要把疆土拓展到淮河一線,所謂的“守江必守淮”,就是這個道理。淮南和長江之間有一段較長的戰略緩衝,一旦北方的軍隊,打過了淮河,也可此為戰場,利用水網分佈的優勢,集中兵力與之戰鬥。中國古代的每一次南北分裂幾乎都是這樣維持的。

說到具體的三國時期,東吳雖然沒有完全佔領淮河一線,但在江北的防禦也是非常嚴密的。魏國雖然掌握著淮河以南的一些領土,但是控制力一直不強,在司馬家族掌權時還發生了“淮南三叛”的事件。淮南是魏吳兩的地區,自然也成了兩國爭奪的焦點,合淝之戰和新城之城都發生於此。另外再列舉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南北政權的情況,就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分裂成北方的東魏和西魏,南方的梁朝,稱為後三國時代。有一年,南梁發生了”侯景之亂”,內部動盪。於是東魏和西魏,趁火打趁出兵攻打梁朝,西魏佔領了金陵,東魏一度打到了長江北岸。在如此危急的時期,南朝將軍陳霸先集中兵力將東魏打敗,收復了江北的很多領土,一直打到了淮河流域。南方政權的核心區域,就是江北到淮河的土地,是保證政權穩定的根基。綜上所述,南方政權全力保淮河,增加戰略緩衝區,就在情理之中了。

歷史細觀


其實對於曹操來講,曹操這麼做也是規避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使得自己能夠安穩的度過和平發展時期。

三國鼎立,誰都明白曹魏政權是老大,無論是從人口還是從土地面積以及繼承天下大統的各方面來講,曹魏一旦根據他手裡面的這些資源不斷地發展起來,蜀國和吳國,無論怎麼折騰,最後還是會面臨滅亡的情況,除非是出現某方面的轉機,比如說犯了大錯誤,把關中丟給蜀國或者是把中原地區都給吳國,這種情況,否則對於曹魏政權來講,這就是一場自己穩賺不賠的賭局。

你說對於曹操來講,人近暮年的時候他就更希望能夠將自己的這些財產給看護好,千萬不要出現任何的紕漏,以免一旦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數,就有可能被人為地擴大,最後導致關中地區和中原地區的丟失。

所以曹操放棄了漢中放棄了漢中,就等於放棄了和劉備軍團正面作戰的機會,規避掉了劉備的進攻鋒芒,放棄掉了合肥以南長江以北的土地,也規避掉了孫權的進攻鋒芒。

當然,東吳最強的實力是在水軍,東吳水師是三國裡面最強悍的水兵,無論是誰跟長江裡面的東吳水師打那都是腦子被驢給踢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再說,對於曹操來講,東吳水師可以打,但是打下來容易發生很多變數,他不願意讓自己的部隊去在別人優勢的領域去跟別人去抗爭。

在合肥和長江之間的這塊土地做到堅壁清野,一方面自己的部隊,不用去正面的面對東吳水冰,另一個方面也可以迫使孫權的水兵下地,然後轉變成為步兵跟自己對戰,比步兵,比騎兵,曹魏政權怕過東吳嗎?

與此同時,留給孫權江北的幾座小城,也可以讓孫權有所顧忌。假如我說假如啊,曹操如果想跟孫權的主力進行對決,而不需要在長江上面跟孫權對決的話,完全可以藉助江北的這幾座小城市做文章,逼迫孫權把主力運輸到這個地方來跟他曹魏政權的步兵決戰。

很顯然,周瑜給曹操的壓力仍然還是很大的,逼迫曹操一輩子都不想跨過長江。

從這一點上來講,諸葛亮不斷的北伐,這一點是正確的,只有創造變數,只有去曹濤的嘴裡面,虎口奪食,多拿一些土地才能夠保證蜀國不會滅亡,否則你蜀國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可惜的是,世人不理解,畢竟不聰明的人嚷嚷起來聲音更大一點兒。


漩渦鳴人yy


因為魏國水軍實力不如吳國,沒能取得對長江的控制權,那麼也無法據守在長江北岸的城市。因為在漫長的長江沿岸維持軍事存在是需要代價的,有可能會受到吳國水軍無休止的騷擾和偷襲,因為在長江沿岸作戰機動性和補給線上的優勢完全在吳國一邊。既然如此對魏國來說不如收縮國境線,與長江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既能削弱吳國的水軍優勢,同時也能發揮自己陸軍騎兵的優勢,因為吳國的水軍一旦上岸是無法與魏軍相抗衡的。因此,自古以來完全以長江為界的南方政權少之又少,只有在國力衰弱到無法維持長江的控制權時才會這樣,而這時候也離滅亡不遠了,參照東吳末年、陳朝末年、南唐末年。

對長江戰略重要性的認識歷朝歷代都有非常精闢的論述,簡而言之一句話,應該把長江作為一條快速高效的補給線,而非作為一條脆弱的軍事防線,才能最大的發揮其戰略價值,所以盡一切可能把國境線推進到長江以北是最理想的選擇。背靠長江這條水運大動脈,才能把上游的川蜀戰區、中游的江漢戰區、下游的江淮戰區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熊B貓H不R燒X香


因為吳蜀聯盟,導致東吳主要目標就是突破合肥從而霸佔江淮,魏國這邊廬江面臨長江孤城難守,又對吳軍水師不勝其煩,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索性就固守合肥,揚長避短,野戰和守城,魏軍戰力都遠勝過吳軍



我如朝z露降人間


從湖北與安徽境內的長江、淮河又成為了魏國與後來的吳國的地理分割線。在宋以前,北方比南方發達。孫權是到229年才稱帝的,吳雖自江陵而下,全據長江以南,然那時江南的開化,比起北方還差得很遠。所以三國以魏為最強,吳、蜀二國,常合力以與之抗。

我認為,魏、吳不是以長江為分界線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他們至少是以部分長江作為分界線。


落葉知秋觀天下


魏吳東段,初為長江,後至淮河。射陽、廣陵、海陵、高郵、江都、鹽城諸縣,皆雲三國時廢,蓋自陳登為廣陵太守,兩次破孫策之兵。陳登因特殊功勳進封伏波將軍,為廣陵太守,甚得江、淮間民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後登遷東郡太守,孫氏遂跨有江表。曹操移民以避其鋒,每臨大江而嘆,恨用登之不終也。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追念陳登的功勞,拜其子陳肅為郎中。


若水57631


長江在古代是非常強的天險,曹丕龍船被風吹跑,差點沒死在上面。但誰敢這麼大膽只把守這最後憑障呢?守江必守淮,長江為裡,必要有表做防禦縱深。東吳一定要在江北找到阻擋曹操進入長江的地方。

水運是古代運輸最好的方法,在濡須口東關做前線陣地就是明智之舉,阻止曹軍戰船進入長江,使之成為東吳運輸線。

曹魏要是沿水而居,東吳水軍指哪打哪,太過機動靈活,根本無從防起。撤出水邊,在東吳水軍必經路邊建合肥新城。使東吳水軍不敢越合肥北上,又不敢下船深入內地攻打合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