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原油產量連續三年下滑,油氣對外依存度繼續攀升將逼近72%

2018年,國內原油產量連續三年下滑,油氣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攀升。

根據《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18—2019)》(下稱《藍皮書》),去年中國原油加工量和石油表觀消費量雙破6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70%,天然氣消費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具體來看,2018年,中國石油表觀消費量達6.48億噸,較上年增長6.95%;國內原油產量降至1.89億噸,同比下降1.3%,降幅收窄1.9個百分點。

中國繼2017年成為世界最大原油進口國之後,2018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全年進口天然氣9038.5萬噸,同比大幅增逾三成,對外依存度升至45.3%。

国内原油产量连续三年下滑,油气对外依存度继续攀升将逼近72%

油氣對外依存度今年仍將繼續增長

《藍皮書》預測,2019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速將小幅回落,原油進口將繼續增長,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逼近72%;我國天然氣進口量為143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增至46.4%。

自然資源部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2016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投資3442億元,較上一個五年增加12.6%,在經歷2016年的低谷之後於2017年開始止跌回升。

“2018年的數據尚未公佈,預計同比增長,但仍未恢復至2015年以前的水平。由此,應加強油氣勘探開發的投入,否則將會影響能源安全。”一位業內專家表示:“這需要國家以及油氣企業的共同努力,建議設立國家油氣勘探開發基金。根據以往情況,油價高企時,向油田徵收特別收益金,資源稅從價計徵,是油氣領域率先實行的。油價逢低時,企業無力再投入,因此新增儲量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情況也在去年有所改善。2018年,國務院在《關於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各油氣企業要全面增加國內勘探開發資金和工作量投入,確保完成國家規劃部署的各項目標任務。

企業方面將“增儲上產”放在重要的位置,紛紛加大上游勘探開發力度。

中石油去年在新疆準格爾盆地繼瑪湖地區之後獲重大勘探發現,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也相繼取得油氣勘探新突破,並在鄂爾多斯、柴達木、渤海灣和松遼盆地精細勘探發現和落實了一批規模儲量。

中海油則在國內成功評價了包括渤中19-6和渤中29-6在內的多個大中型優質整裝油氣田。其中,渤中19-6氣田測試獲得優質高產油氣流,確定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過一千億立方米。

煉油產業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

從下游看,則存在煉油產業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民營煉化企業發展現分化的問題。

“以石化項目的規劃為例,我國現有煉油能力為8.5億噸,去年的加工量為6.03億噸,富餘2.47億噸,上述過剩情況比鋼鐵行業還要嚴重。2017年乙烯的能力2330萬噸/年,產量為1841萬噸,表觀消費量3600萬噸,乙烯的產能明顯不足。由於把煉油化工割裂管理,項目規劃難以協同考慮,煉油能力再過剩,乙烯能力不足的情況難以改善。”與會專家表示:“因此在現有體制下,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協調,尤其應關注’結合部’。”

《藍皮書》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原油加工量首破6億噸大關,達到6.06億噸,同比增長6.7%;成品油產量3.6億噸,增長3.6%;成品油淨出口量再創新高,達到4608萬噸,與上年相比增長12.8%。

在新增煉能擴張勢頭強勁的同時,落後產能淘汰速度和幅度卻不及預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淨增2225萬噸/年,超過全球淨增能力的50%,總煉能增至8.3億噸/年,全國煉廠平均開工率72.9%,為全球最低。

由此《藍皮書》預計,今年隨著地方民營大型煉化項目相繼投產,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淨增3200萬噸/年,過剩能力達到1.2億噸/年。

“油氣產業要實行上中下游一體化、煉油一體化、產銷一體化,一體化是世界通用的,也是我國油氣產業發展的方向。”上述專家表示:“與此同時,政府的監管也要與行業的發展方向相適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