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阿里·真納是巴基斯坦的國父,以一己之力將數以億計的穆斯林從印度剝離出來,並最終形成了兩個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在印巴分治的過程中,阿里·真納強硬且毫不妥協的作風,讓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個種族主義者,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以時間為軸,看看他成長的軌跡,以及各時間段裡,思想的變化!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是巴基斯坦的國父、國家的締造者、巴基斯坦自治領首任總督、“穆盟”(全印穆斯林聯盟)終身主席。

以上這一長串頭銜,足以說明巴基斯坦建國期間,阿里·真納的巨大作用和崇高威望。

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阿里·真納就不能可能有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同時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將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巴基斯坦的國父阿里·真納曾是印度國大黨的黨員,瑙羅吉、聖雄甘地的重要助手,長期秉持印度教徒應和穆斯林和睦相處的思想,堅決反對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政治人物。

究竟是什麼,讓阿里·真納的思想發生了180°的巨大轉變,又是怎樣的困頓,才使他用一種不顧一切的方式,建立了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我們來看看,阿里·真納的成長曆程和不同時期思想上的變化吧。

1、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英國求學和成為印度國大黨黨員。

1876年12月25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出生於卡拉奇一個雜貨店店主的家裡,他的父親很開明,阿里·真納6歲時把他送進教會學校學習,當他發現兒子天資聰慧後,又在一個卡拉奇的英國經紀人的幫助下,將16歲的真納送入了英國倫敦林肯律師學院繼續深造。

年輕的阿里·真納爆發出驚人能量,不到兩年時間便通過學院的考試,成為倫敦林肯律師學院建院幾百年來最年輕的律師。

隨後,阿里· 真納正式成為一名在冊的英國律師,在英國期間他結識的印度政治活動家,印度國大黨的奠基人之一達達拜·瑙羅吉。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在英國做律師期間的阿里·真納

瑙羅吉是印度歷史上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他是第一位以印度人的身份在英國本土當選下議院議員的人。

他首先提出了所謂“財富外流”的理論,明確指出“英國殖民統治者從印度榨取大量財富而沒有任何補償,是造成印度貧困的根本原因”。這一理論,也成為之後國大黨爭取印度獨立的政策基石。

1896年,年輕的阿里· 真納追隨瑙羅吉回到了印度,加入了印度國民大會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三年後,他在穆斯林選民的擁戴下,成為印度立法議會議員。

需要注意一點,阿里·真納雖然是為穆斯林,但他不是從始至終都不是種族主義者,也不是一個教派為先的篤信之徒。

在他成為國大黨成員期間,阿里·真納沒有表現出任何伊斯蘭教的色彩,他奮鬥的訴求是為全體印度人民爭取權利和自由,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國大黨青年骨幹時期的阿里·真納

2、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二個階段,與國大黨漸行漸遠。

1913年,阿里·真納加入了印度第一個以信仰劃分族群的政黨——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

但此時的穆盟和國大黨尚不是死對頭,兩黨之間是合作關係,他們共同的對手是英國人。

換句話說,兩黨共同追求的是所有印度人的權力和地位。

1917年,瑙羅吉在孟買逝世,聖雄甘地從南非回國繼續領導國大黨。從這時開始,阿里·真納逐漸與國大黨漸行漸遠。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這兩個風格迥異的領袖要是能合作一起,那真是活久見了!

很多人都將兩位領袖的分離理解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因為聖雄甘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印度教徒,而深受英式教育影響的阿里·真納思想更世俗化。

因此,甘地主張通過印度教式的“堅忍、非暴力不合作” 的方式獲得印度自主權,而真納堅持採用憲法鬥爭的方式獲得獨立,當然這和他英國律師的經歷不無關係。

但其實從二人的性格上說,兩位領袖都不是甘居人下的人物,“一山難容二虎”幾乎是必然出現的局面。

終其一生,即便是在國大黨任職期間,阿里·真納對甘地的稱呼都是“甘地先生”而不是“聖雄”

由此可見,他在當時的印度是少數不狂熱跟隨甘地的人士之一,而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曾將甘地作為偶像。

1920年,真納退出國大黨,並警告甘地說:“他的手段(非暴力不合作)不但會造成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分歧,而且會在這兩群人內造成分裂”。

但甘地不為所動,因為他的背後有多達三億的,印度新一代民族主義支持者。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3、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三個階段,對穆盟政策失望,離開印度回英國,繼續從事律師職業。

阿里·真納之所以離開印度,一方面是因為他與甘地不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穆盟的政策也很失望。

雖然1924年,阿里·真納當選“穆盟”主席,但面對印度複雜的宗教紛爭,尤其是西孟加拉地區多次爆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仇殺的局面。

阿里·真納不斷呼籲兩教教眾間的合作,他在向穆斯林的呼籲書中寫道:“難道我們不能埋葬我們的分歧,組成聯合陣線嗎?那樣,印度教的朋友將會更尊重我們,覺得我們更有資格和他們並肩站在一起!”

在成為“穆盟”主席後,他也對黨內同志呼籲:“外國統治印度,並且繼續維持統治,主要因為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不能團結一致,缺乏相互信任。我可以說,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團結之日,就是印度實現自治領責任政府之時。”

但可惜,他所堅持的“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一個民族,應該生活在一個印度”的理念,得不到黨內的支持。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中年的阿里·真納

當時,印度次大陸上瀰漫著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穆盟內部大多數人都主張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不和眾多印度教徒生活在一起。

為此,他和穆盟的另一個重要領袖伊克巴爾多次爆發激烈爭論,並直言不諱的抨擊他:“你這是在分裂印度!”

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阿里·真納是是什葉派穆斯林,在南亞次大陸的教派體系裡屬於少數派,他又是什葉派裡的七伊瑪目派,是少數派什葉派裡的少數派。

但和大多數少數派領袖不同,阿里·真納追求一個完整的印度獨立。這種觀點至少在1932年以前,參加倫敦討論印度問題的圓桌會議上一直如此。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阿里·真納(右坐者)和利雅卡特·阿里·汗(左坐戴眼鏡者)分別被任命為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督和總理,兩人都被認為是現代巴基斯坦的創始人。

4、阿里·真納人生的第四個階段,回到印度為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奔走呼號。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34年底,“穆盟”領導人伊克巴爾病入膏肓,“穆盟”需要一個新的領導核心。

伊克巴爾對追隨者說:“去倫敦請阿里·真納回來,雖然他不同意我的理念,但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實現這一理想的人!”

後來的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理利雅卡特·阿里·汗親自去倫敦邀請阿里·真納並對他說:“人民需要你,只有你才能挽救穆盟,使它獲得新生!”

回到印度的阿里·真納同伊克巴爾進行了多次長談,雖然伊克巴爾反覆勸說,但未見得阿里·真納接受了他的觀點。

可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讓阿里·真納認識到,他心中的“兩教和睦”只是鏡花水月,永遠是個夢想。

1935年,英國國王批准印度政府法,印度有11省開始享有自治權。接著印度進行了大選,國大黨獲得多數選票,但國大黨領導人堅持一黨組織內閣,拒絕與“穆盟”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真納感到必須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

從此之後,阿里·真納從一個堅定的民族和睦主義者,轉變成一個堅定的穆斯林獨立主義者,開始毫不妥協的執行,由伊克巴爾首次提出的“兩個民族”道路。

伊克巴爾的“兩個民族”理論,其實就是巴基斯坦建國訴求的基礎。這個理論認為,“印度斯坦上生活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一個是印度教,一個是穆斯林。”

這兩個民族不能生活在一起,必須要分開。分開的方式是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數的地區,要分出去獨立成為一個或幾個穆斯林國家。

熟悉印度次大陸歷史的朋友會發現,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幾乎就是這個方案的翻版。

而這正是阿里·真納和其領導的“穆盟”奮鬥的結果。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大巴基斯坦”的宣傳海報

既然,“穆盟”不是阿里·真納創建的,“兩個民族”的理論也不是阿里·真納提出的,為什麼所有人都公認他是巴基斯坦的國父呢?

這是因為,當阿里·真納第二次回到印度領導“穆盟”開始奮鬥時,“穆盟”在印度根本不是一個重要的政黨。

在當時,即便是在穆斯林聚居區,“穆盟”獲得的選票都不超過5%,這其實也是國大黨不把“穆盟”當回事兒的原因之一。

廣大生活在印度次大陸的穆斯林,大多數都將選票投給了國大黨。其原因在於,這些底層的穆斯林腦子中並沒有種族區別的概念,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民眾,已經習慣了“印度人”這個身份定位

雖然兩教教徒差別如此之大,並經常爆發血腥的鬥毆,但大多數底層穆斯林,依舊認為自己是一個“印度人”。

如何給這些數量眾多的底層穆斯林進行“身份啟蒙”,讓他們萌生“身份差別化”的概念,是巴基斯坦建國的基礎,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阿里·真納開始全印各地奔走演講,反覆向民眾灌輸,“你們是穆斯林!你們不是印度人!”

同時,面對各種印度教黨派的示好,阿里·真納選擇了“絕不妥協”的態度,要麼100%按照我的條件談,否則就沒有談判。

因為,他心裡很清楚穆斯林是弱勢群體。自從1857年莫臥兒帝國崩潰後,在印度次大陸上的穆斯林,從統治階層變成被統治階層,之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依靠的主要是印度教徒。

如果他在這時候,哪怕流露出一點要退後的跡象,那下面必然是一步一步的不斷後退。

因此,他擺出了一種強硬到極點的“絕不妥協”態度,告訴對手、告訴黨內同志、也告訴所有底層的穆斯林,我爭取的是一塊獨立的,屬於全體穆斯林的生存空間,至於它叫什麼並不重要。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真納在穆盟組織的大會上演講

1940年,“穆盟”在拉合爾召開年會,通過了著名的《拉合爾宣言》。這標誌著謀求建立獨立穆斯林生存空間的訴求,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在《拉合爾宣言》中,穆盟表示要建立一個或幾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他們用的是複數。

這說明一個問題,即便到了這個時候,領導全印穆斯林獨立運動的穆盟依舊不能確定,到底能不能將分居各地的印度穆斯林捏合成一個國家。

造成這一局面的是印度穆斯林之間複雜的教派、地方豪門和部族勢力關係,誰都不知道,在這種亂麻一樣的政治、宗教關係影響下,大家究竟能不能走到一起。

《拉合爾宣言》代表的是穆斯林從印度出走的訴求,至於走出去以後如何,到時候再說。

所以,《拉合爾宣言》是一個統一戰線式的宣言,非常像當年國大黨和穆盟的聯合,共同對付英國人。而這次穆盟換了一個對手,變成了整合印度國內所有穆斯林勢力,一起對付代表印度的國大黨。

當英國最後一任駐印總督路易斯·蒙巴頓,1947年3月22日抵達新德里時。

聖雄甘地和阿里·真納已經水火不容,甘地強烈反對分離思想,提倡實現統一印度,而真納毫不妥協的要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離。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身為英國王室成員的路易斯·蒙巴頓,根本無心促進印巴融合。反正英國人離開已經是種必然,以後的印度斯坦究竟是陽光明媚,還是洪水滔天都和他沒關係了。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說,分裂的印度次大陸對英國未嘗不是件好事。

1947年4月,國大黨和穆盟的最終談判最終破裂,蒙巴頓開始向國大黨施壓。在國大黨同意分治的前提下,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出臺。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阿里·真納和蒙巴頓

蒙巴頓命令毫無經驗的倫敦律師

西里爾·雷德克里夫,在印度斯坦地圖上草率的劃分了兩國邊境,這就是著名的“雷德克里夫線”。

西部的旁遮普地區,被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東邊的孟加拉地區,則被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分屬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

1947年6月3日,蒙巴頓在全印廣播電臺發表講話,宣讀了《蒙巴頓方案》的內容,從此印、巴、分別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雖然草率分割兩國的《蒙巴頓方案》,給兩國新興的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第一次印巴戰爭四個月後即告爆發,但至少阿里·真納的建國夢想實現了,印度次大陸上的廣大穆斯林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

這個名叫“巴基斯坦”的新生兒,是他父親希望的哪個模樣嗎?

提倡“種族區隔”的阿里·真納是一位種族主義者嗎?

命運多舛的巴基斯坦在存在意義上又有哪些悖論呢?

我們下一篇仔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