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生給食制度原來是這樣的

過去學生用餐,是有學校“管理者”“檢食”一說的,這也被稱為“毒見”。但現在基本沒有學校再這樣做了,因為:即使有毒,可毒是有潛伏期的,當場毒發的事情是幾乎不可能有的

日本学生给食制度原来是这样的

午餐(資料圖/圖)

給食的歷史由來

說起日本小學生的給食(供餐)制度,最早要追溯到明治22年(1889年)。

當時,日本山形縣鶴崗町的寺院建立了一所私立忠愛小學校,該校規定學生要在校吃午餐。但有些孩子因家窮帶不起飯盒,於是,學校開始為帶不起飯盒的孩子們提供飯糰、烤魚、鹹菜等,這被視為日本學校給食制度的開始。傳承至今的忠愛小學還為此特立了一塊“給食開始學校”之碑以資紀念。

繼忠愛小學之後,日本各地小學校也都陸陸續續開始為“欠食兒”(帶不起飯盒的兒童)配發午餐,也是從那時起,日本學校給食的星星之火開始漸漸燎往日本列島各地了。

到了1932年(昭和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學校給食臨時施設方法》。雖然這只是一部針對部分學校實施的法規,但這一法規的出臺,正式揭開了日本小學生給食制度化的序幕。

進入1940年代初,因侵略戰爭導致日本國內經濟惡化,因此,小學校給食制度也不得不被迫終止。直到戰後的1945年(昭和20年),接受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盟國開始對缺米少鹽的日本進行食糧援助,藉此,日本才又逐漸恢復了對小學生實施給食制度的計劃。1947年(昭和22年),日本主要都市的300萬兒童就開始享受到了給食制度。在此值得囉嗦一句的是,當時整個日本尚處於饑荒狀態,但政府還是首先展開了對學齡兒童的食糧援助措施。

1954年(昭和29年)6月3日,對於日本的給食制度來說,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天。這一天,隨著日本糧食的逐漸豐足,日本政府正式頒佈了《學校給食法》,這一陽光工程使得全國就學兒童基本實現了給食化。

其實,在普及給食過程中,政府就已經開始逐漸意識到,給食並非僅僅是給學生們提供午餐,在給食的整個流程中,同時也是對孩子們進行“吃飯和營養的教育”之過程。讓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攝入體內的食物並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且對學習、思考和健康保障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營養。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將對自己的將來、人生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因此,隨著《學校給食法》的實施,日本政府也正式把原本定位為“欠食兒童對策”的兒童給食補助政策,改為了作為“教育的一環”之舉措,使得“給食制度”的目的和定位徹底得到了昇華。

各司其職

那麼,《學校給食法》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具體又有哪些規定呢?

《學校給食法》就是指針對義務教育的學校(包括教育法規定的小學校、中學校、中等教育學校前期課程、殘障兒童學校的小學部和中學部)學生出臺的集體供餐法規。而其理念則是通過合理供餐讓學生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促進身體健康,以及通過給食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鍛鍊學生社交與協作能力,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熱愛勞動的品德,並努力做到讓學生理解傳統飲食文化,正確認識食品生產、流通與消費的各種基本知識等等。

圍繞著這些“食育方針”,日本政府做了詳細的分工(這種分工至今還在不斷的完善之中),明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學校以及給食中心(製作學生午餐的專門工廠)的責任。

一般來說,中央政府負責法規的制定和監督實施。如《學校給食法》、《學校給食衛生管理基準》等法律的制定,具體由文部科學省(教育部)牽頭負責。而且,所有關於學生給食的法律法規必須交由國會討論通過,才可正式實施。《學校給食法》第五條明確規定,國家必須努力致力於學校給食的普及和健全發展。

當然,給食費用主要也是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負擔,學生家長只負擔象徵性的一點點(雖然因地區而各異,但以目前水平來看,平均月收30萬日元的家庭負擔的給食費為每月4000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50元)。而且,家庭困難的,即使這一點點的費用也可以申請免除。

除去政府主導,在日本還有“全國學校給食會聯合會”(簡稱“全給聯”,成立於1957年,其前身為“財團法人日本學校給食會”)這樣的全國性民間組織存在,並在所有都道府縣設置分部。其下設的“物質委員會”負責考察、遴選質優價廉的精麥、強化米、牛肉等,提供給學校作為學生的健康給食用食品。還由其下設的“管理委員會”負責全給聯事業的全國協調、運作等。

此外,全給聯還要定期召開給食研修會和關於給食方面的重大課題研究,以解決給食的各種技術性、學術性以及突發性食品安全等問題。全給聯把關全國,而各地則由地方的“學校給食會”具體負責。

以千葉縣為例,縣“學校給食會”主要設施之一就是“衛生管理室”,具體負責檢測各種為學生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指標、衛生情況等。並負責向家長和學校給食中心提供食育情報、千葉地產優質農作物上市時期情報等等。比如,目前雖然才是3月,但4月、5月的給食菜單提案也早已提供給了學校及給食中心等相關單位。其中包括食品的訂貨日期、上市時間、食育推薦、菜單提案等等,可謂是事無鉅細,都有明確說明。

地方政府則由縣市的“教育委員會”全權負責監督各學校的給食衛生管理。具體來說,教育委員會要對所管轄的學校及學校給食製作中心的衛生管理體制、設施、設備、調理作業場所(廚房)等實施巡迴檢查,並不定期做問卷調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改善措施並指導執行。

具體到學校管理者(校長)及“共同調理場長”(給食製作中心負責人),《學校給食法》規定,他們必須要依照《學校給食衛生管理基準》對學校的給食各個環節負全責。學校管理者和共同調理場長必須充分理解自己的職責,在食品的驗收、日常檢查中,如發現異常,不得遲延,必須由管理者親自處理問題食品的回收、退貨以及相關食品菜單的刪除,然後迅速彙報給教育委員會。

為了徹底做好給食衛生的管理工作,校長還要牽頭組織由校長、調理場長、校醫、校藥劑師、校齒科醫生、校營養士、保健主事、養護老師、家長、保健所所長等組成的衛生管理專門體制,以便全方位保障孩子們的健康發育、成長。

學校管理者的下面還設有由營養教諭和營養職員組成的衛生管理責任者,具體負責調理中心的設備衛生、製作衛生、配送衛生及食品的衛生檢查等。

給食工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學校給食調理員”(廚師)了,依據《學校衛生管理基準》,學校給食調理員不僅要自己熟讀、理解並堅守《學校給食調理場的洗淨、消毒衛生規定》,而且還要定期召開調理員學習會,以強化調理場的衛生管理。

此外,針對有些孩子的食物過敏現象,各地方的“學校給食會”還都制定有《學校給食食物過敏對應方法》。該法明確規定,針對某些學生對一些特定食物過敏的現象,這些學生的食物必須是經過特定檢測的,食物盛具也必須是專用的,而且還要貼上專用標籤,以徹底杜絕不測事件發生。

手頭上有一份小學校的“一週獻立(菜單)”,從中也足可看出日本地方政府對孩子們午餐的重視及所做的努力。這份“一週獻立”是這樣的:一週5餐,主食為米飯3餐和麵包2餐。

米飯由兩個炊飯工廠供應,用米按出米季節選擇不同產地的大米。比如1月和12月用大阪產新米,2月至5月使用日光米,6月到11月使用北海道米。米飯的做法也要求豐富多彩,比如有普通白米飯,還要有裙帶菜米飯、香菇米飯等等。

日本学生给食制度原来是这样的

午餐(資料圖/圖)

至於麵包也是選擇由兩家麵包商供應,種類同樣要豐富多彩並注重營養,比如有黑糖麵包、芝麻麵包、葡萄乾麵包、蘋果麵包、黑豆麵包等。牛奶則要求每天早晨從各牛奶工廠直接運到學校,而且必須是經過殺菌處理的鮮奶。

主菜則要求包括煮、蒸、烤、炸各種做法的菜餚和湯汁。而且還要提供當季的特色蔬菜及鄉土料理和世界料理。比如正月要有應時的“雜煮”、“黑豆”料理等;節分要有惠方卷、炒豆等;女兒節男孩節以及畢業時還要有什錦壽司、鹽烤鯛魚等。當然,所有主副食,必須是經過營養師精心搭配的營養配餐。

日本学生给食制度原来是这样的

午餐(資料圖/圖)

親歷一次午餐

借學校舉行的家長教學參觀活動之光,我有幸從頭至尾親眼目睹了一次日本小學校集體午餐的整個流程。

中午,隨著給食(配餐)中心的送餐車到來,整個學校就進入了有條不紊的午餐準備中。具體到班級,先是同學們按四至六人一組,把自己的桌椅湊到一起拼成餐桌,同時,班級的五六位“給食當番”(配餐擔當)同學頭戴白三角巾,身穿白大褂,腰繫白圍裙,分別按分飯、分湯、分牛奶的位置各就各位。

日本学生给食制度原来是这样的

小學午餐當值(資料圖/圖)

接下來,同學們排隊領餐、就坐,然後按日本餐桌習俗,合掌整齊地一聲“我要吃了”(含“領受、感恩之意”)後,開始就餐。當然,班主任老師也和同學們一起吃,並且是吃同樣的飯食。

曾見有介紹日本小學校供餐的文章中有“學生吃飯時間本著‘食不言’的傳統,靜靜的用餐”的記述,其實現在已不是這樣子了,而是用餐期間師生互動,不僅其樂融融,而且還增進了師生感情。

有人曾撰文稱日本小學生用餐,校長必須第一個試食。其實,這是過去的做法了。過去學生用餐,是有學校“管理者”“檢食”一說的,這也被稱為“毒見”。顧名思義,就是學校管理者 ,即校長或教頭(教導主任)在學生用餐前要先嚐嘗飯菜是否有毒。但現在基本已經沒有學校再這樣做了,因為正如日本人自己說的那樣:即使有毒,可毒是有潛伏期的,當場毒發的事情是幾乎不可能有的。而據筆者所知,校長一般是和其它教職員工在辦公室與學生吃法兒一樣拼桌而食的,而且吃的也是同樣的“給食”。

飯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自覺而又有序地收拾、打掃,把教室還原成上課時的樣子。至於有的文章說學生午餐後還順便打掃老師的辦公室之類的,這個真沒有看到,因為校長、老師們的辦公室都有專職清掃員打掃的。

日本学生给食制度原来是这样的

食後整理(資料圖/圖)

日本学生给食制度原来是这样的

拆牛奶盒(資料圖/圖)

順便說幾句,還看到有文章介紹日本小學校供餐情況,稱學校有自己的小農場,蔬菜是由學生自己種的云云。其實,個別位處郊區的學校也許會有點兒自留地,但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大多數學校是不可能有自己的小農場的。

此外,學校還會定期組織孩子們參觀“給食中心”(配餐製作工廠)的餐食製作流程,筆者孩子就參加過多次這種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學校意在結合“食育”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們珍惜糧食、感恩勞作的思想意識。

日本学生给食制度原来是这样的

小學自己做飯體驗(資料圖/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