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心理类畅销书《不要用爱控制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我和朋友正在咖啡馆喝咖啡。

贝蒂和她七岁左右的女儿苏茜走了进来。

她们看着玻璃柜里的各种冰淇淋。

“你要哪种?”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故事中,贝蒂一直在否定女儿判断,忽视她的感受。她还试图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

她仿佛在告诉女儿,你的感觉不重要,我才知道你喜欢什么。

有谁比苏茜更清楚她当时想吃的冰淇淋口味呢?

没有,苏茜自己最清楚。

如果这位妈妈继续要孩子买巧克力味,即使孩子得到了冰淇淋,也不会开心的。

那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假设你正经历下面的情境:

你正准备好好享受餐桌上的美食。

旁边有一个人,一直盯着你吃饭,还时不时指导你,“吃快点,吃多点青菜!”

看你吃的太慢,他还会拿起勺子喂你,还拿出抹布,帮你擦嘴擦手,批评你“弄得到处都是!脏!”

当你吃饱时,他看到碗里还剩食物,对你说“ 没吃完,再吃一口!”

你会感觉怎样?——估计是很反感,很抗拒吧,你会感觉很不受尊重。

但很多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喂养的。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美国有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出现厌食、挑食、饮食紊乱症的孩子,80%都源于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对孩子进食控制过多。

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如果父母时不时来点催促、强迫、控制,食物里全是难受的味道,孩子怎么可能爱上吃饭呢?

跟朋友恒仔一起吃饭时,听他讲过“不吃芹菜”的故事。

小时候,他对芹菜的味道很抗拒。每次都会把饭菜里的芹菜挑走。

“芹菜营养很好,多吃芹菜身体好”,妈妈劝说道。

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还是不吃。

妈妈在多次劝说无果之后,使出杀手锏。

“芹菜没有吃完,不能吃别的东西。”

吃饭开始变成一件极其漫长而痛苦的事。

那段时间,妈妈还天天买芹菜,要他天天吃。

“我现在一看到芹菜就很反感!”他忿忿不平。

在他的记忆里,芹菜的味道里夹杂着妈妈的压迫,混合着不被尊重的痛苦。他想抗争却苦于力量弱小,想拒绝却被父母冷冰冰击回。

妈妈每一次逼着他吃芹菜,就在重复他的痛苦体验。

这份痛苦和芹菜联系到一起,融入到他的潜意识。

逐渐地,条件反射形成。他一看到芹菜,就会勾起痛苦的感受。

这份痛苦,是对妈妈逼迫行为的控诉,一直延续到现在。

芹菜于你是美味,于我却像毒药。

父母可以把爱给予孩子,但不能强迫孩子跟父母一样,喜欢相同的东西。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受。

孩子是他自己。孩子是最清楚自己感受的人。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问,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荒唐,难道这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任他为之吗?

其实,只要孩子的想法不危害生命健康,我们不妨和他一起尝试一下。

Dr. 魏因担任《最强大脑》科学评审被大家熟知。他分享过大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时的一个故事。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女儿非要穿着纱裙去上学。

大冷天穿纱裙,万一生病了怎么办?

但是他很尊重孩子的感受,反而问她:“宝宝为什么想穿纱裙呀?”

女儿说她想当公主。

“可是现在非常冷,如果穿纱裙,你会着凉的,怎么办?”他把自己的担心告诉孩子。

“可以再穿一些衣服,就不冷了。”

于是,小女孩就在毛衣毛裤外面,再套上纱裙,穿成一个美丽又保暖的公主,开开心心地去上学。

就这样,爸爸和孩子一起把“冬天穿纱裙”这个荒唐事给实现了。

Dr. 魏说,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允许他表达喜好,自己做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这种精神动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宝贵。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如果一直尊重孩子的感受,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

星妈霍思燕在对儿子嗯哼的教育上,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霍思燕很尊重儿子的感受。她的育儿观是:从不强迫孩子。

某次综艺节目中,霍思燕想引导儿子把平时不常玩的玩具,捐给更需要的小朋友。可是嗯哼不愿意。

她尝试耐心开导嗯哼,结果儿子不高兴了。

于是霍思燕就放弃了。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小孩子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他成长还不到这个阶段的话,我就可以选择放弃,慢慢来。他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养成。”

之后,嗯哼自己来找妈妈解释,他不想做的事不能一直逼着,他自己决定要不要去捐玩具。

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这么小的孩子,他完全懂得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并且能自信地提出自己决定玩具的去留。

最后,嗯哼把玩具带去漂流现场,自己当起小老板出售,并把得到的钱投入捐款箱,救助需要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对概念:真自我、假自我。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

真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他自己的感觉转。

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尊重他的感受,他就会知道自己的感觉很重要,开始围绕自己的感觉转,形成真自我。

嗯哼就是一个围绕自己的感觉去行动的孩子。

拥有真自我的嗯哼,既真实又善良,更自信也更快乐。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霍思燕:身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纪伯伦说,孩子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却并不属于你们。父母是弓,孩子是被射出的箭。

孩子是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的。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就会一次次告诉孩子,你的感觉很重要,你很好。

这份对孩子感觉的珍视,是孩子从父母这里得到的肯定和支持,滋养了孩子心灵,让他成长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这份对自己感觉的珍视,就像我们用心拉出的弓力,将带着孩子飞得更稳,飞得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