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賑災往粥裡丟沙子,文武百官罵聲一片,災民卻為何感恩戴德?

腎掉打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是虛構的!虛構的!虛構的!

近些年來,清宮戲十分火爆,儘管電視劇允許虛構,但有些虛構太過誇張,完全是瞎編,比如《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為了拍出喜劇效果,和珅每次都被劉墉、紀曉嵐怒懟,實際上這在歷史上絕不可能發生。

當然,和珅也有被美化的一面。

電視劇中,地方發生災荒,朝廷組織發放粥米,救濟饑民,和珅就在現場。

排隊領取救濟粥的饑民很多,可僧多粥少,工作人員為了讓所有饑民都有飯吃,只好給每個饑民少打一些粥吃,饑民吃不飽,對朝廷十分不滿。

實際上,這些饑民有很多“假饑民”,他們只是來“混飯”吃的。

別的官員都沒發現這個問題,可和珅火眼金睛,他看到有些“饑民”眼睛肌肉飽滿,炯炯有神,根本就不是饑民,就下令把這些“冒牌貨”趕出去。

可下屬犯起了難:我們咋知道哪些人是真的,哪些人是假的?

和珅何許人也?精得很,他隨手抓起一把沙子,當眾把沙子扔進了粥裡。

這個舉動立刻引來一片譁然,一傳十,十傳百,文武百官和百姓饑民都知道了。

文武百官一頓臭罵:和珅自己貪汙罷了,為何給粥裡摻沙子,這不害人嗎?!

饑民也對和珅很不滿,特別是那些“假饑民”聽說粥裡有沙子,這便宜不值得沾了,心裡把和珅臭罵一番,捧著碗悻悻而歸。

那些“真饑民”呢?

當然也對和珅不滿,臭罵一頓。

可他們發現,即便粥的有沙子,自己也沒得選擇,如果不吃,就要餓肚子。

接下來,他們又發現,雖然粥裡有沙子,但排隊領粥的人少了很多,每個人領的粥比原來多了,他們能吃頓飽飯了——至少比之前吃得飽。

這個時候,他們才領會和珅的良苦用心,於是對和珅感恩戴德。

針對和珅的做法,還有一種解讀說,和珅向粥裡摻沙子是為了讓災民吃的慢一點(粥裡有沙子就容易硌到牙,只能慢點吃),因為處於飢餓狀態的人吃太快對胃不好!

這麼一看,和珅不光是聰明,還是關心饑民腸胃健康的好官,令人大跌眼鏡。

這個橋段主要是為了體現和珅的狡猾、精明、奸詐,卻被有些人解讀為“壞人也能做好事”,但歷史上真正的和珅眼睛朝上,只關心乾隆皇帝一個人,壓根沒功夫去考察賑災現場,更不可能親自解決“假饑民混飯吃”問題。所以,這種不靠譜的故事大家只能當段子去看,萬萬不可當真。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和珅賑災往粥裡丟沙子,災民為何感恩戴德?我認為災民沒有感恩戴德,而是殺他的心都有!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確實有賑災官員往粥裡摻泥土,後來還摻樹皮,當時吃死了很多人。

和珅賑災的故事出現在電視劇裡,他把朝廷的賑災糧換成米糠,為了能夠求助更多的災民;在賑災現場,和珅又往粥裡丟沙子,就是為了排除混水摸魚的人來領粥,讓真正的災民受益。

這樣的理由似乎很完美,但參考清朝的賑災制度後,和珅的行為荒唐又無恥。

清朝在賑災方面有非常詳細的方案:

首先是報災

當有災情發生的時候,受災地區的官員必須要向朝廷進行報災,把受災情況如實反應。像嘉慶期間的《大清會典》就有規定:“凡地方有災者,必速以聞”。而且對於報災時間也做了規定,比如夏天的災情必須要在農曆六月之前要上報,秋天的災情要在農曆九月之前上報。

其次是勘災

地方官員上報災情後,朝廷指定官史進行災情的勘察,核實情況後對受災等級進行評估,然後制訂出相對應的賑災方案。

最後是審戶和發賑

勘察完災情後就開始賑災,但賑災前必須要審戶,把受災群眾分等級,一般分為極貧和次貧兩個等級。對災民的賑濟方式有平糶、發糧、貸糧等。

  • 平糶就是官府將糧食以超低價格賣百姓,既能達到救災的效果,又可以防止糧商哄抬糧價;

  • 發糧就是直接把糧食無償的發給災民,一般發放對象是極貧戶。發糧食也分兩種,一種是發原糧,另一種就是發成品糧,也就是開粥廠賑粥。一般去粥廠喝粥的災民都是遷徙災民居多,因為他們不具備煮食的條件,只能在粥廠吃成品糧,去粥廠的本地居民相對比較少。
  • 貸糧就是官府把糧食貸給百姓,等以後有收成了再還回來。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清朝粥廠賑粥的對象是極貧戶,官府既然對災民劃分了等級,賑粥的時候肯定也會把關,沒有達到等級的人是很難混水摸魚的。而且粥廠煮出來的粥質量難以保障,比如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廣東受到颱風災害,當時在廣州就有設粥廠賑粥。

當時廣州的粥廠開始還是用米來煮粥,後來開始摻白泥進去,最後摻樹皮。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當時清朝對粥廠有要求,煮出來的粥必須要能立住筷子。“筷子浮起,人頭落地”就是對粥廠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摻白泥、樹皮既為了省米,也為了能達到立筷子的標準。但這些東西不是糧食,不但沒營養,而且難消化。在當時的賑粥場,雖然每天都在賑粥,但每天仍然有很多災民死去。《清詩鐸》中有一篇《官粥謠》記載了當時的慘狀:“嚼泥齧皮緩一死,今日趁粥明日鬼”。

清朝的賑災制度已經非常詳細,但往往很難落實到基層,在執行過程中經過層層剝削,到百姓手中也就所剩無幾。電視劇中的和珅沒有在根源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為自己的小聰明洋洋得意,這種“揚湯止沸”的做法百姓又怎麼可能感恩戴德呢?


水煮汗青


乾隆年間,由於黃河發大水,導致黃淮兩岸顆粒無收,幾十萬百姓嗷嗷待哺,稍有不慎,就會激起災民的民變,為了賑災,乾隆派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和珅前往施粥,賑濟災民。

可和珅到了當地後,他發現了一個問題,朝廷撥付的賑濟糧根本滿足不了那麼多百姓的日常需求,眼看慢慢見底的糧倉,可讓和珅犯了愁。畢竟是關乎大清統治根基的事情,這一方面,和珅還是深知其中厲害的,絲毫不敢懈怠。

有一次,和珅前往粥棚觀看施粥過程,他就發現有些人雖然衣衫襤褸,但臉上並無菜色,反而是紅光滿面。和珅雖然長時間在中樞,但他對人的基本特徵還是比較清楚的,很明顯有一幫人壓根就不是災民,只不過是來蹭“公家”的飯。

可這麼多的人,並不能僅僅憑藉面相就輕易的排除他災民的身份。回去以後,和珅苦思冥想,眼看天就亮了,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這一辦法實行後,當地官員一片罵聲,而災民卻拍手稱讚,感恩戴德,這是為何?

原來和珅命令手下在粥裡抓上一把沙子,而當地的官員就以為肯定是和珅貪汙了賑濟款,以次充好,就連這種國難財他都不放過,簡直是黑了心肝,壞了良心。

而自從粥裡抓上沙子後,排隊等粥的人明顯變少了。原來,一幫想“佔便宜”的人並不是食不果腹,面對咯牙的粥,他們很難下嚥。而真正的災民,他們可管不了這麼多,只要能吃飽肚子,哪裡還管可不可口呢?

還有一個原因,想必大家都看過《闖關東》,朱傳文在北上逃荒尋找父母的時候,路過一位大娘家裡討水喝,就當他剛要喝下去的時候,大娘往水中抓了一把麥麩,朱傳文剛開始很不理解,後來在鮮兒的解釋下,他才明白了大娘的一片苦心,大娘是怕他喝的太快而損傷了胃。


當然,和珅的這一做法和上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下,真正的災民有了飯吃,而剔除了渾水摸魚之人,災民們自然感恩戴德。

不過,我還是說一點,這都是野史和電視劇中的劇情,畢竟我們的和寶寶既狡猾又可愛,許多壞事都安在了他的身上,許多奇聞異事也是藉著和寶寶的知名度而強行他為。

真實的和珅其實並沒有幹過這種事,最起碼正史上沒有記載,我們的和大人一心鋪在伺候乾隆爺的事情上,哪裡會有閒工夫管這些事呢?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有些人,看著像好人,但不見得就是好人;有些人,看著是壞人,實際上卻做著好事。

和珅,是老百姓眼中的奸臣,是乾隆身邊的紅人。曾經,和珅往賑災粥裡丟沙子,引起罵聲一片,有官員,也有老百姓。但,奇怪的是,有些窮人和災民卻說和珅是好官。

明明做了“壞事”,卻被災民點贊,這到底是為什麼?

原因只有一個:災民受益了,混水摸魚的被杜絕了。



和珅到災區賑災,看到施粥時,人山人海。有些人灰頭土臉,一臉菜色,而有一些人皮膚紅潤,眼睛有神。

看到這裡,和珅一把沙子撒到了鍋裡,同時命令身邊人往其它鍋裡繼續撒些沙子。

這一舉動,當時就惹翻了不少人,全場一片譁然,不少人罵罵咧咧地走了,而還有很多人,繼續排隊,看樣子是要繼續吃那摻了沙子的粥飯。



這些人是沒骨氣嗎?粥裡摻了沙子,為何還要吃?

事情的真相是,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的災民,哪怕粥的質量差一點,為了活命,還是願意吃摻了沙子的粥。

跑掉的都是混水摸魚的,粥質量差了,吃不下去,因為這些人還有活命的糧食或者辦法,所以只能離開。



混水摸魚的少吃兩頓,災民們就可以多吃兩頓,餓死的人就會少幾個。於是,就出現了:官員罵和珅,很多普通百姓也罵和珅,而受益的災民卻在為和珅歌功頌德。


藍風破曉


災民壓根不會感恩戴德,反而會以平生學到最髒的話,以真誠而又熱烈的態度問候摻沙子官員的祖宗十八代。



受電視劇影響,網上很多人看到和珅在賑災的時候,將米穀換成了麩[fu]糠,覺得和珅聰明。後來又有一個故事流傳,和珅在賑災的米粥中摻入沙子以甄別災民,目的就是防止假災民冒領賑災糧,這個故事還有人用保障性住房不配獨立衛生間的理論來支持和珅。

現在,這個故事又來了下文,和珅在米粥中摻入沙子之後,文武百官罵聲一片,災民卻感恩戴德。然而事實上,災民不僅不會感恩戴德,反而會破口大罵,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做法就是要殺死這些受災的百姓。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也知道和珅處理災民的情況,越關也就不多說了。直接給大家說一下清朝的賑災步驟,以及各步驟的具體實行做法。大家看看這些災民到底會不會對摻沙子的官員感恩戴德。

清朝時期,如果發生自然災害,清政府應對的方法大致分為四步;

第一步報災;地方官吏把災情迅速上報給上級,之後逐級上報到朝廷。

第二步勘災;地方官員勘察受災情況,同時上級也會派出專門的官員核實。受災五分以上為成災,也就是說當地損失超過了一半以上才算受災地區。

第三步審戶;針對成災地區,核實災民受災情況,將災民分等級。大致分為極貧困戶、次貧困戶、稍貧困戶,當然,這些工作都是由官府派出的胥吏核實、審查以及劃分。

第四步發賑;確定了災民之後,朝廷會根據不同的災民採取不同的辦法。明朝時期,針對災民有三種解決方案,極貧民賑米,次貧民賑錢,稍貧民賑貸。這也就是說只有窮到一定極限的人,朝廷才會給予米穀。清朝當然也繼承了這個原則,針對不同的災民採取不同的做法。



發賑時的劃分情況

一輪的篩選下來,朝廷已經非常清楚受災人員的情況,所以會根據受災人員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救災方法。

稍貧民;大致的方法有緩徵[暫停徵收賦稅]、蠲[juan]賦[免除賦稅和勞役]、減糶[tiao]或者平糶[平價賣米或者低於市場價賣米]。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情況是朝廷賒欠給受災人員米穀或者錢財,等到來年或者幾年後再徵收回來。

次貧民;次貧民基本上就屬於家徒四壁,但還鍋碗瓢盆的情況。因此朝廷針對他們的原則是發放錢糧,當然,這些錢糧也不用歸還。



極貧民;受災之後,窮到一定境界了,家裡連四面牆都沒有。比如地震了,或者遇到海嘯了等等,家都沒了,鍋碗瓢盆基本上也就沒了。這種情況,朝廷就需要給他們煮賑了,就是開設粥廠煮粥,然後發放給災民。

當然這些災民雖然屬於極貧,但也有一部分青壯年,這一部分有勞動力的人還需要工賑。工賑就是為朝廷做工,比如興修水利工程,或者修橋鋪路等等,朝廷會給予一定的錢糧,前面提到的次貧民中的勞動力也需要工賑。



粥賑的場景

這裡需要說一下,當朝廷劃分好災民的等級後,他們會領到賑票,如果領不到賑票的話,是不算災民的。而且賑票是分兩聯的,一聯給災民,另一聯就在官府,以備將來核查。

粥賑時,能夠進入粥廠的大部分已經是老弱病殘,清朝時有一首《打粥婦》描述了前來粥廠領粥的婦女;

長椿寺前打粥婦,兒生六月娘十九。官家施粥但計口,有口不論年長幼。兒食娘乳孃食粥,一日兩盂免枵腹。朝風餐,夕露宿。兒在雙,兒亡獨,兒病斷乳孃淚續。兒且勿死,為娘今日趁一粥,掩懷拭淚不敢哭。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19歲的少婦,帶著奄奄一息,僅6個月的兒子前來粥廠打粥時,但每天只能領到兩碗粥,風餐露宿,過得相當慘。



既然都這麼慘了,那麼還有沒有朝廷官員貪汙,或者摻沙子的情況?對不起,一些貪官汙吏照貪不誤。清朝入關初期,順治年間就有貪官汙吏在米粥中多放水,少放米的情況。據說到了雍正時期有了“浮筷落人頭”的規定,所以得到了改善。

但乾隆時期就出現了新的手段,那就是在米飯中摻白泥,或者放樹皮。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廣東地區發生颱風災害,導致了很多人成為極貧民,因此開設了很多粥廠,粥廠胥吏貪汙,並且在米粥中放入了大量白泥樹皮充數,導致了很多人慘死。




綜合來說,清朝政府賑災時,已經做好了詳細的調查工作,每個地區都有專門的胥吏負責,真正的災民只有可能會漏掉,根本不可能統計多。再往鍋裡摻沙子,那就是讓災民死,逼他們造反,所以災民根本不可能會對這種行為感恩戴德。


我是越關


飯裡有沙粒,,吃飯慢,,沙粒硌牙,,吃飯慢,,一直在吃,,有飽腹感,,如果飯裡沒有沙粒,,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有餓感,,跟沒吃一樣,,好比飲茶,,喝茶,,品,,慢慢的,,也能解渴,,和珅是富貴人,,沒吃過苦,,窮人有句話,,燒飯多添一碗水,,三年省個大牯牛,,細水長流,,是民俗,,🌺🌺以窮制窮,,和珅採納窮謀士的建議,,粥裡放把沙,,可以賑災時間長一點,,熬過青黃不接的日子,,可以節省賑災糧,,一舉兩得,,國庫,,災民,,雙贏,,畢竟,,錢糧省下來還另有用途,,🌺🌺高玉寶的半夜雞叫的翻版,,屢見不鮮,,壞,,壞,,壞,,貪,,貪,,貪,,🌺🌺


湖水漣漪8


紀曉嵐或者說文武百官,他們看到的是表面現象,而和珅看到的卻是背後的邏輯關係。

如果賑災糧乾乾淨淨,和普通糧食沒什麼區別,以當時的官制,很大可能會出現層層截流的情況,最後真正到災民手裡、吃進災民肚子裡的,恐怕就沒多少了。

更可怕的是,因此餓死的災民,估計沒有人會願意替他們說話。

而往賑災糧裡摻雜沙子,看上去品質下降了,不過原本想截流的那些官員,因為考慮到賑災糧的口感以及挑沙子的難度,也就會選擇放棄。

所以這樣才能讓糧食進入真正災民的嘴裡,有沙子,口感雖然不好,但總比餓死強吧?

現在也有很類似的現象。

比如前些年推廣經濟適用房,有經濟學家就提出,經濟適用房不應該設有獨立衛生間,而應該是採用公共衛生間。

消息一出,輿論一片譁然,各種罵聲都有,覺得這位經濟學家不把窮人當人看。

可幾年後再看,時不時就爆出經濟適用房的房主開豪車,甚至靠出租經濟適用房來賺錢,這背後的邏輯都是差不多的。

好的制度不一定會使壞人變好,但壞的制度一定會使好人變壞。

像影視劇中紀曉嵐這類正義感爆棚,滿口都是仁義道德,處處說要為百姓著想,可如果不考慮很多“看不見的因素”,無非就是空談。


金兔歷史


求你了,別再把這種電視劇裡拍出的智障橋段拿來傳播了行嗎?

首先,你要知道,和珅往粥裡摻沙子,把大米換成麩糠這些事,都是假的!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不是來源於電視劇,就是民間段子,沒有任何史料可尋。

其次,即便是電視劇中演繹的“米換麩糠,粥摻沙子”其看似合理的背後也是一種混賬強盜邏輯。即“對於貪腐,咱應該忍著。”

和珅說國庫裡已經沒錢了,所以才把救災糧想辦法最大化利用。然而實際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賑災方面向來是不遺餘力



乾隆朝每次的賑災糧,數量之豐足以應付多半人冒領糧食,完全有餘,理論上是完全夠的。可是這些糧食實際中發放到底層,卻缺額嚴重,造成大量虧空,這其中糧食去哪了?

粥裡面摻上沙子,粥就省下了,省下的糧食去哪了?

大米換麩糠,粥裡摻沙子,本質上都是為了給官吏貪腐大開方便之門,至於災民的死活並不在他們考慮之內。

可笑的是悟空問答裡大部分想必是沒有機會貪腐的,卻一心一意為貪腐洗地。這種精神,真是感天動地。


扣毛


這其實是沒辦法,在乾隆末期,由於官員貪汙腐敗,國庫錢不多,在一些制度上不完善,在加上大貪官和珅把持朝政,愛錢如命,所以在花錢上面,和珅就在達官貴人,皇上身上花的錢很多,這樣既討好了皇上,又保證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也培養了很多自己的勢力,其實在和珅當政,乾隆末期的時候,他就已經在為自己謀劃後路了,畢竟乾隆喜歡自己,後面的皇帝就非得喜歡他,所以這個時候,趁著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時候多撈點,多巴結著點,這樣以後就好辦了,可是國家沒有一帆風順,肯定會有大災小難,可是國庫的錢很多都他自己要不貪了,要不就是給皇帝用了,要不就是發下去拉攏地方官了,每年因為賑災,地方官都會狠狠的撈一筆,所以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個時候,貪腐已經成了大清的病根,可是乾隆呢,特別喜歡和珅,又把大權給他,所以這些事自然就落到和珅手裡,和珅呢,又不能不辦,乾隆要的是結果,如果辦不好,乾隆不高興,自己就會可能失寵,或者責怪自己,萬一乾隆這個時候親自去抓,萬一事情敗露了,那就前功盡棄了,所以他就得抓緊辦,好好的辦,可是賑災要錢那,內務府的錢不能動,那都是皇上自己花的,如果動力,讓乾隆知道就不好了,戶部呢,錢又不多,再加上災比較大,如果災民鬧起事來就更不好了,所以這個時候和珅就想到一個辦法,往粥裡摻沙子,因為災民現在餓的都開始啃樹皮了,有的吃人,有的就餓死了,所以對於摻了沙子的粥,不但可以保命,而且可以節約糧食和錢,就這樣,和珅就用這個辦法,救了很多人,可是百姓們在那種時候認為保住命就可以了,管他貪汙不貪汙,也不會去挑三揀四,認為這個東西不能吃,就去告,或者抵抗,看到這個東西救了家人,親戚,老婆,孩子,所以心裡只能去感激,不會去想其他的,這樣看來,和珅是非常聰明的,他知道百姓現在需要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百姓吃了摻沙子的粥還要感謝和珅了。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感謝悟空這個平臺,讓我們可以互相答疑解惑。

和珅是清朝時最大的貪官,極受乾隆寵幸,同時和珅也是一個能臣,乾隆交給和珅許多重要的官職。對於題主所問的和珅往賑災的粥裡丟沙子這事兒我沒聽說過,但和珅這樣做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好處。

首先,如果一個人餓了好幾天,看到食物後肯定會狼吞虎嚥,但這樣做肯定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弄不好會吃死人(這種事在大災時經常發生)。而往裡面丟沙子,百姓吃得時候就會注意點,吃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慢下來了。

其次,古時候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溫飽還沒有完全解決,就有一些人可能會蹭賑災粥,災民還養不過來,哪有糧食再去喂這些人。往裡面丟沙子,這些人看到後就不會再來冒領粥了,而災民也不會因為有沙子,而不去喝粥。

和珅在歷史中雖然揹負著罵名,但他的能力不能否認。

我是小七,一個熱愛歷史的小同志,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讓我們一起談古今,論風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