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胡問鳴 中船重工軍民資本融合

封面|胡問鳴 中船重工軍民資本融合

新年伊始,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軍工概念為主線的題材引領了A股的第一波行情。市場分析認為,軍工、混改概念亦是貫穿整個2017年的投資主線,原因是改革的政策面日趨明朗。

據新華社報道,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

2016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會議召開,會議明確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大型央企的兼併、重組呈現加速態勢,在過去的一年中,先後有5對10家企業進行了合併重組,涉及紡織、農業、鋼鐵、建材、裝備製造等行業。

在軍工+混改的“雙風口”背景下,通過資本化手段進行軍民融合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些大型央企已經開始突破原有的發展模式。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重工)董事長鬍問鳴在接受《英才》記者採訪時再次強調中船重工的“十三五”時期資產證券化目標:資產證券化率由40%提升至70%,同時打造10大產業板塊上市公司平臺。

胡問鳴對《英才》記者稱,“軍民融合”應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思想上的融合,二是資本層面的融合,第三才是產品層面的融合。而資本上的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為軍工企業的改革指明瞭方向——民營資本不僅可以直接生產軍用產品,更可從公司股權層面投資軍工企業實現“混合”。至於混合的方式,胡問鳴認為“通過股票市場持有”最為公開、公平、安全、合理。

同時,隨著中國國力逐漸增強,我國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將逐步實現從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建設遠海戰略型海軍對我國海軍裝備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

中船重工作為集研發、設計、製造一體的海軍裝備和船舶修造企業,涵蓋海軍艦船規劃、設計、總裝建造與動力、電子、武器裝備等各配套系統,資本市場完善的監管體系能夠使各類資產在充分合規的前提下推進“混改”,利用資本推動海軍裝備的建設和發展也是全球各國軍工企業的成熟模式。

然而,反觀民船領域,眼下全球市場情況並不樂觀。全球民船領域產能嚴重過剩,造船行業通過整合來去產能亦是大勢所趨。去年以來,關於“兩船合併”的預期不斷升溫,中船重工的資本化路徑也將給國有企業如何通過資本市場、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整合帶來借鑑意義。

“對於軍工央企來說,實現混合所有制的最好方式就是資產證券化。”胡問鳴向《英才》記者判斷稱。

無論從軍工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海軍裝備的研發與建造,還是造船產能的整合,資本化對於中船重工來說猶如一臺“透平”(turbine,渦輪機)——後者是將流體中蘊含的能量轉換為機械能,而資本化則是將資本市場的力量轉換為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軍民融合發展的力量。

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資本融合,會給中國資本市場、乃至國際大舞臺,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

●●● 誰是下一個千億級平臺

截至發稿前,中船重工控股的5家上市公司中,中國重工(601989.SH)作為軍工第一概念股,市值高達1405億元,中國動力(600482.SH)542.8億元,中電廣通(600764.SH)99.18億元,久之洋(300516.SZ)102億元,華舟應急(300527.SZ)106億元。中國動力距離千億市值,仍有近460億元的差距。

而在胡問鳴看來,雖然目前市值並未完全達到預期,但中國動力成為千億市值公司也“指日可待”。

一方面,作為真正的軍工資產(軍品收入佔2015年總收入超過30%)中國動力重組停牌之際正遭遇了2015年的股災,復牌後卻沒有“補跌”、股價不降反升已經能夠說明其在資本市場中的“稀缺性”,而2016年大盤的“緩跌”,中國動力的動態市盈率卻僅為60倍左右,而其他軍工上市公司即便沒有軍品類資產但市盈率卻遠高於此。業內專業分析師由此判斷,中國動力的股價被“嚴重低估”。

2016年中國動力的每股收益處於穩定增長的通道中: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披露公司每股收益僅為0.09元,年中報告上升至0.36元,到2016年第三季度繼續上升至0.55元。2016年前三季度收入為136.7億元,同增23.1%,淨利潤6.62億元,同比增長30.64%,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雖然年報尚未公佈,分析人士根據中國動力定增重組時的公開市場承諾預測,中國動力2016年的淨利潤應不低於10億元。

“千億市值”的信心還來自中國動力的資產質量。

在2015年的股災期間,胡問鳴就斷言,穩定股市的關鍵在於上市公司的品質。“有些企業手裡一把上市公司,對股票市場負責的股東要有能力穩定股價、維護市值,穩定股價的根本在於上市公司的品質要好。”胡問鳴說,“一是產品研發能力要強;二是創新成果向產品轉換的能力要強,能在帶動潛在市場中獲得發展。”

中國動力在2015年整合完畢、集團注入相關資產後,由原有的一項化學動力擴展為7大動力(化學動力、柴油機動力、燃氣動力、蒸汽動力、熱氣機動力、全電動力、海洋核動力),無論是在全球上市公司還是軍工企業中都絕無僅有。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動力在國內首次將科研院所的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涉及中船重工所屬院所包括703、704、711、712、719所,這在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歷史上可謂首次。

從收入角度來看。7大動力中,化學動力仍佔比最高。2015年報顯示,中國動力營業收入178億元,其中化學動力佔比44%,柴油機動力12%,燃氣/蒸汽動力10%,熱氣機動力4%,全電動力4%,海洋核動力2%。另外,船用輔機、海洋服務平臺、港機等收入佔比22%。

除目前集團已經注入的7大動力板塊外,未來還將有相關動力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也為中國動力市值帶來了想象空間。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重組時承諾的待注入資產包括船用低速、中速柴油機、螺桿壓縮機、集團下屬公司龍江廣瀚的燃機業務以及濰坊天澤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鉛酸蓄電池業務。未注入的原因主要在建未形成產能或效益尚未達到注入標準。另據《英才》記者瞭解,中船重工還持有無錫廣瀚燃機葉片公司約35%的股權,與龍江廣瀚是上下游關係。

此外,中船重工副總經理、中國動力董事長何紀武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還可能將“電磁動力”——包括航空母艦上的電磁彈射以及未來電磁炮等火器系統——注入中國動力,形成囊括“八大動力”的上市公司。

但何紀武也表示,目前除整合中國動力之外的資產(包括注入上市公司、收購等)外,更具挑戰的是在中國動力內部存在同業競爭關係的資產整合問題。中船重工集團動力平臺搭建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將是平臺內部資產的整合期。

當然,中國動力的股權激勵計劃成功獲批也為其市值的增長平添了砝碼。此次計劃共涉及860人,授予股票期權,行權價格為32.40元——即滿足行權條件後,激勵對象獲授的每份股票期權可以32.40元的價格購買一股公司股票。截至發稿前,中國動力的股價為31.20元。

●●● 大手筆現金收購

如果單從市值規模來看,中船重工11月以35.9億元現金收購的上市公司中電廣通53.47%的股權,成為其實際控制人。中電廣通市值與之前上市的久之洋、華舟應急相近,均在100億元左右。但從未來的發展空間看,電子板塊市值的增幅可能遠高於後兩者,業內專業分析師判斷潛在增長空間或達10倍。

“中電廣通買回來就是要做中船重工的電子信息產業資本、運營平臺,”胡問鳴告訴《英才》記者,電子也是中船重工10大板塊中利潤率最高的板塊,“這個平臺有11個研究所、若干個專業化企業。”

收購中電廣通也印證了中船重工集團在推進軍工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另一路徑——借殼上市。胡問鳴在採訪中透露,包括冀凱股份在內,中船重工實際上在尋覓合適的“殼資源”過程中接觸了多家潛在交易對手。“我們現在資產部很累,很吃緊。”

最終在“兄弟企業”中國電子信息集團公司手裡覓得中電廣通,有分析認為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央企之間最終實際控制人均為國資委,且收購為全現金形式,提高了審批效率。另一方面,隨著國資改革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的轉變,國資監管部門對於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資源分配也正在日趨合理。

中船重工副總會計師、資產部主任張英岱告訴《英才》記者,未來中船重工資產上市包括IPO、借殼、併購重組等多種方式,他特別提到了央企之間上市公司殼資源分配的思考。

“按照三中全會的要求,未來國資委監管以管資本為主,”張英岱說,“對於上市公司過多的產業集團,可能上市的資產、資源與這些平臺並不對應,如果按照管資本的思路,完全可以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式(對上市公司資源)做一些調配。”他還表示國資委給予了中船重工重組很大的支持、幫助乃至是“指點”。

從後續資產方面來看,中船重工的電子板塊是一套完整的配套體系。此外,相比於航空、地面電子,中船重工電子板塊的特別之處還包括水下電子。“水下的通訊、水下的探測、水下的防護、水下的信息對抗這些東西現在是社會上知之甚少的一個領域。我們是研究這個領域的主要力量。中船重工電子信息技術的特點是涉及海、陸、空、天、潛(水下)的信息探測與對抗,我們統稱為‘海洋信息電子與對抗’。”胡問鳴說。

從軍艦的造價來看,相關報告統計稱,艦船動力系統佔總造價比約為10%-15%,電子、指控系統的佔比高達25%。

國防信息化程度提高也將利好電子板塊。2015 年,國防裝備總支出約 2927億元,同比增長 13%,其中國防信息化開支約 878 億元,同比增長17%。同樣,海洋信息化與打贏來自海上方向的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作戰要求必將利好海洋信息電子與對抗。

此前,張英岱曾在採訪中也特別提到海洋電子的成長空間:“從海洋強國的角度說,無論從海上經濟利益來講還是從海上的國防需求來講,未來海洋電子業務會有大幅度的增長。”

“根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國防信息化開支將增長到2513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1.6%。11.6%是考慮多個軍兵種,而海軍這塊是國家現在重點要發展的一個戰略性軍種,我們預測它可能會比一般的都要高一些,希望達到15%—20%的樣子。”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電子信息部主任、中電廣通董事長範國平告訴《英才》記者。

目前,中船重工置入中電廣通的資產主要包括長城電子、賽思科兩家公司,長城電子是我國海軍軍用通信聲納等裝備的核心供應商,2017-2019年承諾淨利潤分別為6160萬元、7488萬元、8628萬元,複合增速達29%。

而據範國平介紹,中船重工電子板塊共有11家研究所,全部做電子的9家,還有兩家研究所部分涉及電子業務。此外工廠還有6-7家,長城電子僅為其中的一家。因此,有券商分析認為,若將全部電子資產注入中電廣通,未來該板塊的年淨利潤將達到18億-20億元。

“主要的電子研究所裝入上市公司後,(淨利潤)有18億-20億,經濟總規模(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範國平說。但同時他也強調,目前資產整合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包括內部的改革、管理創新與資產重組,為的是便於通過上市審批等。

而對於中電廣通未來的市值,無論是集團還是上市公司的領導人都十分有信心。他們認為中船重工已經在中國動力首創了軍工科研院所資產成功上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就不擔心電子類科研院所資產入市。“(中電廣通)兩三年市值超過500億總應該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我們那麼多優質的資產在那兒。”

●●● 資產證券化不為圈錢

目前,10大軍工企業的整體資產證券化率(按照資產統計口徑)約在20%左右,自2013年至今,各軍工企業證券化速度明顯加快。從時間軸上看出,政策明確指引也是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的客觀利好條件。

2013年亦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並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年,隨後,“混改”政策逐步明確。2015年,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1+N”指導意見出臺。

2016年3月,國防科工局印發了《涉軍企事業單位改制重組上市及上市後資本運作軍工事項審查工作管理暫行辦法》,規範涉軍企事業單位改制、重組、上市及上市後資本運作行為。

根據中船重工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集團總資產4127億元,截至發稿前,中船重工控制上市公司總資產約為2200億元,資產證券化率約為53%。根據中銀證券研報顯示,10大軍工企業中,比中船重工資產規模大且資產證券化率高於中船重工的企業僅有中航工業集團(含航空發動機)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胡問鳴認為,資產證券化是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軍民融合的最優途徑。

因此在2015年,胡問鳴就提出“十三五”期間中船重工的資產化率將由40%-50%提升到70%,同時提出,集團將圍繞四大專業領域,打造10大產業板塊的上市公司平臺。

2015年以來,中船重工在資本市場上的佈局進一步加快,集團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由2家發展到5家,分別為中國重工、中國動力、中電廣通三家主板上市公司,以及久之洋、華舟應急兩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同時參股一家上市公司樂普醫療(300003.SZ)。

其中,集團控股5家上市公司中,僅有中國重工和中國動力的前身在2015年之前上市。中國動力的前身風帆股份在2004年上市,2015年9月公司重組,揭開了中船重工各板塊資本平臺的重組大幕;久之洋、華舟應急兩家公司分別於2016年6月、8月上市;11月,中船重工集團宣佈以35.9億元現金從中國電子信息集團手中收購中電廣通,並將分步驟注入集團電子板塊的相關資產。

其中,中國重工是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注入軍工主體資產(海軍艦艇的總裝平臺公司)的上市企業,之前各大軍工集團的上市資產,幾乎無軍品資產注入,多為軍工技術衍生出的民品。隨之而來包括動力、電子等上市板塊均涉及軍品業務。

實際上中船重工的軍工資產的證券化也並非一蹴而就。據方正證券的研報顯示:中國重工2011年收購北船重工94.85%、山船重工100%的股權,但同時剝離了核心軍品總裝業務後的大船重工100%、渤船重工100%的股權;2012年收購民船設計中心29.41%、平陽重工100%、河柴重工100%、衡山機械100%、中南裝備100%、江峽船機100%的股權,同時剝離核心軍品總裝業務後的武船重工100%的股權。

中國重工名副其實成為國內資本市場首家“軍工上市公司”是在2013年通過定向增發注入大船集團、武船集團軍品總裝業務之後。有評論認為,中國重工的軍品總裝業務的注入在引領我國全面軍工資產證券化方面意義重大。

從中船重工2015年後資產證券化的路徑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十大產業的平臺類上市公司的整合,如中國動力(注入7大動力資產,有望增加到8大動力)、中電廣通(注入電子類資產);二是類似於華舟應急、久之洋這樣的細分領域龍頭公司。

據中船重工方面介紹,目前集團資本運作思路是“分板塊推進資產證券化,形成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主創適配、內外咸宜的若干專業化資本運作平臺”。

胡問鳴向《英才》記者表示,集團未來打造的10大產業平臺並不等於10家上市公司,目前6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中國重工、中國動力、中電廣通3家屬於產業“平臺級”公司,分別對應中船重工集團的造船總裝、動力、電子信息三大核心軍工系統產業板塊。

因此,未來中船重工上市公司數量並不止10家,“12、13家也是有可能的。”胡問鳴說。從集團整體業務板塊來說,仍有包括軍貿物流、水中兵器、新材料、新能源、特種裝備等產業板塊在尋求上市公司平臺。

“旗下的四個產業(新能源、水中兵器、軍貿物流、特種裝備)都在做準備,什麼時候能拿到殼或滿足IPO條件就上市。”胡問鳴告訴《英才》記者,以上4個板塊並沒有所謂誰先誰後的順序,“我們上市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混合所有制和軍民融合的問題,並不是為了圈錢。如果圈錢我們何必要用35.95億現金收購一家上市公司?”

對集團10大產業板塊之外的資產上市,胡問鳴稱也“樂見其成”。2016年,華舟應急、久之洋兩家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本屬於中船重工旗下的科研院所或細分行業的企業。

據張英岱向《英才》記者透露,集團計劃2017年還將在創業板打造兩家上市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