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逃離農村”到“回鄉創業” 瓊海遊子講述田園夢想

“今天我們講述的是一段回家種田的故事。”此時的北國已是霜雪飛天的寒冬,瓊海市大路鎮文頭坡村卻依舊樹綠花紅,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見面伊始,簡短的寒暄後,蔣翔就與記者開起了玩笑。2011年,他回鄉創業,“田園夢想”農莊吸引著一撥又一撥遊客到來,整潔有序的鄉村生活,濃濃的鄉愁土味,是對“美麗鄉村”最好的詮釋。

從“逃離農村”到“回鄉創業” 瓊海遊子講述田園夢想

他說,“田園夢想”是他用心打造的誠意之作。從鄉村走進城市,又從城市回到鄉村,蔣翔說,其實他初心一直不改,那就是留住美好的記憶,過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

想逃離鄉村改變命運的少年

大路鎮文頭坡村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耕村落,千百年來,這裡的村民以種地務農為生,主要的經濟作物有檳榔、荔枝、菠蘿蜜和水稻等。蔣翔的父親就在這個小村莊出生,不幸的是,7歲時由於祖父母先後病故而成了孤兒。14歲那年,父親投奔革命隊伍離村出走,後在長坡鎮與一位漁家姑娘邂逅,兩人相愛,並有了愛情的結晶。因為沒有爺爺奶奶,父親還在部隊,所以,小蔣翔是在外婆家的漁村出生長大的,直到他7歲那年,父親轉業,帶著他和母親回村。

“當時,村裡人看到我們回來都非常吃驚。”今年已經54歲的蔣翔,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仍十分感慨。而他父親這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也很快在全村傳開了。

在村民鄰里的幫助下,父親在村口空地蓋了棟房子,一家三口安了家,7歲的小蔣翔也在當地的石橋小學開始上學。可是,與父親榮歸故鄉時的心情不同,貧窮落後的鄉村生活,讓小蔣翔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他懷念外婆家小漁村充滿樂趣的生活,也向往隨父親外出時看到的城市生活的斑斕多彩。

讀書,只有讀好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蔣翔說,因為一心想要逃離農村,想要改變回鄉種地的命運,他從小就懂得用功讀書,每門功課都優秀,還特別喜歡畫畫,發展特長。所以,恢復高考後,他成了文頭坡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大學生。

上世紀80年代,考大學絕對是一件改變命運的事,尤其是對農村的孩子而言,那簡直就是“跳龍門”。蔣翔說,他報考的是中文專業,業餘時間自己還鑽研美術等,愛好文學和藝術的種子早早就埋藏在了他的心裡。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三亞當教師,之後轉回海口工作,並逐步轉行進入旅遊管理和酒店經營等領域。2009年,由於機緣巧合,他開始自己創業。

反哺鄉情回鄉創業的追夢人

自主創業成功後,蔣翔的眼界越來越開闊,思路也更加活躍起來。但此時,文頭坡村還是一個貧窮的小村落,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細窄的村道讓出行的人們“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於是,有村民找到蔣翔,想讓他為村子謀劃謀劃出點力。

“當時村幹部提出的想法,其實也正是我心裡所想。”蔣翔說,由於多年在酒店和旅遊行業打拼,他也注意到現代人的消費觀念正在逐步發生改變,“許多成功人士不再喜歡往大城市跑,不一定只喜歡豪華高檔的星級酒店,越來越多的年輕的消費主力,更加喜歡客棧、民宿,以及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人心在嚮往迴歸自然,迴歸鄉村。

恰逢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步伐加快,瓊海適時提出“田園城市、幸福瓊海”的戰略思路,大力推進5A級全域旅遊景區建設,村道硬化工程將村村相連,人居環境和交通條件大幅改善。回鄉創業的機會來了。

“小時候拼命地讀書,就是想要逃離農村,不想回家種田。可是現在,又拼命地努力,想要建好鄉村,讓進城的人們重新歸來。”蔣翔說,縱然腦海中仍然留有農村落後面貌的記憶,但鄉愁的滋味在每個人的心裡會越釀越醇,要尋找人們對鄉村生活美好的記憶,打造富裕、文明、有序、親近自然的村落,讓村民共享美好的時代,這是他創辦田園夢想的初衷。

2012年底,瓊海市大路鎮文頭坡村田園夢想農莊開始對外試營業。碎石子鋪成的鄉間小路,破舊的老水車在池邊吱吱作響,坐在檳榔林下的咖啡廳裡,可以一邊品茗椰汁的甘甜,一邊觀賞十里風光宜然的田園……

村子美了,遊客來了,曾經外出的村民也願意回來了,他們有的在蔣翔的農莊幫忙幹活,有的在自家門口擺出種養的農產品,向觀光旅遊的客人售賣。村莊環境得到大幅改善,農民的錢袋子也漸漸鼓了起來。文頭坡村村民小組組長甘緒拔告訴記者,如今,文頭坡村也是瓊海重點打造的美麗鄉村之一,全村40多戶農戶,在務農和外出打工的基礎上,越來越多人吃上了旅遊飯,人均年收入不低於6000元。

“迴歸自然,不只做表面花樣文章,要尊重文化的內在精神,要回歸精神家園,迴歸一種久違而親切的鄉村原美生活方式,將農莊變成體驗鄉土生活的休閒度假目的地。”蔣翔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