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13世紀中葉,對於歐洲大陸來說,無疑是個多事之秋:掌握世俗皇權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忙著與精神領袖羅馬教皇明爭暗鬥只為爭奪歐洲最高領導者,當然方式是武器和批判;法蘭西王國忙著調停二者矛盾,試圖繼續組織十字軍東征;東歐的匈牙利與波蘭的國王也正在為轄下各領主的不服從而焦頭爛額;俄羅斯(當時叫斡羅斯)當時已經躺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苟延殘喘。

13世紀,註定是蒙古人的世紀。

1240年底,第二次蒙古西征告一段落,在蕩平俄羅斯各公國之後,蒙軍主帥拔都決意追隨匈人前輩阿提拉的腳步,將西征進行到底。第二年春,蒙古軍兵分兩路,拔都親率主力由南線進攻馬扎爾(今匈牙利),另一路則由名將拜答爾與兀良哈臺走北路,出征孛烈兒(今波蘭),目的為遮護側翼,守望相助。然而,就是這一路偏師,給歐洲的騎士大老爺們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什麼叫蒙古鐵騎的經典戰術。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蒙古西征孛烈兒與馬札兒路線圖 地圖繪自發現中國

1241年春,蒙古軍隊兵進西里西亞,與波蘭克拉科夫大公爵亨利二世的軍隊在裡格尼茨城對峙。此時蒙古軍隊已經深入波蘭境內,連下數城,所過之處幾成焦土。

乍遭噩夢的亨利二世也強自振作積極備戰,除了收容了前方敗軍之外,還在四處請求援兵,包括用帶血的寶劍請求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教廷的援助——當然沒人顧得上他。最終,亨利二世收攏了大約25000到30000人的部隊,其中騎兵大約10000人,以波蘭治下封建騎士、日耳曼僱傭兵和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各一部組成;步兵就相對複雜了,多為民兵,臨時徵召的步兵甚至還包括巴伐利亞地區的礦工,亨利的軍隊,其實是一支聯軍。拜答兒軍的數量不詳,據記載大約為8000至20000人。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中世紀歐洲騎士的鎧甲與馬甲

4月9日,亨利二世在做完了彌撒之後,決定率兵出城與蒙古人決戰。

雖然經過了幾百年的技術進步,但歐洲軍隊的戰術仍然如西羅馬帝國後期那般中規中矩,即以騎兵為主力對敵方實施中央突破打擊,以擊潰敵方中軍的方式令其全軍失去指揮陷入潰亂,隨後殲滅之。因此亨利二世將騎兵列於步兵之前,而以最為精銳的騎士團放在騎兵隊列中央,其他騎兵分護兩翼。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中世紀歐洲步兵復原

而蒙古人似乎有點慵懶,並沒有做出很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調配,而是至至誠誠的將騎兵分為兩部分,前面為輕騎兵,後面為重騎兵,當然這一“後面”為後面很遠,至少對面聯軍沒有發現。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兩軍對陣圖

戰鬥是由亨利的騎兵先發動的,波蘭軍隊先派出一個騎兵分隊進行試探性進攻,但很快被蒙古輕騎兵擊潰。

雖然以善騎善射聞名,但蒙古輕騎兵卻絕不僅僅是隻會遊射的弓騎兵,在弓箭之外,他們還配備有長矛、圓盾和腰刀,是非常典型的既能遊騎射擊,又能突擊肉搏的雙料騎兵。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衝鋒中的蒙古重騎兵

聯軍眼見第一分隊受挫,估計對蒙古輕騎的戰力也有了大概的判斷,因此果斷髮動了中央騎兵團進行突擊。在重甲騎兵的突擊下,蒙古輕騎兵似乎很快便支撐不住,識趣的撥轉馬頭,全軍逃走。聯軍發現突擊成功,便發動全軍追擊。

要知道雖然說蒙古馬與歐洲戰馬相比又矮又小,飼養喂料方面也不如人家精細,但在騎士大老爺們的鎧甲兵器卻要比蒙古輕騎兵重上許多,因此蒙古輕騎兵是完全可以甩開著重甲的騎士大老爺們的。然而詭異的是,逃竄的蒙古騎兵十分貼心的照顧著騎士大老爺們的突擊速度,第一絕不讓你追上,第二絕不讓你被落下,同時還好整以暇的以回身箭的高超射術將大老爺們撩得心頭火起。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矮小精悍耐力超常的蒙古馬

這時候騎士大老爺們其實是很尷尬的。首先是追不上,但騎兵衝擊一旦發起便不參輕易停止,那樣前隊阻擋後隊即使不發生衝撞也會陷入混亂,給敵以可乘之機。同時,前方蒙古騎兵的回馬箭也讓追兵十分苦惱。騎虎難下的騎士老爺們也只能勉力追擊。

在聯軍渾然不覺之中,前方的蒙古輕騎兵隊形發生了變化,他們一隊變作兩隊,並開始向兩翼展開。不明就裡的騎士大老爺一頭撞了上去,煙塵中,前面出現了噩夢終結者——蒙古重騎兵。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即使放眼整個世界史,蒙古人也是最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的軍事集團之一。在多次西征過程中,以及與金與南宋的交流中,蒙古人很快把所能夠接觸到的先進技術都裝備到了自己的軍隊裡。重騎兵便是這個過程的產物之一,在西征過程中,蒙古軍隊中重騎兵的比例最高達到過40%,而且是騎最好的中西亞大馬,穿最好的鐵片魚鱗甲,戰馬也要掛皮甲,再加上長短兵器,蒙古重騎兵一旦發動突擊,其衝擊力量比歐洲的重裝騎兵完全不落下風。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蒙古輕騎兵展開包抄,聯軍騎步兵脫節

經歷了長途衝擊的聯軍騎士大老爺們,迎面撞上了以逸待勞的蒙古重騎兵。蒙古重騎的衝擊力完全不遜於同時代的任何重騎兵。一方有心,一方無備,一方早已秣馬厲兵,一方剛剛長途奔襲,戰局已經註定。騎士大老爺們在蒙古重騎的衝擊下,很快便潰不成軍。

然而悲劇才剛剛開始。在追擊過程中分為兩隊的蒙古輕騎兵已經悄無聲息地向聯軍騎兵團的兩翼包抄過去,並且很快在聯軍騎兵背後合攏,如此一來,聯軍的騎兵團便完美的陷入了蒙古騎兵的包圍之中。而在追擊中落在騎兵背後的聯軍步兵團則被隔絕於戰場之外。

典型的蒙古騎兵戰術——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之裡格尼茨戰役

作戰示意圖3

就這樣,正面承受著重騎兵的致命突擊,兩翼與背後又射來一輪輪的箭雨,騎士大老爺們苦不堪言。

與此同時,聯軍後隊的蒙古輕騎兵制造了一片煙塵,或者是燃燒物,或者是馬蹄騰起的灰塵,完全遮蔽了剛剛追上來的聯軍步兵團的視線。以至於步兵團完全不知道己方騎兵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因此而不敢輕舉妄動。騎兵與騎兵的戰鬥很快結束,亨利在少數親衛的護衛下拼死殺出重圍。發現騎兵戰敗的步兵團情知大勢已去,便也準備撤離戰場。可惜,已經晚了,被騎兵追殺的步兵是最悲慘的。

基督的光芒被薩滿的咒語所掩蓋。此一役,聯軍幾乎全軍覆沒,連同逃出重圍的亨利二世也被斬殺。

“亨利方舉刀自衛,敵騎以槍刺其腋下,挑之墮馬,斬之”,

“相傳敵兵在戰場計算死者之數,每殺一敵,割其一耳,所得之耳,計有九大囊雲”,

“蒙古兵以槍貫亨利首,徇示裡格尼茨堡前”,——《多桑蒙古史》

裡格尼茨戰役是非常典型的一場遊牧民族騎兵戰,誘敵-包圍--圍殲-追擊,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酣暢淋漓。在這一戰裡,除能夠看出蒙古軍隊在弓箭等方面具有優勢之外,其實更能體現出蒙古軍隊高效的指揮與控制能力。

蒙古軍隊是由個人組成最基本的單位十人隊,然後百人隊、千人隊以至萬人隊,因此整支部隊在指揮上可以做到如臂使指;同時由於長期征戰,兵頭將領們之間已經形成了近乎心照不宣的默契,這是臨時拼湊的歐洲領主聯軍所不能比擬的。如此看來,13世紀的蒙古人能夠建立起那麼老大一個帝國,運氣的成份似乎並沒有那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