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探驪得珠

有個人去見宋國的國君宋襄王。此人其實並沒有什麼才能,宋襄王竟一時相信了他,而且贈車十乘,給了他相當高的待遇。他因而對莊子擺出驕傲的態度,認為學識高深的莊子是在他之下了。莊子便對他講了一個故事:

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於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故事的大意是說:黃河邊有個貧苦人家,靠著編織緯箔餬口。一天,這家人家的兒子,在河水深處,得到一顆價值千金的珍珠。他的父親卻並不高興,對他說:“拿塊石頭來把它砸了吧!你要知道,這千金之珠,只有九重深淵下的驪龍的喉嚨口才有,你弄到這顆珠,一定是偶然遇上它睡著了。要是那驪龍清醒著的話,哼,你哪裡還有半點兒活的希望!”

成語典故:探驪得珠

莊子講完了這個故事,接著說:“宋國之深,好比九重之淵;宋王之猛,好比驪龍。你所以得車,也不過是偶然遇上他一時的糊塗而已,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你想得到他什麼,哼,我看你不落個粉身碎骨才怪哩!”

莊子所講的這個故事,叫做“探驪得珠”(驪,驪龍,就是黑龍),原載《莊子列禦寇》。後來人們比喻詩文內容中肯、抓到了精妙之處,就叫“探驪得珠”,或“探得驪珠”。

《唐詩紀事》載:“長慶中(即唐穆宗時),元微之、劉夢得、韋楚客,同會樂天舍(聚會在白樂天的住所),論南朝興廢,各賦《金陵懷古》詩。劉滿引一杯,飲已即成。白公(樂天)覽詩曰:“四人探驪龍,子(你)先獲珠,所餘鱗爪何用耶?”於是罷唱。”

“探驪得珠”也可用來比喻經過艱苦學習而取得優良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