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sunny__小點


項羽真的有分封諸侯的“名義”嗎?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都是在天下共主楚懷王熊心的名義下自封的,然後才能越過楚懷王熊心分封了18路諸侯王。

最關鍵的是,項羽竟然分封完諸侯以後,就將楚懷王熊心殺害了,還是明目張膽的派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一起殺害的。

好嘛,前腳剛用天下共主的名義分封諸侯王,後腳就打自己的臉,推翻自己的根基,簡直是作死呀。

項羽真的有分封天下諸侯的權力嗎?

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擁護楚懷王熊心為共主反秦,有過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大家都知道,是劉邦先攻進了咸陽,這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楚漢爭霸。

如果真的要按照約定的話,此時分封天下的人應該是漢高祖劉邦,而不是西楚霸王項羽。

所以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名不正、言不順”,全靠拳頭大,就更談不上什麼公平了。

項羽分封天下諸侯真的公平嗎?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雖然被破壞的七零八落,但是“入關”成為了項羽的一個封王的標準。

所以很多秦末起義軍首領,如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手裡面有強大的軍隊,但是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封地,引起了這些人的不滿,成為反對項羽的急先鋒。

於是天下大亂,從而使劉邦有了暗度陳倉的機會。

項羽首先是霸佔了楚懷王熊心的名義,分封諸侯;其次,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劃分諸侯國,分贓不均;最後,項羽還派人殺害了楚懷王熊心,推翻了自己的“根基”。

所以,項羽得到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早已註定。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如果當時的整個天下是一張大餅的話,這張餅誰來分,恐怕都不會公平,何況是項羽。

天下之所以是項羽來分封,憑藉的是項羽滅亡秦朝的巨大功勞,項羽因此功勞而成為天下諸候之長。項羽分封的原則是什麼呢?當然是功勞。

項羽不僅分封了18路諸候,甚至連楚懷王也封了,楚懷王可是當時天下名義上的共主,讓一個名義下的諸侯,去封一個名義上的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一幕。



項羽的分封如下:

1、楚懷王熊心封為義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理由將義帝遷到郴縣(今湖南郴縣),不久派人殺害義帝;

2、項羽封自已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滅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

3、劉邦被封為漢王,分封理由:首進關中滅秦,都城南鄭(今陝西漢中);

4、秦國上將軍章邯被封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項羽,都城廢丘(今陝西興平南);



5、秦國長史司馬欣被封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6、秦國都尉董翳被封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被項羽遷封;

8、趙國國相張耳部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9、韓王韓成被封為韓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被項羽扣押不能回封國;

10、趙國大將司馬昂被封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內,數有戰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

11、趙王趙歇被封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被項羽遷封;

12、趙國國相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有賢名,隨項羽入關,都城襄國(今河北邢臺);



13、項羽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14、吳芮被封為衡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隨項羽入關,都城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15、楚國上柱國共敖被封為臨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無終(今河北薊縣);

17、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薊縣(今北京西南);

18、齊將田市被封為膠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19、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分封理由: 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20、原齊王建之孫田安被封為濟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 都城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除以上分封者,還有以下有功者,項羽沒有分封到:

1、陳餘,原是趙國大將軍,鉅鹿之戰後與張耳鬧翻,救趙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獨立武裝,參與反秦有功。

3、田榮,反秦諸侯之一,當初田榮被章邯攻擊危急時,項梁救了田榮,後來項梁危急時,田榮去不救項梁,項羽因此而怨恨田榮。



而對項羽的分封明顯不滿意的,除了有陳餘、彭越、田榮外,還有劉邦。劉邦是依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本來劉邦是希望分個關中王,畢竟在所有反秦諸侯中,除了項羽功勞最大外,就數劉邦功勞較大。

項羽分封結束後,各諸侯陸續回到封國,僅僅過去一個月,田榮因為不滿意項羽的分封,率先在齊地造反,田榮還聯絡在分封中不滿的陳餘與彭起一起造反,又沒過多久,劉邦開始在關中造反,一東一西,項羽前往齊地平反,陷入齊地深陷,無法脫身。



項羽在分封中也並不是絕對的公平公正,項羽的分封是有異心的,對於田榮,明顯是因為田榮不救其叔父項梁而沒有封的,項羽封在齊地的三個王都不如田榮的功勞大,能力也不如田榮,田榮當然要造反了。並且項羽很顧忌齊地,因為齊地離項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獨大。

項羽分封對於劉邦來說,也是有私心的。對劉邦的分封呈現堵截狀態,三個秦國降將封在關中,圍堵劉邦,秦軍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對著劉邦的出川必經之路,而項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東邊圍堵劉邦,劉邦是項羽最大的防範對手,而且項羽還不給封劉邦最希望的關中王,所以劉邦要造反了。

當然了,天下諸侯主要是田榮、劉邦、陳餘、彭越這幾人造反,其它諸侯並沒有造反,而是被動的捲入後面的楚漢戰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分封天下,是非常形勢下的非常之法。我們大都以為項羽開了歷史的倒車,恢復了分封舊制,逆歷史潮流而動,其身死國滅可謂咎由自取。可是以當時的局勢,不管是誰,也不管他如何去分封,都幾乎無法避免諸侯的群起反對。六國的復辟勢力一直蟄伏在民間,這是秦始皇、項羽都無法解的死局。唯一的破解之法是傳統的貴族的經濟基礎乃至肉身被徹底摧毀,在此基礎上再重新建立一個新秩序。

這個新秩序的最終建立,是在楚漢之爭以及接下來的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得到強化,並在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鹽鐵專營”等方式得到鞏固。這中間,有大量的政治鬥爭、權謀策略,以及新舊秩序交替過程中大量的流血犧牲。此後中國的封建帝制的發展和完善,還要經過漫長的世家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博弈,最後發展到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皇權獨尊,這才才達到頂峰。

初。宋義與項羽將五萬,距秦三將。當王離與羽大戰時,精兵四十萬眾,並章邯軍故也。

被稱為項羽封神之戰的鉅鹿之戰,也是秦楚之間的最後決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先秦時代的讖語果真應驗)。且說這秦軍主帥章邯率軍縱橫中原,一路破軍殺將,先滅陳勝,再破齊、楚、魏三國聯軍,斬殺齊王田儋、魏王魏疚,隨後又在定陶之戰襲殺項羽的叔父、楚國復國軍主帥項梁,兵鋒所向,諸侯聯軍望風披靡。

在此期間,章邯多次得到了秦朝中樞補充兵力(“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其經過連續作戰的戰損,主力早已不再是驪山囚徒戍卒,而變為秦國關中子弟為主,戰鬥力更與驪山剛成軍時不可同日而語。

魏國基本覆亡,齊、楚皆遭重創,章邯軍渡河北上,會同王離的長城軍團(又稱九原邊軍),夾攻下一個敵手趙國。

這個王離是名將之後,在20年前,正是王離的祖父王翦、父親王賁,帥兵攻滅了趙、魏、燕、楚、齊五國。8年前,王離又作為蒙恬的副將,率領長城軍團指揮了驅逐匈奴、開拓河套數千裡土地的戰爭。因此,在當時所有人眼中,這是一支縱橫南北、所向無敵的秦軍精銳,所謂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秦朝將這支常年戍邊的邊軍調動南下,壓上了最後的底牌,務求畢功於一役,徹底殲滅六國復國軍,完成再征服的偉業。秦朝當時的局勢佔優,不管從國力、兵力、戰鬥力、士氣都遠遠超過諸侯軍。秦軍主力陸續增兵,已經達到40萬人,而項羽方面只有5萬人。破釜沉舟後,得精兵3萬多人。

此時諸侯聯軍雖然人多,可是早已被秦軍凌厲的攻勢嚇破了膽,不敢出戰。趙相張耳為激勵聯軍士氣,不得已派張饜、陳澤率5000軍試探攻擊,被秦軍一戰盡殲滅。此後,諸侯軍更是作壁上觀,再不言戰。如果此種情況再持續三兩個月,秦軍就能徹底掃蕩關東,秦朝基業不廢。

此時身負國仇家恨的項羽,帶領楚軍九戰九捷,以一當十,殺聲震天。觀戰的齊楚軍隊和趙國守軍,驚恐於項羽軍的驚人戰力,紛紛打開壁壘,加入戰陣,協力痛打落水狗,把敗逃中的王離軍團一舉圍殲。王離被擒殺,副將涉間自焚而死。這支曾經橫掃六國、驅逐匈奴的秦軍精銳部隊,就此覆滅。

“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又羽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莫不怖懼,於是既破秦軍。羽見諸侯上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羽者,由是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羽焉,於是羽威權遂振四海。”

戰後,項羽召見各路諸侯將領,各國將領們個個膽戰心驚。進入楚軍大營轅門後,人人面對項羽俯身拜倒,膝行而前,無人敢抬頭仰視,以示臣服。項羽便在眾望所歸下,成為反秦聯軍主帥“諸侯上將軍”,聲威遂振四海。

項羽此後帶領諸侯軍追擊章邯殘軍,在棘水南岸受降20多萬秦軍降卒,秦朝毀滅已成定局。可是,此時諸侯聯軍雖然盛勢浩大,有眾40萬,可是項羽直屬軍隊只有5萬人,算上數月間擴軍所得,不超過8萬。如何對待秦軍降卒就成了項羽的難題。楚軍人少,不可能全部消化。如果分散編組到其他諸侯軍,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所以,項羽惡向膽邊生,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卒。當年趙國長平降卒被坑殺之仇,竟由這種方式做了了結。可謂是殺降不降,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項羽帶兵扣關,設宴鴻門,沒殺劉邦的原因之一即是項羽還沒有取得對諸侯軍的絕對優勢。在兵力對比上,劉邦與項羽並不相差太多。其他諸侯軍隊雖然歸項羽指揮,但是並不屬於項羽。如果項羽殺了劉邦,一者同是反秦義軍,沒有理由,二者並其眾項羽軍勢益壯,必然引起其他諸侯猜忌。所以,劉邦敢於鋌而走險,也並非算準了項羽的優柔寡斷,而是仔細分析了項羽的實力及處境之後才決定兵行險招。

項羽大掠關中,返回關東後,開始以上將軍名義分封天下。如果項羽沒有稱王稱霸的打算,他是不會把楚懷王趕到郴州這樣的不毛之地,隨後又派人把他殺了的。

項羽分封,他不得不照顧有兩個陣營:六國諸侯、新興戰將。

項羽是舊貴族,但並不是王族,他的宰割天下的地位是靠著軍功搏殺來的。所以,項羽的同盟絕不會是六國舊貴族,而是與他一樣的有著軍功的將領。可是諸侯王有軍隊,有地盤,有勢力,項羽不得不承認既有現實,把諸侯先行分封。為了擴大自己的同盟軍,項羽把六國屬地的一部分土地民眾劃出來,分封給在滅秦戰役中的有功將領。

戰國七雄,到了項羽這兒,就變成了20個封王了。那些新封王的將領,自然對項羽感恩戴德,追隨項羽,可是原有的六國貴族心裡可不服氣了。原本王位就那麼幾個,項羽你功勞大,自己弄了個西楚霸王他們也就忍了,如今這些將領們還要分封他們的原有的土地來做王。什麼時候王位變得這麼不值錢了?

所以,這場分封必然是矛盾重重的,在分封的一開始,就註定了這個分封秩序不會穩固,項羽對此也心知肚明。他沒有帶領軍隊回到楚國舊都,而是選擇在平原之地的彭城。他分封的將領,都在西楚周邊,可算作是屏藩。只有齊國等六國貴族,需要以兵威壓服。所以,項羽立都彭城的用意有兩個:天子守國門;方便鎮壓叛亂。

項羽兵不解甲,馬不離鞍,他早已準備好了平叛戰爭。齊國先反,項羽立刻帶兵入齊。可是項羽千算萬算沒有想到章邯竟然敗在了韓信之手。項羽陷在齊地三月,劉邦竟然突破了項羽設置的重重阻礙,帶著對分封心有不滿的諸侯聯軍56萬人攻破了彭城。

實力居於天下諸侯第二位的劉邦已經出山挑戰,如蛟龍入海,而且還有關中作為大本營,這讓對項羽分封心懷不滿的諸侯有了發難的時機。同時,韓信的出現,也徹底斷絕了這些諸侯國的坐山觀虎鬥的如意算盤。這完全打亂了項羽的分封—平叛—建立帝國的路線圖。此時的項羽已經失去對局勢的掌控,不得不多線作戰。雖然屢次獲勝,然而項羽卻始終不能對劉邦本部勢力形成毀滅性打擊。最後,韓信以十面埋伏,重兵圍困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徹底殲滅了這支楚軍。

此時,劉邦變成了四年前的項羽,被諸侯王尊奉稱帝。劉邦論功行賞,對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也封了王。不過,六國貴族已經在劉邦與項羽的反覆拉鋸中被殺的差不多了,新興的諸侯王都是新興的將領,他們除了有兵有將,並沒有民眾心中很高的威望,也缺少相應的經濟基礎和家族勢力背景,這與項羽分封時所面臨的局勢有很大不同。劉邦只需要調整部署,在戰場上擊敗這些諸侯王就能徹底剿滅他們,而項羽剿滅諸侯王的戰爭卻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泥潭。

處在當時項羽的地位和環境,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其實是有的,後世的曹操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即挾天子以令諸侯。楚懷王作為名義上的諸侯霸主,恢復楚國舊疆毫無爭議。項羽完全可以做一個權臣,把楚國權柄據為己有,以大義的名義討伐不臣,以驅虎吞狼之計,讓諸侯王自相殘殺。20年之後,天下疲弊,楚國兵強,再行禪讓,完成一統。項羽亡年31歲,即使再有20年積累,也不過50歲。項羽殺了義帝,將自己置於諸侯的對立面,所有的戰爭都要親冒矢石,這不是老大作風。陳浩南再風光,也比不上蔣天養。

可是項羽急功近利,或者自恃兵強,對天下諸侯不以為意。劉邦其實更像下山摘桃的,相比於項羽,他只是犯的錯更少。當然,在項羽連續犯錯的時候,劉邦做對了一件事:拜將韓信。楚漢之爭,就在這種波詭雲譎的狀態中開打了四年。項羽並非不明智,劉邦並非不夠英勇,他們的成敗得失,只是歷史機緣的巧合,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在歷史老人面前,看似神蹟的背後,都有著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在起作用。


而知而行


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對於他的分封大家都覺得不公平,劉邦更是把自己塑造成最憋屈的諸侯。以公平公正稱著的太史公司馬遷都批評項羽分封不公,認為他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分封諸侯僅僅憑他的個人喜好而分封,沒有根據諸侯的實力與功勞去分封。最明顯的兩個例子就是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地盤在漢中與巴蜀,按理來說劉邦應該是關中王,封地應該是秦國最核心的關中大地;但是項羽把劉邦封到巴蜀等邊緣地區,把關中一分為三給了三個秦國降將。這導致劉邦有充分的理由與藉口反叛項羽。


齊國的實際掌權者是田儋與田榮兄弟,田儋戰死後由田榮實際執掌齊國。項梁跟章邯大戰時,齊軍不出兵救援,導致楚軍戰敗項梁身死;項羽鉅鹿之戰時田榮作壁上觀,沒有出兵協助楚軍攻擊秦軍;項羽進入關中時田都、田市、田安三人都追隨項羽,因此齊國被一分為三,上述三人被封王,田榮沒有被封王。田榮大怒之下率兵擊滅了項羽分封的三個齊王,自己立田儋的兒子為齊王。由此導致楚國多次跟齊國交戰,項羽多次領兵平定齊國叛亂,項羽一來齊國就降了,項羽一走齊國又叛了,項羽大怒之下屠殺了不少齊國民眾,導致齊人十分怨恨項羽。


趙國復國後,實際權力掌握在張耳、陳餘的手中,趙王只是一個傀儡而已。鉅鹿之戰時,秦軍重重圍困趙軍,當時張耳在鉅鹿城中,陳餘領數萬軍隊在外圍,張耳要求陳餘領兵擊秦軍,陳餘兵少不敢出擊,因此兩人關係開始惡化。項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擊潰秦軍後,趙國得救,張耳收了陳餘的兵權,陳餘領數百人逃亡他地,項羽後來分封張耳為常山王,陳餘因沒有領兵與項羽進入關中,因此僅給陳餘三縣之地。後來陳餘跟田榮聯合,擊敗張耳,再次恢復趙國,張耳逃亡到劉邦處,從此項羽跟陳餘有了仇恨,楚漢戰爭時陳餘多次協助劉邦攻擊項羽。

劉邦、田榮、陳餘、彭越、魏豹等人都是反項的急先鋒。項羽主力部隊總是跟劉邦死磕,其他人則不斷偷襲騷擾項羽,最終把項羽拖疲拖跨。項羽分封不公,所以諸侯們都反對項羽;劉邦深知諸侯們時時都有反叛謀逆之心,因此他先下手為強,先後一一擊滅了異姓諸侯國。對於同姓諸侯國,劉邦大大的限制他們的權利,最終諸侯們的權利遠遠不能跟先秦時代的諸侯權力相比。


大秦鐵鷹劍士


謝頭條!公元前206年,項羽派人殺了楚懷王,自封為西楚霸王,把彭城作為都城,並把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封給了十八路諸侯。

具體情況是:以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項羽此次分封,應該說也算合理,大部分人對分封比較滿意,但還有兩個人對分封有看法。一個是劉邦,一個是田榮。

首先說項羽分封的目的,可以說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這個從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可以看得出來,其他都是這王那王,而自己卻是霸王。

其次項羽此次分封,並不是完全按照功勞大小和大家意願來分封,而是存在著很大的私心和不公。

按理劉邦首先攻入了咸陽,按照楚懷王當初的協議,“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不但沒有被封為關中王,而且讓項羽直接分到了地方偏僻的巴蜀之地,這還不算,為了防止劉邦進入關中,項羽把秦地一分為三,分別用三個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來把守,明眼人一看項羽在分封上耍小心眼,打擊報復劉邦率先進入咸陽。

此次分封還直接惹惱了齊王田榮。他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田市、田都和田安,而田榮齊王被項羽直接就地免職,什麼也沒有封上,原因是田榮救援項羽叔父不力,導致項梁被秦朝上將章邯殺死。




也正是項羽在分封方面不能秉承公正,而且還打小算盤,直接把劉邦和田榮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但礙於項羽兵強馬壯,劉邦和田榮當時並沒有立即發作。

田榮回到齊地後,立即樹起了反項大旗,他把項羽分封的三齊王要麼打走,要麼殺掉,爾後自稱齊王,項羽得到消息後,立馬到齊地平亂,他殺了田榮,還大量坑殺了田榮的手下,從而激起了齊地軍民不滿和反抗,田橫(田榮弟弟)擁立田廣(田榮之子)為齊王,繼續和項羽對抗作戰,從此使項羽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

與此同時,劉邦借項羽被陷齊地之際,拜韓信為大將,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騙過章邯,迅速消滅了章邯等人,佔領了關中,從此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

分封不公,讓項羽處於東西兩線作戰、前後夾擊的尷尬境地,也最終使韓信在楚漢爭霸中完成了對楚軍的四面包圍和十面埋伏,為徹底打敗項羽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可能。


知未是也


兩個人分蛋糕,不管誰來分都會覺得自己的比對方的小,這就是人性。

秦朝滅亡以後,當時天下項羽的實力最大,率領楚軍四十萬進入咸陽,誰敢和他爭鋒呢?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的第二年就把楚懷王殺了,之後自己大封天下,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先來看看這十八路諸侯都有誰:

劉邦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項羽分封僅僅幾個月之後天下就大亂,各路諸侯就打起來了,為什麼呢?

首先從本質上來說,當時天下大勢根本依據不適合分封了,這個不是數百年前的西周時代了,這個時候的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人們的私有財產大大增加,而且西周數百年樹立的禮,宗法制等等全都被破壞了,首先是戰國時期的魏國開始把平民老百姓也納入了軍隊,之後秦國的商鞅變法也讓老百姓,平民開始有機會進入統治階層。到了秦朝末年這個時候別說是這些諸侯貴族不滿足於現狀了,就是老百姓也開始有爭取自己權利的意識了。

再說古代帝王想要名留青史,成為一代名君,最重要的一個考核點就是開疆拓土,簡單的理解就是誰會嫌自己的權力大呢?就像現在的那些有錢人,身價幾百億幾千億了還在忙著賺錢,誰會嫌錢多呢?一樣的道理。

再就是項羽分封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很公平,項羽是真正的領軍領袖,真正的英雄,他所分封的人基本上就是看誰對自己有貢獻,誰對秦朝的滅亡做出了貢獻的人所分封的,而不是根據六國貴族來分封的,但是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當時雖然陳勝吳廣提出了王侯將相令有種乎,但是貴族思想還是深入人心特別是這些貴族自認為的高傲血統,所以項羽分封的很多六國貴族就對一些老百姓出身的很不滿,比如說英布,劉邦等等這些人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老百姓,還有韓廣不過是之前趙國的一個小吏,章邯,董翳,司馬欣等人更是秦朝的降將,而魏王豹,韓王成,代王趙歇等等這些人都是六國的貴族。這些人之間本來就形成了矛盾。而且人人都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獲得的土地應該是最多的。

種種原因之下,項羽分封的諸侯怎麼會不反呢?


小伍講歷史


項羽那麼強,功勞那麼大,很早就有“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為什麼滅秦後,不稱帝反而當霸王呢?那是因為項王沒有滅亡其他諸侯的實力,也就只好有錢大家賺,有地大家分了。人是自私而貪婪的,分得再公平也會有人有意見,更何況宰分項羽更是自私而貪婪的呢?項羽的分封天下的目的有三:讓諸侯狗咬狗,弱化並制衡劉邦,控制消滅義帝。如此項羽就可以實現大楚王朝的太祖夢了,項羽真是心機男。在分封天下中,作為抗秦首功項羽按照的是功勞、親疏、尊卑、制衡等綜合因素來分的 。

1【小楚懷王→義帝】

滅秦後,項羽想跟楚懷王要關中王,楚懷王的意思是按(分)當(給)時(沛)的(公)約(劉)定(邦)。項羽很生氣,你不封我我封你!跟諸侯們商量說:滅秦都是大家的功勞,咱們應該論功行賞。楚懷王雖然沒功,但他天下共主,理應升級為帝,擁地千里。大家愉快地同意了,項羽就將長沙郡和廬江郡分給了義帝,定首都為(湖南省)彬縣。

2【魯公→西楚霸王】

佔地九郡,地好人多還富庶,而且還在老家,可以實現衣錦還鄉的暢快。為什麼項羽的地盤在東部卻叫西楚呢?那是其富庶之地在西部之故。首都彭城,今天的江蘇徐州。徐州劉邦的發跡地,還能監視並控制劉邦老家的父老鄉親的動向。

遏制劉邦的大招

5 將關中一分為三。

關中王趙高想要,劉邦想要,項羽也想要,結果都沒要成。趙高被滅族了,劉邦被趕到關中南邊的不毛之地了,項羽沒完成楚懷王的約定,自然也不好意思要了。項羽就將關中以分為三,讓三個秦將相互遏制而又能堵住劉邦的北大門。因為章邯投降後,被項羽坑殺,三秦民眾對於三秦的三個秦奸王恨之入骨。一代名將章邯,最後竟然抵擋不住劉邦。

6 漢王劉邦的噩夢。

項羽對當年楚懷王對劉邦的偏心非常生氣,而且劉邦也攻陷了咸陽。說起來劉邦應該為關中王,但項羽認為不公平,加上項羽強大,劉邦也只能乖乖拱手相讓,就是這樣還遭遇了鴻門宴。項羽分封天下時,就將劉邦分到了巴蜀漢中之地,這裡人煙稀少,土地貧瘠,劉邦等人水土不服,思鄉心切,導致將士大量逃亡。而這也是項羽,想要的結果。

狗咬狗的大招

8 將趙國一分為二。

代國國王是原來六國趙王的後裔,秦末楚王陳勝的部將趙王武臣被殺後,趙歇被張耳陳餘擁立為趙王。項羽將趙國一分為二,趙王變成代王,趙國丞相張耳成為常山王,大將軍陳餘隻封了個侯。項羽你這是製造矛盾啊。

10 將魏國一分為二

魏王魏豹的地盤小了,而趙國將軍司馬卬被封為殷王。如果西魏王魏豹對司馬卬有想法,張耳也不會不問的,但(南)魏也就是殷國民眾對“外國人”當他們的王是有意見的。

12 將韓國一分為二

韓王成也是原六國韓王的後裔,他的地盤不僅變小了,而且人也被項羽扣押。河南王申陽原為張耳部將,韓國民眾也是不喜歡申陽的。

14 將燕國一分為二

燕王韓廣是趙王武臣的部將,他本是趙國人到燕國後被擁立為燕王。項羽把他趕到遼東是為遼東王,而南部的燕國則封韓廣的部將臧荼為王。他的孫女是漢武帝的姥姥。

17 將齊國一分為三。

原六國齊國宗室田榮在秦末復辟為國王,項羽分封諸侯時將齊國分為齊國、膠東王、濟北王。最讓田榮鬱悶的是,他這個王也下崗了,原因就是當初他沒救項梁。

20 項羽的三個哥們王

分封天下後,項羽令臨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吳芮在彬縣殺害義帝。陳吳起義時,作為縣令吳芮起義,很多人都支持他,包括百越諸王、梅鋗、英布都主動要求歸他領導。後來吳芮將女兒嫁給了英布,他們跟著項羽屢立戰功。共敖跟項羽是同事,任上柱國,曾攻破秦南郡地。後來他們三人都被封王,梅鋗被封侯,他是史上最牛的侯,十萬戶!項羽、共敖堵住了劉邦的東大門。

冊封后釀成的後果。

前齊王田榮和原趙將陳餘不服,兩人一通氣。田榮在齊國起兵,三下五去二統一了三齊。陳餘在常山國起事,打得忘年之交張耳投靠老弟劉邦。代王歇合併了常山國,重建趙國,為了感謝陳餘,又將代郡封給了陳餘,這樣陳餘就做了代王。項羽則赴齊地平叛,劉邦、韓信趁機出關。項羽陷入了齊國戰爭的泥潭中,而劉邦則一路破關斬將。當他聽聞義帝被殺,打著跟義帝報仇的名義,聯合中立的諸侯王56萬人攻打項羽的“空巢”彭城。項羽3萬精兵,將這56萬大軍打的落荒而逃,劉邦都險些被俘虜。劉邦不斷地拉攏諸侯王,孤立項羽。就連鐵哥們英布、吳芮都叛楚了,而共敖中立。最終項羽因為自己分封稱帝的大棋而變成了國破家亡身死的死棋。


福垊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不知道大家看過貓和老鼠分肉那一集嗎?斯派克第一次分的是根據體型,食量大小進行分配,是最合理的,但是湯姆和傑瑞還是不服,都想要最大的那一塊。

同樣,人的心是永遠不能滿足的,況且項羽分封不僅不公還耍了不少心眼,天下諸侯反對他也是正常現象。

為什麼說耍心眼,他把原先的秦國一分為四,把趙魏韓三國分成六國,燕國一分為二,齊國一分為三。而且這分的全部都是互相制約,甚至互相為仇敵的諸侯堆在一塊。比如濟北王膠東王齊王,雖然都姓田,但是誰都想要一個完整的齊國,而且還有田市在那等著。

再比如張耳和陳餘,倆死對頭一個是常山王,一個是代國相。

再比如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他們三個盡分關中之地,目的就是壓制劉邦。


戰國七雄,項羽把其它六國全部給拆碎了,而且一國內安排的都是死對頭,只有他舊楚境內,項羽獨領九郡,是天下第一等諸侯,九江王是項羽部下,共敖和吳芮又一個忠於項羽一個沒什麼威脅。

誰說項羽傻了,他為了當好霸主,費盡心機的給自己塑造了一個當霸王的環境並埋下了混亂和戰爭的伏筆。


守仁讀仁


時勢造英雄,秦末項羽擊敗秦軍主力,被推到主宰天下風雲的大哥之位。他當時有3種選擇,為什麼項羽最終選擇分封天下?

一是實行“懷王之約”,回到戰國七雄的時代,這個項羽早就否認掉;二是效法秦帝國,建立新的統一帝國,這個項羽最痛恨;三是重建分封秩序,回到昔日貴族的體制,貴族子弟項羽選擇這樣辦。

項羽的分封公平不公平,角度很多讓說法也很多,然而就項羽集團本身來講,他的分封還是大體公平的,基本就是按照軍功大小來分。

項羽作為“天下共主”,他自己立下的軍功最大,就分得天下最大的一部分,其餘分到好地盤的諸王都是跟隨他進行反秦戰爭的將領們。

到底怎麼個分法,大家百度、谷歌一下就能找到,篇幅實在太大,這裡就簡略說一下。昔日戰國七雄——秦、楚、趙、魏、韓、燕、齊,項羽以秦帝國的郡為單位,重新分割建立起19個諸侯國。比如,秦國被弄成雍、塞、翟、漢4國,楚國被分為西楚、九江、衡山、臨江4國。

公元前206年,除去分封王國之外,項羽還對反秦各級優秀將領實施獎勵,像陳餘封賞南皮三縣,梅涓封賞十萬戶等。大部分人歡笑,小部分人憂愁,項羽的分封下隱藏巨大麻煩……

那麼,項羽面臨哪些反對勢力、哪些不利因素呢?

首先是項羽對懷王的處理。項羽本是反秦盟主楚懷王的部下,後來奪取大軍自己做了盟主,礙事的楚懷王被他尊為“義帝”,然後讓義帝遷徙彬縣,最後將他殺害。義帝被弒,成為項羽的道德汙點,後來是劉邦聲討項羽的大義名分所在。

其次劉邦是堅決的反項羽分子。雖然被封到巴蜀,但他自己無時無刻不想出川,手下的楚地將士也是日夜準備迴歸故里。後來,漢軍是“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公然來挑戰項羽的權威。

再次項羽分封的諸侯有問題。那時候秦國王族被項羽趕盡殺絕,而其他六國的王族還在,而後者不同程度受到項羽的貶抑。楚懷王的遭遇上面已經講了,齊王田市被貶抑為膠東王,魏王魏豹被遷徙到河東郡……總之,這些受貶抑的舊王族不喜歡項羽。

另為,劉邦也是反秦的重要力量,跟項羽名下的各王國諸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多人屬於騎牆派並不死心塌地擁護項羽。

項羽的天下發生動員,源於齊地田榮的反叛,一時之間除了楚地之外,各地都陷入不安定之中。漢中的劉邦見此機遇,蠢蠢欲動,有意東進。而項羽及手下定下“先齊後漢”的戰略部署,軍隊向攻打田榮,再西進防禦劉邦。

形勢的發展不如項羽之意。公元前205年,劉邦基本搞定三秦之地,準備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當時的項羽,由於深陷“田榮反秦”,而沒有什麼大的力度支持三秦(雍、塞、翟)。

緊接著,就是楚漢爭霸天下,大家有勝有負。那麼,最終是劉邦收服群雄,合力對峙項羽集團,取得天下。


子屠龍


項羽封分只能做相對平衡,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更何況是按他的利益為出發點,怎麼可能一碗水端的“如此公平”呢!

其實,正是由於項羽的這一看似很公平的封分,卻給自己埋下了禍根,最終成為眾矢之的,後被劉邦拉攏起來的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最終兵敗自刎。


(項羽劇照)

項羽對別人還算公平,唯獨得罪了三個勢力集團,即劉邦、彭越、和齊國田氏兄弟。

當年懷王有言在先,各路義軍無論是誰第一個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劉邦第一個入關,所以自封為關中王。而雖後趕到的項羽卻把劉邦給擼了,為什麼呢?

原來楚懷王有自己的打算,儘管自己的這個懷王還是項梁給的,但他不想做個傀儡王,所以有意的在打壓項羽。所以劉邦帶著一路人馬直奔關中,而項羽則被懷王派往北上滅趙,如此一來,先入關的自然就是劉邦。
(項羽劇照)


項羽憋著一肚火去滅了趙國,又才轉往關中,而此時項羽的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結果項羽40萬大軍趕到涵谷關,卻碰了個大釘子,原來劉邦派兵把住涵谷關,不準項羽入關。因此,項羽剛消下去的火又給憋了出來,所以二話不說,第二天就要滅了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一看大事不妙,因為自己的大恩人張良還在劉邦的營中。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於是項伯連夜去救張良,結果才有了後面的鴻門宴劉邦請罪於項羽,最終逃過一劫。
(劉邦劇照)


項羽認為,既然秦國被滅,天下一家親,沒過幾天,就以霸王自居,開始封分了18路諸侯。由於之前的發生的不痛快,項羽並不但不承認劉邦這個關中王,而且把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及翟王董翳,劉邦則被封為漢王,並被趕入了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蜀地。後來劉邦用從秦宮裡的好幾箱珠子賄賂項伯,項伯跟項羽求情,這才又得了一塊漢中之地,而劉邦之前的辛苦付之東流。所以項羽封分,第一個覺得不公平的是劉邦,因此當項羽去齊國平亂時,劉邦迅速還定三秦,佔領了整個關中之地。
(彭越劇照)


第二個有怨言的人就是彭越。

彭越類似於海盜出身,因為他早年以打漁為業,但什麼事情都做,所以渾身上下有一肌不安分的狡黠。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彭越被當地漁民擁為頭領,加入了聲勢浩大的反秦大軍,並由最初的一千多人的散兵遊勇發展到一萬多人的虎狼之師。劉邦攻打昌邑的時候,彭越前來助戰,結果昌邑沒有攻下來,所以就帶兵返回了老家鉅野湖澤。項羽封分諸侯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把彭越當盤兒菜,所以彭越覺得很沒面子,在手下人面前也是威風掃地,由此開始記恨項羽。所以楚漢之爭開始後,彭越果斷的加入了劉邦陣營,並且用游擊戰術將項羽折騰的苦不堪言。
(英布劇照)


第三個反對項羽的就是齊國田榮、田橫兄弟。

田氏三兄弟原是齊國貴族,秦末農民大起義趁勢而起,後來秦將章邯前來鎮壓,項梁前來解圍打退秦軍。後來章邯攻打項梁,呂家兄弟袖手旁觀,結果項梁戰死,項羽從此把田氏兄弟當做仇人。所以,項羽在封分諸侯的時候,並沒有把田橫、田榮(田儋已死)兄弟倆算在其中。同樣把齊國一分為三,重新分了三個王,分別是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雖然三個人都姓田,只有田都是田儋之子,但田儋與田橫、田榮只是從弟關係,其餘二人為另一脈的田姓,所以項羽等於是把齊國轉手給了外人。這樣一來,田氏兄弟肯定不會接受,所以第一時間將項羽封分的三個王打跑,起來對抗項羽。


(項羽劇照)


總結劉邦、彭越和田氏兄弟,只有劉邦是奔著得天下去的,所以他和項羽的對立是必然;彭越則胸無大志,純屬個人洩憤和搗亂;而田橫兄弟完全是出於利益;而正是由於田氏兄弟的作亂,才讓項羽深陷齊國不能自拔,從而給了劉邦重見天日的機會。

另外項羽手下有許多戰功赫赫的猛將,但他只把英布分為了九江王,其餘諸如季布、鍾離昧、龍且等人都沒有授封,從這一點上看,項羽確實難能可貴。但項羽這個最倚重的九江王,後來為了榮華富貴卻成了劉邦的幫兇,最終垓下之戰對項羽落井下石,一代名將功敗垂成,自刎烏江。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