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考面試熱點:“有搶必罰” 以執法促普法

2019國考面試熱點:“有搶必罰” 以執法促普法

熱點背景:

高速公路上哄搶貨車散落的貨物,幾乎是一幕幕常演不衰的鬧劇。10月17日,一輛滿載橘子的遼寧籍大貨車發生追尾事故在陝西洋縣就地售賣,部分橘子被人偷拿哄搶。事情發生後,洋縣縣委、縣政府迅速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縣公安局及時抽調了10名幹警成立調查組,行政拘留盜竊橘子違法人員5名。目前,調查組仍在繼續走訪,將對涉嫌違法的人員一查到底,對參與盜竊人員依法嚴肅處理。

命題預測: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是在高速公路上群體性哄搶事件卻屢屢出現,對此你怎麼看?

思路解析:

核心討論的話題是“高速公路上群體性哄搶事件”,群體性哄搶事件的性質比較惡劣的,因此這是一道典型的消極類社會現象。消極類社會現象往往反映一定社會問題,

我們要思考為什麼會頻繁產生“群體性哄搶”事件,以及今後的解決對策。答題思路為概括話題持否定態度、分析原因、影響、表現、最後提出解決對策。

中公答案解析:

人們當前的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但是精神文明建設卻沒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屢屢出現的高速公路哄搶事件折射出當前公民道德素養有待加強。解決公民的道德素養問題,自律和他律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頻繁的高速公路群體性哄搶事件性質惡劣,給事故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損失,同時也會造成“破窗效應”導致群體性哄搶事件進一步發酵,形成哄搶之風。

之所以頻繁出現群體哄搶問題,一是由於哄搶者缺乏法律意識,認為哄搶所得財物是自己“撿的”不算犯法。二是由於群眾的盲目從眾心理。一個人或幾個人去佔有散落財物而不被制止自然會有更多人跟隨。三是執法不嚴。對於哄搶行為制止不及時、不處罰,讓哄搶者產生“哄搶無罪”和“法不責眾”的誤解,從而催生出更多哄搶行為。

因此,每一次哄搶事件產生,我們都應嚴肅對待,認真查處,自律他律相結合。

首先、公民應提高自身道德底線。面對哄搶行為不跟風,不佔小便宜,給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以身作則。

其次、加強法制宣傳。在地方政府官網、微信微博公眾號及社區公告欄加強對《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宣傳,讓群眾意識到哄搶違法。

最後、公安部嚴格執法。及時保護司機散落的貨物,勸阻哄搶者停止違法行為,若勸阻無效有權力將哄搶者扣押。對於在哄搶中的帶頭人,情節嚴重,哄搶的“成果”特別多的為首分子,應該依法進行治安處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