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蘭——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伊斯蘭國度

德黑蘭是伊朗的首都,距裡海100公里。“德黑蘭”一詞在古波斯語中是“山腳下”的意思,這大概是基於德黑蘭位於橫亙伊朗北部厄爾布斯山的南麓的緣故。

德黑蘭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最大的城市,人口多達1400萬。

公元9世紀初,這裡還是當時著名城市雷伊的郊區的一個隱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莊,但已經是古代世界著名商道“絲綢之路”往來歇腳的地方。

公元13世紀,因受到強大外族的入侵,雷伊慘遭破壞,德黑蘭興起而代之。因其為伊朗北部東西向大道與通往南部大道的交匯點,很快便成為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和貿易中心。

1795年,伊朗愷加王朝把這裡定為首都。由於德黑蘭定都的歷史與伊朗5000年的歷史相比還相當年輕,因此德黑蘭被稱為是“古老國家的新首都”。

20世紀60年代以來,伊朗的石油資源給這個國家帶來巨大的財富,德黑蘭也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為一座規模龐大、繁華熱鬧的大都市。

德黑蘭建設在一個山坡上,全城北高南低,兩條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貫穿市區的南北和東西。

整個城市分為南城和北城。南城是舊城區,低收入階層大多居住在這裡;不過,有很多百年曆史的老清真寺分佈於密集的小巷。這些古老建築大多是傳統的波斯建築風格——桃子式的頂,蘭色基調的花紋。一些歷史性的重要建築,大多建於凱加王朝時期。這兒還是大巴扎所在地,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和混亂交通引起的嘈雜聲交織在一起。在這裡,我們體驗了出國以來最擁堵的道路交通。

與之相比,北城更多體現的是伊朗更為現代化的一面,較為繁華乾淨,有高級飯店和各種商店,居民相對富裕,受教育程度更高,人們的穿著打扮也更時尚。

德黑蘭的住宅建築中,高層建築並不多,人們更加喜愛靜謐而舒適的平房院落。這裡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尤其是波斯人喜歡的玫瑰花四處怒放。較為富裕的人家都會在門前寬闊處或院落裡開闢一片空地,種上五顏六色的鮮花。因此,這個城市又被稱為“鮮花城市”。

在眾多公共建築中,宗教建築總是唱主角。這裡總共有1000多座清真寺和宗教場所;此外,還擁有多處博物館。

在德黑蘭街頭,有罩著黑色chador(披風),從頭到腳都裹得嚴嚴實實,頭髮、脖子和腳腕一概不能外露的婦女,也有留爆炸頭、嬉皮士模樣的青年;有最高領袖的頭像,也有兩伊戰爭烈士的頭像;有現代社會的商業廣告,也有大幅的反美廣告……這種強烈的視覺反差,是你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其它國家所見不到的。

在伊斯蘭眾多城市中,德黑蘭無疑是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城市之一——風格獨特的古列斯坦王宮、流光溢彩的珠寶博物館、氣勢恢弘的波斯波利斯遺址、精緻華美的地毯博物館、富麗堂皇的夏宮、典雅肅穆的伊瑪目清真寺、璀璨奪目的國家博物館、風情萬種的33孔橋……德黑蘭,這個伊朗現代文明的發源地,這個傳統與現代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它凝集了波斯數千年的精華,也見證了伊朗近代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然而,德黑蘭給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在德黑蘭市區內一個高層建築物上的巨幅反美宣傳廣告:“Down with the USA”;另一個則是通往德黑蘭路上的那些村莊街頭隨處可見的男青年的巨幅照片。這些照片上年輕帥氣的年輕人,都是在兩伊戰爭中的陣亡人。他們大多數年齡尚沒有超過三十歲,有的才只有15歲。

在伊朗,大約有35萬士兵喪生於這場長達8年之久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

引起這場戰爭的重要因素是邊境糾紛、民族仇恨和宗教矛盾,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還是邊境糾紛——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這兩條孕育了世界文明與文化的著名河流,在伊拉克境內匯合成阿拉伯河,阿拉伯河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的界河。這段河的界線問題,便是這次戰爭的導火索。

當我看到這些年輕英俊的戰士,在大幅玻璃像框裡衝著路人微笑時,心裡不禁湧起陣陣酸楚——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文明始於斯,戰爭亦起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