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經營餐館老闆心得,如何掌握餐飲盈虧平衡點

在我八年來美容養生館的經營過程中,整條街的商鋪陸陸續續換了一批又一批的老闆,除了另外一家開餐館的老張。於是我們倆成了患難與共的戰友。在於他的不斷交往中,我把他開餐館從頭到尾的創業歷程記錄了下來,於是就有了這個系列的故事。


自從老張辭職創業開餐廳開始,根據自己的積蓄與選擇,終於把餐廳開張了。(上一期文章點擊閱讀: )雖然只是一家小店,噼裡啪啦的開張開業儀式,卻也承載了多少創業者的夢想。可是這樣一來,該花的錢都花出去了,該來的業績和盈利就真的能夠如期到來嗎?這是一個具有很大壓力的挑戰。

和所有實體店生意一樣,開業的第一天起,就是要計算出每天經營的盈虧平衡點,再以此為基礎擴大利潤來源。而計算盈虧平衡點的公式無非是:收入-成本=利潤。所以老張就想著就先從收入的計算開始下手吧。飯店的收入計算一般看翻檯率客流量,也叫翻桌率,心裡就有數。而老張開的是快餐店,是否存在不同呢?

十年經營餐館老闆心得,如何掌握餐飲盈虧平衡點

開店之初,老張每天從早到晚守候在店裡。快餐店的收入除了進店客戶量還有部分外賣的總和。為了把工作做細,老張是這樣進行操作的:

  • 從銷售數據上分別按時段記錄了每天每筆的到店消費與外賣訂單,希望能摸索出一定的規律並不斷優化經營策略。
  • 對所有進店顧客的類型進行了粗略的分類,以及對應套餐消費的相對數據統計,作為季節性主打套餐和促銷,以及經營的菜品調整甚至備料做參考依據。
  • 當然也對外賣附近的小區分佈,外賣套餐的選擇等數據進行彙總,希望從中間能摸索出顧客的分佈和喜好習慣。

因為才剛入行,老張只能抓住這些儘可能收集到的數據先做思考。有時候店裡忙起來只能靠A和B這樣的代號來稍微登記一下,只有等到夜深人靜下班之後再來補充完整。老張也因為這樣的勤奮,讓他戒掉了太多朋友打牌的約會,和一些其它的習慣。


有了餐館的收入數據,接著就是開支的統計了。

開一家餐館,設備投入、房租、人員工資等開支比較清晰明瞭,最難以控制的就是食材支出,甚至是週轉和浪費的管控了,虧出去的都是純利潤來貼補的。

不用說,作為小餐館的經營者老張,採購的任務責無旁貸地首先落在了自己的身上。每次天沒亮的時候爬起來去農批市場,心裡都嘀咕:那麼晚關門這麼早起床,這活真不是人乾的!餐飲採購這項工作可是一個技術活,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摸索。每次談到這裡,老張總要在我面前頑皮地眨眨眼睛,然後就閉口不談轉到其它話題上了。好吧,我承認我幹美容養生在項目的選擇上也有類似的感觸,這段內容就略過吧......

十年經營餐館老闆心得,如何掌握餐飲盈虧平衡點

開始老張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每天的採購總額除以消耗完成後賣出的套餐數量來計算成本。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必須把房租人工等,以及前期投資折舊甚至浪費損耗全部加起來,除以銷售套餐的分數,才能得出一個相對靠譜的單價成本。當然這樣做也只是一個參考維度,關鍵還是看每個月或者每天的週期盈虧情況。

做了一番工作下來,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每天要買X份套餐保本,每個月要做X營業額保本。在此之上超出的收入,利潤是收入的X%。這個X的數值還會隨著物價房租上漲帶來的定價變化而不斷變化。


匆匆忙忙的開業了快三個月,經營的結果卻是虧損。

即便偶爾那麼幾天的銷售比價高,所有人都在忙碌,賬算下來即便每天如此也賺不了太多,不必打工強多少。老張陷入了鬱悶,難道是哪裡出問題了嗎?一定是收入來源不夠,因該想想如何在基本經營的基礎之上,實現更多的創收來源了吧。

  1. 老張雖然開的是快餐店,可是自己從小和媽媽學了一手做自制辣椒醬的手藝。到店消費的顧客一部分是上班族,對老張的辣椒醬讚不絕口。於是老張絕對從這裡開始實現銷售延伸項目。
  2. 飲料是餐館比較好的創收項目。那些飲料供應商對餐廳的服務也算到位,不會增加太多的負擔。
  3. 會員儲值方案的設計,可以讓顧客增加到店消費的次數,畢竟付錢和劃卡是兩種消費心態。老張強調,對於餐館而言會員卡如果做不好不如不做。
  4. 不定期的特價單品設計,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客流量的入口,但是這兩年的作用卻越來越弱了。
  5. 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研究顧客熱衷的爆款菜品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容易為了追潮流而迷失了自我的經營優勢。
  6. 最重要的,錢是通過認真梳理店內各個經營事項省出來的,對於我們這種小店來說。老張每次談到這個,總是很認真地說上這麼一句,浪費的都是利潤啊~
十年經營餐館老闆心得,如何掌握餐飲盈虧平衡點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我們改天繼續!

本文預計全程十章左右。我自己平時開店,業餘時間愛好寫寫文章。不是專業的培訓策劃公司,寫不出那些條條框框的大道理。拜託各位網友覺得有價值多幫我關注轉發點贊,希望傳播更多有價值的實體創業故事給到大家,帶來啟發與收穫!

第一期:

第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