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祕書

綦姓祖先三十五世姬霖父子,跟隨劉邦集團戰勝項羽立下戰功。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評功論賞時,將姬霖封為齊郡濟南大夫(相當於山東省長、封疆大吏),並賜姓"綦毋"。

至唐末宋初,"綦毋"這一姓氏逐漸省略"毋",演化為單姓"綦",受封於漢高祖的姬霖,被尊為"綦姓"的開姓始祖。後來,山東的綦姓分為兩大支,其一是平度,其一是高密。今天說說高密"綦姓"的一位宋代能臣。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秘書

崇禮幼穎邁,十歲能作邑人墓銘,父見大驚曰:"吾家積善之報,其在茲乎!"——《宋史·綦崇禮傳》

話說時間轉向宋代,山東高密綦氏,出了一位名士,叫綦崇禮。綦崇禮,字叔厚,生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他自幼聰穎豪放,年十歲即能為鄉邑鄰人執筆墓誌,墓誌銘的寫作難度很高,綦崇禮的父親是當時的明經進士,非常驚訝於兒子的才華,感嘆說,綦家歷代積善積德,都要實現在這個孩子身上了。

年十六歲時,綦崇禮就離開家鄉,到宋都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求學,進入朝廷最高學府"太學"深造。綦崇禮少入太學,以文采聞名。宋徽宗偶然一次到太學視察,綦崇禮奉命展示才華,進獻了兩篇文章,徽宗閱畢,認為文辭工整,大為讚賞。

三十五歲的綦崇禮,由於這次機遇,於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登上舍第(太學中不用通過科舉考試進入職場),被朝廷初授淄縣主薄(淄縣在今山東省淄博市,主簿是地方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

才華橫溢得到賞識

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秘書

召試政事堂,為制誥三篇,不淹晷而就,辭翰奇偉。拜中書舍人,賜三品服,進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猶以為得之晚。——《宋史·綦崇禮傳》

在淄縣任上不久,綦崇禮就被朝廷宣調回京,先後任國家太學學正、博士,秘書省正字、工部員外郎等官職,讓他的才華得到充分施展。後來任起居郎、攝給事中時,高宗下召,讓他去政事堂殿試,當場做三篇誥書,他在陛下面前很快就完成了指定文章,而且文筆辭藻都非常工整得體。

宋高宗非常滿意,隨即下詔,拜綦崇禮為中書舍人(掌管制定詔誥及呈奏文書之事),進三品官職,參與國事,相當於皇帝的近身秘書長。滿朝文武都為他的提拔之迅速而驚訝,即便如此,宋高宗還覺得這樣的人才啟用的太遲了。

君臣之道懷國憂民

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秘書

"君之有臣,所以濟治。臣效實用,則君享其功;臣竊虛名,則君受其弊。實用之利在國,虛名之美在身。忠於國者,不計一己之譭譽,惟天下之治亂是憂;潔其身者,不顧天下之治亂,惟一己之譭譽是恤。"——《宋史·綦崇禮傳》

綦崇禮擔任兵部侍郎的時候,當時金人屢屢侵犯邊境,皇帝召見他到都堂商議國事,研究出兵討逆和防禦固守的利弊。崇禮公據實回奏,詳細陳說了金兵入寇與蜀地防守的利害關係。

並進言說,"皇帝陛下因為有了臣子的輔佐,才能實現國家的治世大業。臣子盡忠職守,皇帝才能獲得功績,臣子貪圖虛名,那麼皇帝也會被弊端影響。作為一名食祿的臣子,只有實實在在的策略,才能有益於國家發展,而貪圖虛無名利,只是為自己博一個漂亮的名聲而已,與國家和百姓是毫無益處的。"

進一步陳奏,"真正忠於國家和社會的人,不會計較輿論自己個人的評價是好是壞,心中只是擔憂天下的混亂還是平安。只有那些只顧著潔身自好的人,才會置天下的形勢於不顧,只是擔心自己的名譽好壞。"

綦崇禮的這番話,頗有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國為民之心,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而不是斤斤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只為全天下的人民幸福謀利,才是從政者最遠大的政治抱負。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無過於此吧。

吏治之道用人第一

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秘書

"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於屏風,坐臥觀之,得其在官善惡之跡,皆注於名下,以備黜陟。縣令尤為親民,不可不擇。"——《資治通鑑·唐紀九》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大力提倡機構改革,裁撤冗員,以此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精簡官吏財政支出,最大限度減輕民負。在選拔官吏和地方主政人員方面,唐太宗尤其重視,對"民少吏多"的弊端深惡痛絕,他曾經把各地長官(總督、刺史,即省市地方官員)的名字抄錄在屏風上,把他們的政績寫在名字下面,隨時進行考評升降和罷黜。

"連千里之封得一良守,則千里之民安;環百里之境得一良令,則百里之民說。牧民之吏鹹得其良,則治功成矣。"——《宋史·綦崇禮傳》

博學多才的綦崇禮曾經向宋高宗提出建議,認為千里之地,如果得到優秀的太守,就會讓千里之地的百姓安居樂業;百里之地得到優秀的縣令,則百里之地的民眾都會歡呼雀躍;最基層的官員都得到優秀的人才,那麼全天下就會"垂拱而治"。

以此,他請高宗仿效當年唐太宗的故事,對官吏加強考查任命,特別是地方主政官員。因為地方的興衰成敗,全在他們的政績得失,不可不詳查。高宗對這些建議深以為是。

臨戰之際知己知彼

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秘書

崇禮以近臣承寧方面,謂:"浙東一道為行都肘腋之地,備禦不可不謹。"——《宋史·綦崇禮傳》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時任濟南知府劉豫起兵反叛降金。兩年後的建炎四年(1130年),劉豫受金封號為"大齊皇帝",建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南宋紹興二年(金天會十年,公元1132年),劉豫遷都汴京,幾次安排兒子劉麟、侄子劉猊等配合金兵攻打宋地,先後攻佔荊襄諸地。至紹興四年(1134年),劉豫配合金兵攻佔淮南失利。

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失去金兵信任的劉豫孤軍攻打宋朝,鎩羽而歸。失去信任的劉豫被金人廢棄"大齊皇帝"封號,改為曹王,遷居至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時年六十五歲,宋紹興十三年鬱鬱而終。

綦崇禮雖然在翰林院供職學士,負責撰寫詔書的文職,但是他對國家的軍事從來沒有不管不問,非常瞭解金人的活動動向和戰略部署情況。五年之後,即南宋紹興八年,綦崇禮以寶文閣直學士(類似龍圖閣大學士,高級文官)的身份外放,擔任紹興擔任知府(從三品)。

守禦之道便宜從事

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秘書

於是繕城郭,厲甲兵,輸錢帛以犒王師,簡舟艦以扼海道,疚心夙夜,殆廢食寢。及春,帝還,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斯年,上印綬,退居台州。卒年六十,贈左朝議大夫。——《宋史·綦崇禮傳》

當叛將劉豫夥同金軍大舉入侵宋朝的時候,作為南宋屏障的鎮揚、荊楚等地連續告急。朝廷震動,宋高宗御駕親征,從臨安府都城,前往吳中、會稽等地督導戰事(其實是避敵鋒芒)。綦崇禮作為皇帝身邊的近臣,向宋高宗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綦崇禮認為,浙江東路一帶,包括鎮揚等地,都是皇帝行在的相鄰之所,是像肘腋一樣危險的地方,在守備防禦方面不得不倍加謹慎。並秘密上疏請命,希望能夠臨機決斷,皇帝陛下深以為然,對綦崇禮也非常信任,就授予他"便宜從事"的大權。

得到兵事指揮調度之權,綦崇禮馬上部署各地修繕城郭,提高戰備訓練和後勤保障,提高軍餉發放犒勞部隊,部署船艦扼守水道。逐項工作都親力親為,晝夜操勞,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到了次年春天,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高宗平安返回帝都臨安,在戰爭前線的七個州縣全部平安,沒有任何地方經歷戰事,這都是綦崇禮的守禦之攻。

端莊方正清廉自詡

青島:文能執筆誥書,武能備倭安民,綦崇禮是宋高宗第一貼身秘書

"為人不高傲,能容眾,廉儉寡慾,端方亮直,不憚強禦。"——《宋史·綦崇禮傳》

南宋朝廷中的主要聲音,還是以秦檜的主和派、投降派為主,許多抗金將領(比如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和大臣受到權臣秦檜等人的排擠,無法為國家的戰事出力。綦崇禮深知朝廷的這種頹廢風氣,即使南宋軍事勢力足以與金人抗衡,但是在國家看來,以內帑換來的暫時和平更加簡單有效,全然不顧危機就在眼前。

國事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南宋紹興九年春二月(1139年2月)綦崇禮積勞成疾,以身體原因,向宋高宗提出正式辭呈。辭官後,綦崇禮退居浙江臨海縣(今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閒居,期間他著成了平生詩文、奏章的總集,共計六十卷本的《北海集》,可惜全書已經亡迭,僅有書目存世。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綦崇禮病卒於台州,享年六十歲。他去世的消息傳到京城,朝廷感念他的貢獻,追贈左朝議大夫(正三品虛職)。宋史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說他性格平和正直,很有才華,卻不恃才傲物,為人清廉節儉,不懼怕強敵。是有宋以來少有的英才。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