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太史公所著的《史記》一書中,記載了關於齊國經濟興起的故事,"太公至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這位發展齊國經濟的"太公",就是傳說中"可安周朝八百年"的姜太公——呂望,又稱姜尚。尚為尊稱,因武王稱其為"尚父"而得。姜子牙的封國就在齊地,也叫齊姜。作為封地的主人,姜子牙著力發展國家,發現了用鹽富國強兵的辦法。

到了春秋時期,齊國桓公想要稱霸,不計前嫌,任命了管仲作為國之丞相,全面賦予其內政大權。這位管仲果然不負國君所託,首創了"官山府海之策",書中記載主要辦法是"禁北海之眾,無得聚庸煮鹽,鹽業始為官辦",用鹽按照"計口授食",即根據人口分配鹽的用量,有效防止了利用鹽謀取私利的惡行。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這是有史以來,將鹽業資源收歸國有的開始。通過鹽的國際交易,齊國很快積累了鉅額財富,經濟決定社會發展,齊桓公很快就實現了理想,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以上是鹽給國家帶來的好處,對於個人,特別是講究飲食的中國人,更是調味的必備,佐餐不可或缺的東西。姜太公和管仲是利用鹽為國家致富的成功者,那麼最早的鹽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史書和傳說中,早有關於"鹽宗"的故事。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據記載,最早發明製鹽技術的是夙沙氏,這是一個生活在古代東夷地區的部落,他們主要生活在沿海區域,關於夙沙氏"煮海為鹽"的傳說,許多史書文獻中有記載。

南宋吉安人、著名的史學家羅泌,在他的著作《路史·後記四》中記錄了關於夙沙氏的傳說,稱"夙沙氏煮鹽之神,謂之鹽宗,尊之也"。這個說法,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就存在了。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夙沙氏製鹽的方式,在《太平御覽》中有簡要描述,稱"夙沙作煮鹽"並且記載夙沙氏族人後裔曾經系齊靈公時期的重臣,善於利用漁鹽之利。明代著名學者、啟東人彭大翼,在著作《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的"煮海"一條中有更加詳細的記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紅、白、黑、紫五樣。"

目前,關於鹽宗的所在地,有青島的城陽區紅島韓家村和濰坊的壽光市彌河的雙王城,目前國內學者們普遍比較認可的是"壽光說"。2012年5月22日,中國海鹽協會正式命名壽光為"中國海鹽之都"。其實目前來看,雖然壽光雙王城遺址出土了大量原始製鹽遺蹟,但是在城陽區也有許多關於夙沙氏的歷史記載。究竟何者為宗,還存在一些爭議。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青島地區夙沙氏製鹽的傳說

關於鹽宗的故里,據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夙沙初鬻海鹽"。文中所說的"古夙沙國"就在今天的青島代管膠州市一帶。這裡也流傳著許多鹽宗夙沙氏的故事。

據說,在上古的炎帝時期,膠州灣北岸有一個離島,秦始皇曾經東巡來過此地,因見島嶼茂盛,形似蓮花,賜名為"蓮花島"。這個離島就是今天的紅島(也稱為蔭島)。在這個小島上,居住著一個原始部族,部族首領叫"夙沙氏"。

有一次,幾個夙沙氏族人在海邊捕到了幾條魚,想要在火上煮熟食用,當他們提著粗陶罐打水回來,架起火堆開始做魚湯,突然有一個人發現不遠處叢林裡有一頭野豬。幾個人立即放下陶罐和魚,抓起武器就去追野豬。等這幾個人扛著戰利品回到火堆處,發現罐子裡的水早就熬幹了。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因為島上淡水緊缺,他們煮的是海水,當發現罐子的底部遺留一些白色的粉末時候,大家都很奇怪,有一個人大著膽子沾了一點放到嘴裡,這是一種奇妙的味道,略微苦澀,但是卻異常鮮美。幾個人異想天開,把烤熟了的野豬肉放到"白粉"裡面沾著吃。這一餐飯真是從出生以來的第一美味。

這幾個人不忘把這件奇事告訴族長和其他族人。大家經過多次摸索試驗,終於搞清楚,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眼前的這片無邊無際的大水中,居然還有如此奇妙的東西,簡直就是天賜美味。從此開始,人類有了第一次海鹽的生產。

當夙沙氏部落的族人,都沉迷於這種奇妙的東西時,它就變成了每日不可或缺的佐餐調料,特別是在調味料稀缺的上古時期,鹽的獲取和使用更加珍貴。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人多了,就不免有些不法之徒和不遵守族規的"異端",夙沙氏族長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用禁止食鹽來懲罰這些為非作歹的"犯人"。按照犯罪的等級輕重不同,分別施以不同時段的"禁鹽"刑。已經習慣使用食鹽的人,怎麼能受得了,用不了多久就告饒認錯。

原先在蓮花島(蔭島)和陸地之間,有一條通路,只是這通路並非一直存在的。只有在海水跌潮的短暫時間,才能顯露在水面以上。當地人都要通過這條路往來島嶼和陸地,夙沙氏對它更加重視,因為他們部族依靠這條路把生產的鹽運到外面,與其他部族交換物品,因此這條路也被稱為"鹽路"。

如今,坐落於古漁場和古鹽場遺址之上的,就是紅島的韓家村,號稱漁鹽古鎮,夙沙氏鹽宗祖廟,就設在這個村子裡面。村中有漁鹽民俗博物館,所在位置就是古代漁港和古鹽井、古鹽場的遺址。

青島:夙沙氏“煮海為鹽”,是人類鹽業始祖,遺址在紅島韓家村

關於古鹽井,還有一個小小的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年天旱無雨,乾渴的村民為了挽救地裡的莊稼,就想辦法掘井,因為這裡四面是海,淡水奇缺,就想著用井裡的甜水澆田。誰知道,挖出來的井中,水又苦又鹹,甚至比海水還要鹹上許多。

旱災過去以後,有村民想起這口鹹井,從裡面弄了些水,放在鍋裡,按照製鹽的方法試著煮,果然比煮海水的產鹽量多了幾倍。從此,村民開始掘井取鹽,取代了煮海水製鹽。直到清代末年的1900年,才結束煮鹽歷史,改為產量更高的鹽田曬鹽。

2004年秋,村民在施工時找到了一組古鹽井群,大約有十餘個,一組三口排列有序,後來不復存在,僅修復保留了其中一口,放在韓家村內人工湖一側,修築角亭予以保護,作為標本留存至今。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