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看待“痛苦”?

最近對“痛苦”這個話題有些看法。可能是由於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提到了這個話題。可能是接觸到大量的影視作品都難以逃脫這個主題的表達。可能痛苦就是人生無法或缺或難以擺脫的重要角色。

我們該如何看待“痛苦”?

人的快樂會遇到天花板是由於它的兩大支柱,一個是心理上的,一個是生理上的。

心理上,快樂和痛苦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期望,合理控制我們的期望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大部分時間,由於人類難以控制的慾望,求之不得後才讓人痛苦不迭。

生理上,快樂和痛苦取決於體內生化物質的控制,它們是被化學反應制造出來的感覺,我們很難控制這種反應。

既然痛苦似乎難以擺脫,那我們如何看待痛苦就顯得尤為重要。

《最後的假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大型商場的廚具導購員,一個大齡單身的相貌平平的黑人女子喬治亞,由於一次意外暈倒而被診斷為得了一種罕見疾病,只有最多四個星期的生命。

我們該如何看待“痛苦”?

突如其來的噩耗,打碎了她對未來的一切美好的期許。她難以接受這個現實,她吃素,減肥,喜愛做菜,幫助他人,按時做禮拜,她憤怒的呼喊“Why me?!Why me?!”,她不相信這種不幸會發生在一個循規蹈矩,善良質樸的她的身上。

她拒絕了她暗戀已久的男孩子的約會邀請。她憤怒的摔了老闆的手機並辭職。她得知公司繳納的保險不能承擔她的醫療費用而絕望。

在不斷的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消沉之後,她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

並取出全部財產,去捷克一個她夢寐以求的酒店享受她人生最後的假期。她改頭換面,結交權貴朋友,嘗試無數人生的第一次,贏得工作人員尊重,用真誠和熱情贏得所有人喜愛。然而事情就在她徹底的接受現實並放飛自我時有了徹底的轉機。

當然結局是happy ending,被確認是誤診,但卻贏得了夢中情人的表白,獲得了難得的人生態度,將夢想變為現實。電影的故事呈現當然要生動,有趣,精彩,感動的多。

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通過一次誤診來測試你面對死亡時的真實反應,但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無數大大小小的人生痛苦時刻,比如失戀後長久的酗酒,失眠與對命運的歇斯底里。比如人生至親親愛的痛徹心扉。每一次面對痛苦的態度,就讓你對究竟該如何活著有了更深的認識。看待痛苦的態度就是看待人生的態度。

我們該如何看待“痛苦”?

如果瞭解“痛苦的深意”對於成為一個道德的人如此重要,如果接受了痛苦是生命本質中逃脫不了的組成部分,那麼遭受痛苦時反而不會讓我們感到那麼痛苦。

因為往往經歷痛苦本身只是造成痛苦的一小部分原因,而質疑“痛苦存在的價值”本身才讓我們感到更痛苦。

雖然接受痛苦存在的價值不會幫我們緩解痛苦本身,但也足以給我們面對痛苦的勇氣。

要說痛苦究竟有什麼深意,大概唯有痛苦是最真實的,痛苦給了你體驗它,感受它,發現如何跟它相處的機會。你一路沿著痛苦留下的蹤跡,發現了一個真正的你自己的人生。

我們該如何看待“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