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諸侯第九十四篇·高祖所屬·護佑趙王·汲侯·太僕公上不害

汲,波縣也,在秦時為縣邑,漢時屬河內郡下轄,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柏香鎮一帶。漢初,為汲侯國,由功侯公上不害受領。

公上氏,為華夏複姓。因《呂氏春秋·高義》中記載有戰國時墨家弟子公上過的存在,故疑似公上不害亦為墨家子弟。

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記載,有關公上不害最早的記載是在漢六年:

高祖六年為太僕。

如上,漢高帝六年,公上不害受封太僕。

太僕,為秦漢時九卿重臣,主馬政。而馬匹在秦漢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然秦帝國也就不會專門為馬政而設立一位九卿之臣來負責管理了。再加上漢初因為物資貧乏,很多朝廷大臣都是隻能用牛車代步,更是凸顯了馬匹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與之相對的,太僕職位也就愈加重要。所以在漢初,一直以來,太僕官職都是由劉邦最信任的人來擔任。而按照史書中的記載,漢政權的第一任太僕,便是由劉邦從沛縣開始就依為心腹大將的夏侯嬰擔任。

項羽至,滅秦,立沛公為漢王。漢王賜嬰爵列侯,號昭平侯,復為太僕,從入蜀、漢。《史記·夏侯嬰列傳》

如上,這就是漢庭第一位太僕夏侯嬰的基本履歷:漢王元年,夏侯嬰以功受封列侯,號昭平,並擔任太僕職位。

另外再按照夏侯嬰之後的記錄,他基本上在漢帝國建立之後也一直都是擔任太僕職位,如下所述:

漢王立為帝。其秋,燕王臧荼反,嬰以太僕從擊荼。以太僕從擊代,至武泉、雲中。因從擊韓信軍胡騎晉陽旁,大破之。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以太僕擊陳豨、黥布軍,陷陳卻敵。《史記·夏侯嬰列傳》(略有省略)

如上,夏侯嬰擔任太僕職位,幾乎參與了漢五年到漢十二年間的所有重要戰役,如北征臧荼、韓王信與匈奴,東攻陳狶和南定英布。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既然從漢五年到漢十二年期間夏侯嬰幾乎一直都在擔任太僕,那麼本文的主角公上不害又是怎麼在漢六年成為太僕的呢?

對此,筆者覺得是有兩種可能:

一種就是,漢庭當時的太僕是分為兩個,一個是夏侯嬰以太僕跟從劉邦作戰,一個是公上不害擔任太僕負責馬政工作。

這種可能的依據是,夏侯嬰長年跟隨劉邦在外作戰,根本就談不上治理馬政一說,而筆者之前也說過的,馬匹的管理在秦漢之間是事關國家戰略的,所以不可能如此兒戲。由此,劉邦一方面讓夏侯嬰繼續擔任太僕,但只是負責跟隨在他身邊作戰,而公上不害其實才是真正擔任太僕負責馬政工作的那個人。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按照史書中的記載,夏侯嬰的記錄中有“復以太僕”的記錄,而“復”則是“又”的意思。所以既然是夏侯嬰又一次以太僕職位跟隨劉邦出戰,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夏侯嬰在戰時擔任太僕職位,和平時則是卸任呢?而公上不害會不會就是在那段夏侯嬰沒有作戰時期擔任的太僕呢?

針對這兩種可能,筆者是更傾向於第一種,當然第二種也與第一種並不是很矛盾。也就是說,夏侯嬰的太僕職位,或許地位要更高,但他只是名為太僕,實為將領罷了。或者是為了讓夏侯嬰以太僕的身份更好的控制車兵部隊,也猶未可知。畢竟夏侯嬰的下屬多為車兵,而車兵又需要大批量的馬匹,所以說夏侯嬰擔任太僕更主要的目的可能還是為了組建那支車兵部隊吧。所以合理推斷,公上不害才是真正意義上漢庭內部負責馬政的太僕。

擊代狶,有功,侯,千二百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陳狶叛亂時,公上不害也隨軍出戰,有功,遂受封列侯。

如此再按照夏侯嬰擔任太僕出征陳狶的記錄,那麼合理推斷,此時公上不害應該也還是擔任太僕職位,並且他應該不是前線將領,而是負責提供支援的。畢竟陳狶之亂波及大半個漢帝國,而那時不光夏侯嬰的車兵部隊參戰了,更有車騎將軍傅寬麾下的五國騎兵軍團參戰,無疑這都是需要大量的馬匹。

而史書中更是未有提到公上不害到底是什麼功績,只是二字“有功”,所以應該就是公上不害的努力,才為漢庭的騎兵軍團與車兵軍團作戰提供了足夠的馬匹,從而為一舉擊敗陳狶起到了巨大作用。由此,公上不害才能以無實際戰功而受封列侯:

十一年二月己巳,終侯公上不害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高帝十一年二月己巳日,公上不害以太僕受封汲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顯然,相比之前的以中尉受封六百戶的臨轅侯戚鰓,公上不害此時能夠受封如此之多,也確實能夠說明他在漢軍敗陳狶的戰役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不過此時劉邦如此封賞公上不害,一方面或許的確是因為他功勞大,但另外一方面應該也是有其他目地的。畢竟按照公上不害之後的記載,他的歸宿可是有很大的問題:

為趙太傅。《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這句話不難理解,就是說公上不害在封侯之後又成為了趙國趙王的太傅。

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哪個趙王呢?不會是張耳的兒子張敖吧?

當然不是,因為張敖在這時已經被劉邦撤封了。所以就只能是他了,漢帝國的三皇子,趙王劉如意。

如此這裡的問題也就和上文臨轅侯戚鰓的一些疑點合上了。換句話說就是,如果臨轅侯戚鰓是趙王劉如意的母家之人還存疑的話,那麼此時的汲侯公上不害成為趙太傅,便是鐵定的趙王劉如意的黨羽了。

那麼再算上另外一位劉邦為趙王劉如意安排的人,也就是那個以漢庭御史大夫職位擔任趙國國相的周昌。如此趙王劉如意的麾下,便是有兩位漢庭重臣輔佐,而再加上一位存疑的漢庭禁軍統帥戚鰓,試問當時的趙王劉如意的實力還弱嗎?

顯然,劉邦如此費盡心力的安排,目的肯定不僅僅是要保住趙王劉如意一條命,而是讓趙王劉如意能夠反制佔據中樞的太子劉盈,當然更主要的目地自然還是為了對抗太子劉盈背後的呂家。

所以再延伸一點,惠帝時期呂后執意要殺趙王劉如意,真的就僅僅是為了報私仇嗎?難道不是害怕趙王如意一旦長成,就將是呂家的心腹大患嗎?當然,劉邦的佈局,自然不僅僅只是一個趙王劉如意,事實上最後即使呂家能夠滅了趙王一派,但是最終卻還是敗在了齊王劉肥一脈上。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齊王劉肥因為距離太遠,且又年齡很大,所以自然是呂家不能輕動的。而趙王因為年幼,且趙國距離漢庭中樞又太近,所以在漢孝惠帝元年,趙王如意就被呂后設計殺害了。

那麼公上不害作為趙王的太傅,他能有好結果嗎?

二年,夷侯武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雖然史書中並沒有記錄公上不害的去世的記錄。但是按照這裡的記錄,漢孝惠帝元年,也就是趙王如意被害的那一年,趙國太傅公上不害也是逝去了。當然,究竟是在趙王被害前去世,還是被害後去世,目前已經無法考證了。

但是按照後來周昌的結局,那麼公上不害大概率上也是因為得知趙王如意被害,而憤恨逝去的吧。

後,漢庭為公上不害諡號:終侯。

終,《逸周書》中並無其諡號解釋,那麼自然又是一個被漢庭創造出的諡號。

而顧名思義,“終”在古代雖然也有絲竹的意思,但大多時候還是和我們今天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指的終結之意。

歸根到底,漢庭給予公上不害如此的諡號,或許也是為了警告天下人,趙王一派,就此終結,天下之人誰若再敢對抗呂家,那麼這就是下場。

以上,就是汲侯公上不害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