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本週四、週五兩天的柏林愛樂北京站大概是近年來北京古典樂壇的一個高潮。一不留神兩天的門票就被搶了個精光。本以為要和這七年一遇的機會就此錯過,沒想到上週聽到消息,說國家大劇院為沒有搶到票的會員開闢了一個現場直播區,可以同步收看到音樂會的實況。機會難得,經過多番努力,我終於拿到了一張“免費”的現場直播門票。

這次率領柏林愛樂亞洲之旅的指揮是同樣大名鼎鼎的委內瑞拉指揮家杜達梅爾,他雖然不是柏林愛樂那樣的稀客,但上次率團來中國也是15年的事兒了(而且只去了上海,沒來北京)。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朗朗的手傷後的首秀,不過由於我只要到了週四的門票,就無緣聆聽郎總的莫扎特了。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週四的曲目搭配蠻有意思,上半場的伯恩斯坦嬉遊曲是1981年寫成的“仿古音樂”,用這樣一首在“對立”時期(卡拉揚作為柏林愛樂總監)為“友團”(波士頓交響)而寫的作品來紀念伯恩斯坦100週年誕辰,也算是一種胸襟了。下半場的馬勒五對於柏林愛樂和杜達梅爾都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作品,前面幾場巡演中也演過七八場了,因此彩排什麼的完全就是走個過場。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由於之前就聽說因為版權關係,這次柏林愛樂北京之旅照例不會有公開發行音像資料的可能,也不會在柏林愛樂自家的Digital Concert Hall上轉播,因此這次現場收看實況轉播的機會就顯得尤其可貴。

由於柏林愛樂的面子實在太大,即使最終作品無法出版,國家大劇院還是搭建了一套高水平的音、視頻直播方案。雖然沒有看到詳細資料,但是從視頻中可以看出直播機位至少有3臺,錄音方面似乎初Decca Tree為核心外,在每個聲部還搭配了獨立的拾音麥克風。根據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音樂會的錄製格式也是目前業界頂級的DSD256規格。回放設備則主要由兩套系統組成。我所在的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使用了兩臺真力(GENELEC)1039主監聽音箱組成了一套立體聲系統,另外一個大劇院新聞發佈廳會場則是一套由真力8260、1237和7370音箱組成的5.1環繞聲系統。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真力主監聽音箱 1039 組建的立體聲系統

雖然在大劇院音樂廳聽過幾十場音樂會,但坐在音樂廳的頂上(資料中心在音樂廳正上方)用音箱聽現場的體驗還是第一次。從發燒友角度來說,伯恩斯坦嬉遊曲與馬勒五都是音響性很強的作品——旋律優美,配器豐富,動態龐大,並且有著豐富的獨奏段落,是用來試音的好選擇。

與坐在音樂廳裡相比,對著屏幕和音箱觀看直播雖然少了一些參與感,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獨到的優勢。比如某些獨奏段亂,尤其是音量不高的木管、小提琴這類樂器,在多點錄音的加持下,通過真力音箱聽到的清晰度(包括音量),其實要好於坐在大劇院樓座遠處的一些位置。高清轉播對於指揮動作、表情的特寫和演奏員細微動作的捕捉,也提供了比大部分觀眾席難得一見的視角。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再比如,伯恩斯坦的嬉遊曲中有一段幾隻長號(還有小號)使用了好幾種弱音器,不同弱音器帶來的音色差異在兩隻1039主監聽音箱的交代下聽的清清楚楚。

總體音質方面,這次現場直播的體驗超出了我的預期,雖然收到混音和播放場地的限制,尚且無法和正式出版的唱片相比,但依然完整的記錄下了柏林愛樂充滿張力與層次感的現場。並且我猜測新聞發佈廳的5.1系統在模擬音樂廳的沉浸式體驗方面要比我所聆聽的立體聲系統更勝一籌。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國家大劇院新聞發佈廳的5.1系統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最後說一句,到明天為止中國觀眾註冊柏林愛樂的數字音樂廳(https://www.digitalconcerthall.com/zh/)可以享受5折優惠,包年價格是580元並且支持支付寶支付。我查了一下,數字音樂廳裡最近一場音樂會是11月14日的臺灣站,曲目和我週四聽的一樣,沒有搶到門票的朋友可以去這裡補課呦。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這一次,我坐在柏林愛樂的頭頂聽“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