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本周四、周五两天的柏林爱乐北京站大概是近年来北京古典乐坛的一个高潮。一不留神两天的门票就被抢了个精光。本以为要和这七年一遇的机会就此错过,没想到上周听到消息,说国家大剧院为没有抢到票的会员开辟了一个现场直播区,可以同步收看到音乐会的实况。机会难得,经过多番努力,我终于拿到了一张“免费”的现场直播门票。

这次率领柏林爱乐亚洲之旅的指挥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委内瑞拉指挥家杜达梅尔,他虽然不是柏林爱乐那样的稀客,但上次率团来中国也是15年的事儿了(而且只去了上海,没来北京)。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朗朗的手伤后的首秀,不过由于我只要到了周四的门票,就无缘聆听郎总的莫扎特了。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周四的曲目搭配蛮有意思,上半场的伯恩斯坦嬉游曲是1981年写成的“仿古音乐”,用这样一首在“对立”时期(卡拉扬作为柏林爱乐总监)为“友团”(波士顿交响)而写的作品来纪念伯恩斯坦100周年诞辰,也算是一种胸襟了。下半场的马勒五对于柏林爱乐和杜达梅尔都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作品,前面几场巡演中也演过七八场了,因此彩排什么的完全就是走个过场。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由于之前就听说因为版权关系,这次柏林爱乐北京之旅照例不会有公开发行音像资料的可能,也不会在柏林爱乐自家的Digital Concert Hall上转播,因此这次现场收看实况转播的机会就显得尤其可贵。

由于柏林爱乐的面子实在太大,即使最终作品无法出版,国家大剧院还是搭建了一套高水平的音、视频直播方案。虽然没有看到详细资料,但是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直播机位至少有3台,录音方面似乎初Decca Tree为核心外,在每个声部还搭配了独立的拾音麦克风。根据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音乐会的录制格式也是目前业界顶级的DSD256规格。回放设备则主要由两套系统组成。我所在的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使用了两台真力(GENELEC)1039主监听音箱组成了一套立体声系统,另外一个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会场则是一套由真力8260、1237和7370音箱组成的5.1环绕声系统。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真力主监听音箱 1039 组建的立体声系统

虽然在大剧院音乐厅听过几十场音乐会,但坐在音乐厅的顶上(资料中心在音乐厅正上方)用音箱听现场的体验还是第一次。从发烧友角度来说,伯恩斯坦嬉游曲与马勒五都是音响性很强的作品——旋律优美,配器丰富,动态庞大,并且有着丰富的独奏段落,是用来试音的好选择。

与坐在音乐厅里相比,对着屏幕和音箱观看直播虽然少了一些参与感,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独到的优势。比如某些独奏段乱,尤其是音量不高的木管、小提琴这类乐器,在多点录音的加持下,通过真力音箱听到的清晰度(包括音量),其实要好于坐在大剧院楼座远处的一些位置。高清转播对于指挥动作、表情的特写和演奏员细微动作的捕捉,也提供了比大部分观众席难得一见的视角。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再比如,伯恩斯坦的嬉游曲中有一段几只长号(还有小号)使用了好几种弱音器,不同弱音器带来的音色差异在两只1039主监听音箱的交代下听的清清楚楚。

总体音质方面,这次现场直播的体验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收到混音和播放场地的限制,尚且无法和正式出版的唱片相比,但依然完整的记录下了柏林爱乐充满张力与层次感的现场。并且我猜测新闻发布厅的5.1系统在模拟音乐厅的沉浸式体验方面要比我所聆听的立体声系统更胜一筹。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的5.1系统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最后说一句,到明天为止中国观众注册柏林爱乐的数字音乐厅(https://www.digitalconcerthall.com/zh/)可以享受5折优惠,包年价格是580元并且支持支付宝支付。我查了一下,数字音乐厅里最近一场音乐会是11月14日的台湾站,曲目和我周四听的一样,没有抢到门票的朋友可以去这里补课呦。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这一次,我坐在柏林爱乐的头顶听“现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