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約1355)字天錫,號直齋。其先祖隨蒙古西征軍自西域東來。祖、父以武功得到官職,駐守在晉北。薩都剌出生於晉北的雁門,他一直把雁門看做是自己的故鄉。

薩都剌家境比較貧寒,曾自謂“家無田,囊無儲”。但他自幼就聰敏好學,孜孜不倦地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儒家經典到詩詞繪畫,廣泛涉獵。20多歲時考中進士,第二年開始踏上仕途。十來年中,雖任過不同的官職,但品位一直卑微。從正九品、正八品,升到從七品,比“七品芝麻官”還低半格。因此,他的薪俸不高,並且還要奉養跟在身邊的老母,生活是相當清苦的。正因為如此,他的思想感情比較接近勞苦大眾,做事時常把百姓疾苦記在心上。《丹徒縣誌》記述,薩都剌在京口時,當地曾發生嚴重災荒,百姓陷於飢餓。在薩都剌建議下,太守同意打開官倉放糧,救助災民,使很多人免於餓死。有戶人家的房子靠近官倉,太守嫌其礙事,令他們搬家。薩都剌得知此戶人家缺錢,無力搬遷,又上命難違,就把自己珍藏的一把銀壺拿到當鋪換錢,幫這戶人家去別處賃房。太守知道了,為自己擾民而深感慚愧,便收回了這道令。薩都剌還制裁過仗勢欺人的官家豪奴和騙人錢財的巫婆,調解某人家母子不和等,都表現了他對百姓的關心,可稱之為善政。

薩都剌畢竟官卑位低,沒有多大職權,雖有良好的官風,沒有也不能有顯著的政績。他的成就,他的聲名,或者說他的人生價值,是他的文化修養和文學創作,正如他在為母壽而寫的一首詩中所說,“有子在官名在儒,······作詩紀實無浮譽”。

著名詩人薩都剌

薩都剌的詩,內容廣泛,體裁多樣,時人和後人常以“豪放、雄健、清新等來評定其風格。他從自己的視角觀察歷史和現實,觀察社會和自然,詠物抒情,通古諷今,寫下了很多有積極意義的詩歌。

薩都剌曾到過居庸關。面對長城和雄關,自然聯想到歷代的一幕又一幕的攻防戰事,寫下了一首七言古詩《過居庸關》。“居庸關,山蒼蒼,關南暑多關北涼。一開頭,用暑和涼二字,既寫出此地的自然景色,也是以此象徵兩個對立的人間世界,長城既是分界線,當然也就是矛盾衝突的前沿。詩中說:“關門鑄鐵半空倚,古來幾多壯士死。草根白骨棄不收,冷雨陰風泣山鬼”。無數次的爭戰,道不盡的進退勝敗,留下來的只是累累白骨。無辜的生命變為他鄉的山鬼。“前年又復鐵作門,貔貅萬灶如雲屯,生者有功掛玉印,死者誰復招孤魂。”血肉橫飛的慘景又重現在眼前。他實在厭惡無休無止的戰爭,為喪命鋒刃的壯士哀傷不已。他無力靠自己也知道不能靠帝王消除人類社會的這一怪物,便向上天發出了強烈的希求:“上天何不呼六丁,驅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織天下平,千古萬古無戰爭!”真是一道有力的反戰宣言。

漢高祖劉邦有一首著名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人們都稱道《大風歌)氣勢宏偉,香吐宇宙。薩都剌卻以其詩《登歌風臺》對劉邦進行了批判。詩一開寫道“歌風臺下河水黃,歌風臺上春草碧。”詩人由風光依舊的眼前景物聯想到人間的滄桑變化,自然追溯到在歌風合上賦大風的古人劉邦。“當時漢祖為帝王,龍泉三尺正秋霜。”是說劉邦以武力得到天下,當然要靠猛士們的拼殺。但在大功告成之後,卻疏遠了征戰疆場的功臣,轉而信任身邊的女人——呂后,即“卻使乾機付諸呂”。呂后掌握了權柄,“藏弓烹狗太急迫”,“倒使英雄遭婦手”,使韓信等名將或遭殺害,或受貶黜,應驗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諺語。此時此刻,再去哪裡尋找猛土來為自己守衛四方!“臺前老人淚如雨,為言不獨漢高祖。古來此事無不然,稍稍昇平忘險阻”。臺前老人的話更使薩都剌感慨不已。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及薩都剌未見到的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的故事,都發人深醒。此外,薩都剌還有些詠古的詩,剖析歷史事件,品評歷史人物。如對諸葛亮,就以“先生雖死遺表存,大義晶晶明日月”的詩句推崇備至。同時也指出“若非蜀主三顧賢,終只如龍臥南畝。仰天一出摧奸鋒,綸巾羽扇生清風”,反映了關於時勢與英雄人物關係的辯證史觀。

薩都剌還以其詩作反映現實。由於他在官僚群體的最低層,生活也頗為清苦,所以比較瞭解和同情勞動人民。特別是元代對外戰爭和宮廷為權位的爭鬥不斷,漢人、南人更受到歧視和高壓,百姓們時常面臨天災人禍,苦不堪言。薩詩《漫興》中說:“去歲干戈險,今年蝗旱憂,關西歸戰馬,海內賣耕牛”,就是現實的寫照。他曾路遇窮人為飢寒所迫賣女兒的慘景,寫下了《鬻女謠》,“道逢女鬻棄如土,慘淡悲風起天宇”,窮人賣掉親骨肉,上天也為之動容。薩都剌怒不可忍,以“悲啼淚盡黃河干,縣官縣官爾何顏,金帶紫衣郡太守,醉飽不問民食艱”的憤怒語言,揭露了地方當權者即所謂百姓“父母官"只圖享受而不關心子民們疾苦的嘴臉。他認為造成窮人賣兒鬻女的禍首,是最高統治者,宮廷裡是“芙蓉帳暖春雲曉,玉樓梳洗銀魚懸”的豪華奢侈景象,“哪知鬻女長欷歔”!他希望有一代明君,開創一個美好的時代,使百姓們過上好日子,即“願逢昭代民富腴,兒童拍手歌康衢”,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呼聲。

著名詩人薩都剌

薩都剌還有詞作傳世,如《滿江紅・金陵懷古》、《念奴嬌・石頭城》都是膾炙人口的懷古詞,他面對歷史陳跡,發出深沉的感慨。《念奴嬌》的開頭是“石頭城上,望天地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寫的一篇文章中,就曾借用“天低吳楚,眼空無物”來形容國民黨政權分崩離析,其代總統李宗仁成為坐守南京空城的“光桿司令”的景況,可謂恰如其分。

薩都剌還能作畫,有少量作品傳世。詩與畫是相通的。對詩畫創作,薩都剌有自己的見解和理論。他認為,無論作詩還是作畫,其境界和意趣,除了才識之外,是由作者的身份、地位和遭遇不同而形成的各自的思想感情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來決定的。他說“峰巒巖谷,不一其狀。奇花異草,不一其色。珍禽馴鳥,不一其聲。陰晴朝暮,風煙雨雪,不一其變。"客觀世界自有其多樣性。在詩人和畫家筆下,因為“懷抱不同,其趨向顯晦亦異”。薩都剌弔古傷今和景物描寫等方面的詩詞作品,正可看出他同情人民群眾、追求和平安定和個人無所貪求的懷抱和情趣。

著名詩人薩都剌

薩都剌做了十年小官吏,晚年,曾寓居杭州、紹興、蕭山、安慶等地。他的詩作被後人編為《薩天錫詩集》、《薩天錫逸詩》等,他的《嚴陵釣臺畫》、《梅雀》等畫珍藏於故宮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