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假21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一个寒假21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主任说

21天阅读习惯养成

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趁着寒假刚刚开始,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给学生买很多书,但是这些书仅仅是放在那里,学生很少会去看,仿佛这些书只是家长的自我安慰,跟学生没有关系一样,这时家长就会开始抱怨学生不爱读书,其实阅读习惯也是需要培养的。

其实,让学生爱上读书,也是有“套路”的。这5个建议,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一个寒假21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一、在学生面前树立爱读书的好榜样

中国家庭教育之悲哀,在于长辈惯于言语说教,少有身体力行的示范。

学生并非天生爱读书,阅读兴趣是需要启蒙的,换句话说,是需要榜样的。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太多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多少家庭在抱怨自己家的学生沉迷手机不能自拔的时候,家长反而是离了手机一刻不行。

家长每天玩手机,却让学生去读书,学生不一定知道自己被家长双重标准对待了,但是不代表学生不会因为家长的影响,被手机中的内容所吸引。

家长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危害不低于烟草对学生产生危害。

青年作家马伯庸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童年:晚上吃过饭之后,就是家里的娱乐时间,家里的沙发上,妈妈看书,爸爸看报,没有人说过不能看电视,只是我们家人都想不起来去看。

二、带学生去读书氛围浓郁的地方

学生阅读习惯是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阅读兴趣也需要环境的熏陶。

假期里,建议家长多带学生去读书氛围浓郁的地方。沉浸在书的海洋,周围的人都在认真看书,每个人读书时的表情和神态,无形中都是对学生是有较大影响的,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图书馆。不管是市区的大型图书馆,还是单位和社区的图书馆,家长都可以带学生去看书,让学生体验穿梭在书架前,视线扫过一个个书名的庄重感。

比如:书店。那里的书架前,总坐了一地的读者,捧着各自的读物,这样的环境,对学生很有感染力。

比如:社区附近举办了读书活动。精心设计的活动流程,会让学生不知不觉感受到读书的魅力。

三、读书+交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亲子交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很有帮助。学生以前不识字的时候,对书的认识就来自于父母讲的故事。

家长也可以多和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或借由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动漫、电影,小说等吸引学生去读原著。一旦养成了习惯,学生今后听了家长的介绍,或看了影视剧、动漫、电影,小说等,自己就会主动找书、读书。

家长也要多和学生交流书中的内容和读书的感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和表述能力。当学生已经习惯了和你聊书的时候,此时的TA,一定已经爱上了阅读。

四、和学生一起选书

对学生而言,选书的过程,是培养自己的趣味,塑造自己的态度的过程。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学生的书,一定是学生愿意读的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书,一定是学生爱读的书。

有的家长因为觉得学生还小,就完全代替学生选书,很容易买了学生不感兴趣的书,不仅浪费钱,也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感受,让阅读成为快乐的体验,学生才会爱上了阅读。

建议家长给予学生选书的权利。可以和学生一起商量选书,为他们提建议;也可以根据畅销榜或专家推荐,给学生一份合适的书单供选择;但最好是带着学生去书店,由学生自行挑选自己想读的书。

家长可以把学生选的书都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告诉学生这都是他自己选的书,让他建立对读书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样,他就有额外的动力认真读书了。

五、共同制定假期阅读计划

寒假对于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可以有大段的时间用来阅读。每天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稳定的阅读习惯。

建议家长与学生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可以让学生们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每天阅读的时间段、阅读书目和进度目标,循序渐进。

阅读计划一旦制定,就要坚定地执行到底,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的培养,就是不断地重复。

每天读完书,家长可以让学生做个小记录,也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以其他形式体现阅读成果,并给予适当奖励。这样坚持下去,等到假期结束,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读书并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也不可能读了几本书就能让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突飞猛进。但日积月累的阅读,可以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习兴趣。

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让学生坚持阅读,你就会收获一个越来越优秀的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