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南充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設中融入新做法,在全市域廣泛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打造海綿化城市道路,海綿化城市小區,海綿化城市公園。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海綿城市建設9平方公里。

2月28日,記者集中走訪了重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瞭解“海綿化”為城市帶來的新變化。


南充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A 透水砼鋪裝 “會呼吸”的公園引市民點贊

當天上午,記者來到西充縣城北溼地公園。一入公園,硃紅色的地面廣場映入眼簾,順著道路指示牌往更深處走去,同樣硃紅色的遊步道將公園緊密串聯。仔細一看,硃紅的路面均勻分佈著蜂窩煤狀的間隙。

“這種材料名叫透水砼,用它代替水泥即為海綿城市建設工藝。”西充縣代建辦副主任王長茂指著路面向記者介紹說,傳統的水泥路面或者大理石路面不具有滲水功能,一遇下雨天,雨水只能通過管網排走,如果管網排水能力有限,或者遇到大暴雨,路面很容易積水甚至導致城市內澇。透水砼是由碎石、水泥、顏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輕質混凝土,形成孔穴均勻分佈的蜂窩狀結構,具有透氣、透水、重量輕的特點,擁有15%至25%的孔隙,透水速度可達到31至52升/米/小時,實現對雨水的“滲、蓄、滯、淨”,降低雨水徑流係數,減少城市內澇。

說完,工作人員提來一大桶水直接倒在路面上。記者發現,僅一瞬間,水便全部滲透到地下。

據王長茂介紹,西充縣城北溼地公園項目於2018年1月開建,同年12月建成。相較於普通公園,該公園以透水砼鋪裝遊步道,打造“會呼吸”的公園,共鋪設透水砼14000平方米。

“現在,一般的下雨天公園內不積水了,再也不會出趟門就溼一雙鞋了。”年前連續下了幾場雨,但住在城北溼地公園附近的居民李強明顯感覺到,“這個新建的公園,從來不積水,晴天、雨天都可以去玩。”

王長茂介紹,“海綿城市”表現出優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以及環保美觀多彩、舒適易維護和吸音減噪等特點,成了“會呼吸”的城鎮景觀路面,也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路面不再發熱。

B 全市推廣 共完成海綿城市建設9平方公里

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發佈,提出在全省範圍內重點抓好5個地級城市、10個縣級城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西充縣成功入圍,納入全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改造面積為9.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51.1%。

截至目前,晉城大道、建設路、西山路、北街、鶴鳴路、蓮花湖尾水海綿化改造、城北溼地公園等20餘個項目實現竣工,具有西充縣城市特點的“海綿型城市”已初具規模。

為助力南充大城崛起,建設居者自豪、來者依戀、聞者嚮往的魅力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施工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市政工程施工中。

漫步於城市,已經竣工的濱江大道、玉帶路;網紅公園“印象嘉陵江”上中壩溼地公園;新建公園黃金江岸項目、繽紛水岸項目、雙女石公園……每到一處,都可見到“海綿化”身影。記者從南充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2018年,全市共啟動40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完成4.5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海綿城市建設9平方公里。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建設,能減少排水設施的工程建設量;運行維護要求低、成本也低;可實現雨水資源利用、汙染源防治,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

■相關鏈接

海綿城市,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 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而海綿城市建設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 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能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並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來源:南充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