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李白的月亮情懷

公元626年,大唐帝國發生了震驚歷史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為了奪取皇權,預謀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迅速逼迫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並於公元627年登上帝位,是為大唐太宗皇帝,開啟了長達二十二年的貞觀之治,將大唐王引入全盛時代。

而在這這重大事件的前後,李白家族卻"中葉非罪,遠竄西域"逃難到唐安西都護府之邊陲小城碎葉之地。舉家逃難,頭也不回地一直向西,直到中央權力難以到達的兩國交界之地,才停頓下來,為什麼走的如此匆忙?而且離長安城越遠越好?這其中必定有為了苟全性命而逃避從天而降的滅門之禍!

同為李氏家族,為何李白一門被追殺得如此慘烈?仰或他們同玄武門事變的失敗者之間有著某種極為密切的關聯?才如此急匆匆地亡命天涯?史書上沒有記載,然而後來李白縱橫江湖時不遺餘力地想李氏皇族攀親戚,其中必有其乾絲萬縷的內在的原因。也許,歷史就是這樣故意地把發生在詩人身上的不解之謎留給後人去考證真偽。

若干年後,李白五歲,李白的父親李客才帶領家人跋山涉水,來到了四川北部錦州彰明縣即今日之江油縣青廉鄉,在這裡修建了隴西院,開始了新的生活。從江油向西北、翻越秦嶺,便是李家的祖居之地一隴西成紀(甘肅天水附近)了。隴西院的建立,表達了李客對遙遠的故鄉的思念之情。

公元701年,一代詩仙李白出生於碎葉,五年後隨父李客遷陟到四川,在隴西院渡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二十五歲時,飽讀詩書,滿腹經論的他,胸懷匡濟天下之志,仗劍出蜀,開始了他風流灑脫,跌宕起伏的一生。

李白一生愛寫月亮,在傳世詩作中畄下了大量有關誦頌明月的優美詩篇,全唐詩收錄李白詩歌三千餘篇,有關月色描繪的近二百篇,歷代詩詞歌賦名篇中收錄李白詩歌七十六篇,其中有關月色的約二十篇。在李白歌詠月亮的詩篇中最燴炙人口的一首便是"靜夜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從少年時就讀這首詩,我愛月亮,也愛故鄉。對李白在夜靜月白之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念故鄉之情,感同身受。縱觀李白一生,風流倜儻,才華蓋世,詩詞中形象精妙的語句數不勝數,而此詩的語言卻樸實無華,沒有任何形象的比興和裝飾,深深的思念發自胸臆、樸素的情感如同晶瑩剔透的清泉水緩緩流淌,令人怦然心動,令人倍感憂傷!

我一直在思考李白的個性率直而熱烈奔放,放浪江湖,嬉笑人生,以縱橫天下,建宏圖偉業為己任,何以忽然有此發自內心的樸實而又真切的思鄉之情?

仰或是清冷明亮的月光觸動了他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情?或者說仕途失意,令他對故土有了一分新的眷戀?我以為,這種樸實無華的詩語,一定出自對親人的思念!無須表白,只要敘述就可以了,何況是詩仙的情懷!我研究這首詩多年,未得其解,我想探個究竟。

去年,我特意來到詩仙的故里一四川江油縣青蓮鄉隴西房拜訪。一千餘年歲月東逝,春花謝去,梧桐已老,青瓦院落裡,卻似乎還回蕩著少年李白朗朗的讀書聲。正門路口,有李白倚牛讀書石雕象,英姿勃發,栩栩如生。

大詩人李白的月亮情懷

院東門外拾級而下,有一片茂密的松柏,青竹混交林,青翠蒼茂,交相掩映,極為清幽。往北不遠處,幾株翠柏環繞中,赫然有一座不大的造型古樸的青磚砌就的墓塚。墓前嵌有碑石,字跡己漫渙模塗。仔細辨認,才看出是唐故李月園之墓。天哪!原來此處安葬的女士竟然是李白的親妹妹李月園!

大詩人李白的月亮情懷

墓旁有文字介紹說:李月園從小聰慧過人、李白對這個小妹妹十分喜愛,兄妹二人時常吟詩作對,情意甚深。李月園死後葬於隴西房外不遠處,看情形是終身未嫁,因為若是女兒出嫁後亡故,一般是要安葬在婆家瑩地的。

大詩人李白的月亮情懷

李白妹妹李月園墓的發現、引發了我極大的興趣!莫非靜夜思中抬頭望明月,包涵了李白對妹妹的深切思念之情?李月園亡於李白出川之前或之後,史無記載,但無論怎樣,兄妹從小一起長大的深厚情感,都應當給李白留下終生的回憶。

而這種對親人的回憶和思念,越是在月明風清的夜晚,身系孤旅時,便越發的清晰和強烈了。

月明風清之夜,我突發奇想,獨自離開賓館,順著馬路信步走到離隴西院不遠的地方,向北望去,叢叢松柏雜木掩映,高臺上翠篁搖曳,中間便是李月園墓塚了。我低吟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此時此刻的思鄉之情,竟然讓人有些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靜靜望去柏林深処一片濛朧,慕然間,李月園墓塚那邊在月影交錯中,彷彿有一位身著一襲白紗的少女的身影,在林間緩緩移動,低吟慢唱:抬頭望明月兮,低頭思故鄉......。一陣微風輕輕掠過,幻影般的白紗衣漸漸消失在密林深處......

我慢慢走開去,自信這是眼前的幻覺所致。然而"靜夜思"裡,真的沒有大詩人李白對月園妹妹的深切思念嗎?

戊戌年夏月木子於集雅齋南窗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