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經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註釋,其中,《大學》、《中庸》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註”。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由於朱熹註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註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範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試製度,題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書》。《四書》不僅是儒學經典,還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在近代,《四書》還被編入小學教科書。

《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中庸》

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宋代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貢獻很大。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詩經》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詩經》還有“賦”、“比”、“興”這三個修辭手法。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作品的彙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典,故又稱《書經》。

《尚書》據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後(也可能是項羽火燒咸陽造成流失,亦或秦二世之後戰亂流失。雖然始皇的法治與“詩書”中的“王道”治國有偏差,以始皇的明睿不可能做毀滅文化之暴舉,咸陽應存有“詩書”的正本,所謂“焚書坑儒”不過是政治需要,雷聲大雨點小。不能望文生義為“焚掉所有書籍,坑殺所有儒生”。歷史有待驗證,此處不可偏信偏聽,特此註解),漢初僅蒐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 《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禮記》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1]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公羊傳》與《穀梁傳》是為解春秋之筆法,釋《麟經》之精妙,但於《麟經》並無後續紀年。《左傳》 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是孔子所著《麟經》之續,同為魯國編年體史書,故與《麟經》並列。《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曆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