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庸」南懷瑾話說中庸:中和之用達到自性清淨就是中庸

何謂“中庸”南懷瑾話說中庸:中和之用達到自性清淨就是中庸

《中庸》是一本書,它是傳統五經《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時候,被當時的儒家學者們特別抽出來,和《大學》、《論語》、《孟子》合起來叫作“四書”,從此影響左右了中國千年來的民族文化。

《中庸》一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繼孔子學問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學生。曾子作了一篇《大學》,子思作了一篇《中庸》,都是傳承孔子一系儒家學問心法的學問。

所謂《中庸》一書,其中言智、仁、勇,言費隱,言誠明、天道、人道。非深入聖人之奧,不能達於心口。子思之學,有淵源於中庸乎見之矣”。

在初唐時期,孔穎達著《禮記正義》,引用漢儒鄭玄目錄雲:“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何謂“中庸”南懷瑾話說中庸:中和之用達到自性清淨就是中庸

那麼《中庸》一書內涵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簡單明白地說,是以孔穎達所引用漢儒鄭玄的解釋為最恰當平實。所謂:“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中庸》一書的中心要點,便是子思提出學問修養的主旨,必須先要做到“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和作用。

當一個人在靈明獨耀,合於天然本有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所有和生理情緒相關的喜、怒、哀、樂等妄想之念都未發動,便是正確進入到自性本淨的境界了。如果偶因外來境界的引發,動了喜、怒、哀、樂等的情緒妄念,當下就能自動自發地加以調整,重新歸到安和平靜的本來清淨境界之中,這便是中和的妙用了。所以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子思作《中庸》,他是繼承祖父孔子的心傳,闡述其師曾子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內明”和“外用”之學。由他提出“中和”才是“明德”、“止於至善”的境界。“君子而時中”、“不可須臾離也”,才能到達“知止而後有定”,乃至“慮而後能得”的七個學養工夫的次第。“慎獨”與“誠意”,便是“內明”、“外用”之間,兼帶身心修養的妙用。然後用之於入世的行為,必須具備智、仁、勇的三達德,才能真正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

何謂“中庸”南懷瑾話說中庸:中和之用達到自性清淨就是中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